1.春節習俗年夜飯簡介 字數不要太多 10字以上 50字以下
新春佳節的各種活動:
年初一,一覺來到太陽照東窗,起床忙換新衣裳,家堂君親天香點,祖宗尊像掛中堂。九子果盤裝齊整,預備客人來來往;今朝叮囑傭人莫掃地,小兒吃飲莫淘湯。
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日初一不出門,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年。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
年初五,伙友要吃開張酒;
年初六,人穿新衣服;
年初七,人生日;
年初八,麥生日;農戶家家祈豐年。
年初九,天生日;時間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勿欺天。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
以上說明人們對過年有三個準備:物質上的準備,精神上的準備,和心理上的準備。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已經進入過年狀態,過年氣氛也一天比一天濃厚,隨著物質的準備,年味越來越濃,越來越有聲有色,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習俗:臘八節吃臘八粥;掃塵;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祭灶神(臘月二十五日);掛年畫;貼畫雞;貼窗花和貼“福”字;貼春聯;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祭祖和討口彩;大拜年;回娘家;逛廟會;紅社火;游戲競技賞百藝;過本命年;新春開筆;婦女展示才藝;春節花會;谷子生日;破五送窮;初七慶人日;初九拜玉皇;初十祭石頭;祭財神;迎春;接玉皇;照田蠶;新年贈橘;賀老鼠嫁女;請廟神的棚口;象征性的吉祥物。
2.團圓飯資料
團圓飯(family reunion dinner) 。
中國的春節,“吃”往往會成為大部分人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是透著那么一股喜慶熱鬧勁兒,這可以算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更加顯得入情入理。
江南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
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魚(余)”。更歲之交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年年有魚喜慶吉祥年年有魚大年三十晚上吃頓團圓飯,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魚“余”同音,年年有“魚”——年年有“余”,圖個吉祥,圖個喜慶。我國南北各地的魚肴甚多,如蘇菜中的“荷包鯽魚”、烏蘇里的“油炸鰉魚塊”、川菜中的“瓣鯽魚”、粵菜中的“香滑鱸魚球”、湘菜中的“祁陽筆魚”、京菜中的“醋椒魚”、津菜中的“高麗銀魚”、東北菜中的“白松大馬哈魚”等等,都是名響一地的魚肴。
總結世上人人要吃飯,吃飯規矩各自不同。在中國最大、最長的“吃喝季節”——春節臨時,飲食構成了節日里一幅紅火的景觀,嚼嚼溫情滿溢的團圓飯之所以是幸福的事情,關鍵在于那一份真實的情感,而并不在于“吃”的形式,老話有云:“過猶不及”。
在這樣一個舉國歡慶、闔家團聚的時候,我們不妨同時以反思中國的食文化為結尾,冀望大家能過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春節。
3.求簡短的有關春節的資料
農歷春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這個節日的活動,實際上是從前一日傍晚——除夕就開始了。從前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
是夕辭歲,燃爆竹滾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其中有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當夜幕降臨時,每家的飯桌上都擺上豐盛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地吃團圓飯。飯前先到街上燒紙,把祖先們迎回家中,供在寫有牌位的供桌上。
供桌后面的墻上,還掛有大幅畫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軸子”。吃完“年夜飯”,放過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圍在火爐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謂之“守歲”。
到“年五更”新舊歲交替時刻,再吃“更歲餃子”。餃子一般為素餡,取新年素素靜靜之意。
吃過更歲餃子,新的一年來臨,晚輩們開始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把“壓歲錢”分給孩子們,高興地接受著晚輩的聲聲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開始了。
孩子們穿著剛剛更換的新衣,大人們也個個穿著整齊,成群結伙地到同事、鄰居、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都要向著供桌磕頭,邊拜邊喊著:“給某某拜年啦!”“給某某磕頭啦!”近年來一般不再磕頭,熟人見面或抱拳或握手,說些“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處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許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除夕和初一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征兆,萬一不小心打碎東西,要趕緊說一聲“歲歲平安”來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不興掃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將財寶一起掃出門。
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
“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姊妹們說說知心話。由于過去許多大家庭是幾世同堂,歸寧的女兒常常是兩輩甚或三輩同堂,家里頓時熱鬧非常。
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舊時有“挖月芽兒”的習俗。
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院里,面對新月跪在蒲團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先對月芽挖幾下,再在自己的肋邊比劃幾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據說這樣一“挖”,一年當中就再也不會牙痛。
初三這天按舊俗還是“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臺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
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作“送年”。
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已經過去。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在濟南民間叫作“人七日”。
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人們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的收成好壞。南朝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
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這些“荊楚遺風”,在濟南的舊俗中也得以體現。過去在“人日”這天,濟南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或參加娛樂活動。
人們在五角綢或紙中剪出七個人形,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他們還用七種蔬菜制成餅或吃“人齊菜”并互相饋贈,表示祝賀。
“人日”這天婦女不能做針線,俗傳“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這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
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里,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因為觀燈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
元宵節是繼春節以后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城鄉人民仍普遍歡度。 除觀燈外,元宵節前后,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耍獅子的。
這些活動到元宵夜達到了高潮。各種表演隊伍中,高蹺隊的陣容最為壯觀:隊前是高大的紙扎門燈,上寫高蹺隊的名字;門燈前是手挑紅燈籠的領隊人,后邊是鑼鼓隊,再往后就是兩人一對叉花串行的高蹺隊了。
隊員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別扮成戲曲中的武松、林沖、孫悟空、豬八戒、臟官、丑婆等。隨著有節奏的鑼鼓點,他們各顯神通,做各種滑稽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時而令觀眾捧腹時而激起陣陣喝彩。
過去濟南以東舍坊、馬家莊、西青龍等處的高蹺隊最為有名。
4.關于春節的資料,詳細但也要簡潔,要全面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5.寫春節吃年夜飯時的短文(80字)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著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嗎?
晚上,該是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廚房里彌漫著香氣;桌上擺放著豐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間有一條魚,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客人們也都到了,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年夜飯。爸爸媽媽笑容滿面地招呼著客人。全家人都其樂融融,屋子里充滿了幸福的氣氛。
吃完飯,外婆來分紅包嘍!我們家有一個小約定,小輩們拿到了獎狀,不僅有紅包,還會有其他獎勵。今年,我被評上了“三好學生”。外婆就分給我一份紅包,還送給我一只精美的文具盒。鼓勵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小孩子們都收到了紅包,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贊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蕩漾在客廳上空。
今年的春節,我過得十分有意義。我希望明年春節,我會過得更好!
6.求除夕和團圓飯的資料
到了除夕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舉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飯。在外地的家庭成員,凡是能夠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趕回家中,所以年夜飯又叫“團圓飯”。
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除“疫癆之鬼”,這是除夕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夜,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古代人吃年夜飯時,桌上放一個燒的很旺的火爐,全家人圍著火爐吃年夜飯,因此也叫“圍爐”,不是日子過得紅火興旺。
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因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過年才能團聚在一起,所以特別重視除夕的團圓。這天的飯菜也很講究,而且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如說,一定要有一盤魚,因“魚”和 “余”諧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還有叫“富永”之類的糕點,象征著永遠富裕。
古人用餐時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飯時,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不是全家永遠歡樂團聚。
7.求除夕和團圓飯的資料
到了除夕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舉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飯。
在外地的家庭成員,凡是能夠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趕回家中,所以年夜飯又叫“團圓飯”。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除“疫癆之鬼”,這是除夕的由來。
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夜,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古代人吃年夜飯時,桌上放一個燒的很旺的火爐,全家人圍著火爐吃年夜飯,因此也叫“圍爐”,不是日子過得紅火興旺。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
因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過年才能團聚在一起,所以特別重視除夕的團圓。這天的飯菜也很講究,而且有美好祝愿的意思。
比如說,一定要有一盤魚,因“魚”和 “余”諧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還有叫“富永”之類的糕點,象征著永遠富裕。古人用餐時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飯時,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不是全家永遠歡樂團聚。
8.春節質料,要短一點
春節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