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臥薪嘗膽的來歷
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臥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嘗膽之事,《國話》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
什么時候出現“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呢?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么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睛閉上睡覺。后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吳越春秋》的誤解,誤傳。
臥薪嘗膽的故事催人奮進千百年,如果說是假的,后世人好生尷尬。如果說是真的,又有許多證據反駁它。總之,真真假假,讓人困惑不已。
原文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譯文
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于是就每天勞累地思索著,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么?”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降低身份對待下面有賢能的人,對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
2.臥薪嘗膽簡要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3.“臥薪嘗膽”的由來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后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
此后,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4.臥薪嘗膽的由來
春秋時,逐漸強大起來的越國與北邊的吳國結有冤仇,經常相互交戰。
勾踐當上越國國王的第一年,吳王闔閭帶兵進攻越國,被越國大將射成重傷而死。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當上吳王。
三年后,夫差為報父仇,親自率兵戰敗越國,把勾踐和五千殘兵團團圍在會稽山,迫使勾踐投降。勾踐被押解到吳國,讓他住在闔閭墓旁,一邊看墓一邊養馬。
勾踐忍受了許多折磨和凌辱,表面上裝著十分忠誠,暗地里讓大臣送美女和珍寶玉器賄賂吳國大臣,在吳王面前說好話,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忠心服侍吳王夫差,每當吳王坐車出門,勾踐總是拿著馬鞭子走在前面。 有一次吳王生了病,勾踐為了表示誠心,竟然去嘗他的大便的味道,以預測病好的日期,就這樣慢慢博得了吳王的好感。
過了三年,一心發奮圖強,立志報仇雪恥。他為了團結百姓發展生產,親自下田耕作。
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國恥,夜里睡覺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還在房梁上吊著一個苦膽,每次吃飯都要嘗一嘗,以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過去的屈辱。 這樣苦心經營十年,終于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也在悔恨和羞愧中自殺了。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用“臥薪嘗膽”作為成語,形容為了一個目的,在艱苦危難的環境中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5.臥薪嘗膽的由來
春秋時,逐漸強大起來的越國與北邊的吳國結有冤仇,經常相互交戰。勾踐當上越國國王的第一年,吳王闔閭帶兵進攻越國,被越國大將射成重傷而死。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當上吳王。三年后,夫差為報父仇,親自率兵戰敗越國,把勾踐和五千殘兵團團圍在會稽山,迫使勾踐投降。勾踐被押解到吳國,讓他住在闔閭墓旁,一邊看墓一邊養馬。勾踐忍受了許多折磨和凌辱,表面上裝著十分忠誠,暗地里讓大臣送美女和珍寶玉器賄賂吳國大臣,在吳王面前說好話,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忠心服侍吳王夫差,每當吳王坐車出門,勾踐總是拿著馬鞭子走在前面。
有一次吳王生了病,勾踐為了表示誠心,竟然去嘗他的大便的味道,以預測病好的日期,就這樣慢慢博得了吳王的好感。
過了三年,一心發奮圖強,立志報仇雪恥。他為了團結百姓發展生產,親自下田耕作。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國恥,夜里睡覺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還在房梁上吊著一個苦膽,每次吃飯都要嘗一嘗,以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過去的屈辱。
這樣苦心經營十年,終于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也在悔恨和羞愧中自殺了。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用“臥薪嘗膽”作為成語,形容為了一個目的,在艱苦危難的環境中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6.臥薪嘗膽簡短成語故事
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舉兵攻伐越國都城會稽,越王勾踐被迫投降。夫差讓勾踐夫婦一邊看墓贖罪,一邊養馬趕車。勾踐受盡凌辱,決心報仇雪恨。為此他表面上對夫差非常順從和忠誠。過了三年,夫差便將他們夫婦放回國去。
勾踐回國后,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每天睡在柴草上,又在自己座處上面,懸掛一只苦膽,每逢坐臥或吃喝,都要去嘗一嘗膽的苦味,他采取了許多措施,努力發展生產,還親自下田耕種。勾踐經過十年積聚力量,訓練百姓,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后終于報仇雪恨,打敗了吳國。
擴展資料
臥薪嘗膽
拼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出處:西漢司馬光《史記》:“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是吳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于是就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的思索。
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
近義詞: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胸無大志、妄自菲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臥薪嘗膽
7.臥薪嘗膽的故事(50字)
臥薪嘗膽的50字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打敗并俘虜越王。越王受盡折磨,立志復國,時常睡在柴草上,飯前均要嘗一苦膽,后終滅吳國。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具體典故】: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8.臥薪嘗膽的簡要概括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后敗受傷身亡,在伍子胥的建議下立夫差為五。此后,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終他帶兵滅了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