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在獨行讀后感600字
自在獨行讀后感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這是封面的一句話,或許是這樣的,但如果不知道“喜歡的事”是什么,該如何呢?這是一個落發有些悲傷的問題…賈平凹先生40年散文精選,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因為“獨行”這兩個字,我買了!我以為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或歷程,但沒細看原來是散文集。讀之來品味這位在中國文壇名聲顯赫而我卻只度過他寥寥幾篇文章甚至沒有細細品味過的大家的文章,來感受一番!起初讀來覺得似乎有些亂,這里來一句,忽地轉到下一個事件,行文的邏輯對接不上,所以細細品味這“斷了的”邏輯看看如何得來這構思,也許自己還是未細心咀嚼和判斷,又或者平凹先生的邏輯真的叛逆至極,我跟不上他的思路,直到讀完整本,有些邏輯我依然不理解,也許我該再用心,因為用心就會收獲更多,理解更多,感悟更多,有更深地見地,但這本書我總的來說用心不足,有時就像是趕時間,做任務一樣,想來心態急躁,體驗的感覺也不是很好!被別事煩擾,專心不夠,這里面的快樂也未全然感知,慚愧!但從這些文章里我還是對平凹先生有了最深的印象,他就像西北的一座大山,厚重、深沉、樸實而龐大,偶爾還有一點輕靈、爛漫,那是山上的樹、峽谷的溪流,林間的鳥兒,天地間的風、日月間的韶華,溫柔的內心,自由的靈魂…他的廣博,他的內心的安寧,他的對這世界的洞見給我震撼,讓我折服,這是一位大家,不是徒有其名,我想我可以寫出這樣的文章,我也有這樣的靈魂,但,我的內心還安寧?我的見識還足以支撐我的野心?這點我不如平凹先生…說來可笑,我怎么會拿自己和這樣一位大家比呢,也許這是我的夢想!平凹先生該是讀了多少書啊,最起碼中國的歷史經典看了很多很多吧,最起碼對于所見所聞做過深深的思考吧,不然怎會有那么多意味深長、博大的句子和想法呢!想來一定是的!他很樸實,或許和他所處的年代有關,或許我們都是北方人,有共同的特點有關,我得到了這樣一個印象…“沒事兒不惹事兒,遇事兒不怕事兒”多么經典的一句話,一個道理,他爸爸這么說,我爸爸也經常這么說,我們都深表贊同!“客走主人安”這是我在不久前也聽到過的!他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他們的道理我也是由父輩得來,終覺樸實卻意蘊綿綿!他的文章中這樣的見地和行為很多,讀來也就是中國味啦,很具有親切感,又為中國傳統文化再度吸引!真的美妙!平凹先生是有靈性的,對于一個小的物件和舉動都可以衍生出一個故事、一個道理,對于一處景象,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或者二者的統一體,他都能看出端倪,看出邏輯,用平靜的內心去感知,去吸收那天地間的靈性,這一點很讓我佩服,我也有,但,我還是靜不下呀!我該向平凹先生學習啊,平靜、安寧、內心的放飛、獨處的熱鬧…讀的越多,經歷越多,然后思考越多,人就會明白更多,感悟更多,也會更加具有能力,控制自己或者來控制這個世界…我需要這些,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可以控制自己和世界的學者,我熱愛知識,在這條路上,我需要老師和指路人,還有談心的,并且彼此懂得的朋友,平凹先生是這樣的人…可以和他談談心真好!
2.自在獨行讀后感800字
《靈魂只能獨行》是哲學家周國平的經典之一。
以前這種沒有情節,沒有文筆情緒,純粹談三觀的書基本沒讀過,但它還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鳴,至少知道了曾經的掙扎與迷惘并不是個例,連大師也沒能躲過這些歷練。只是有時覺得周國平還是沒走出自己的圍城,本來獨行靈魂是個多么灑脫的背影,把天地都甩在身后,只細心感受每一段路上的風景,可周先生在字里行間不時透露出對最終答案的渴求,并總希望用哲學理論的探索來解決困惑,要我看這就是拘泥了。
答案不在某時某處,只在尋求的路上,且因人各異,我們只需保持細膩和好奇的心,從不同旅程中得到營養就足夠了。
3.自在獨行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真情實感,所以還是自己閱讀后,自己動筆比較好,下面提供關于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4.如何評價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一、樸素中見真情
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
他認為有無真情是衡量散文藝術質量的重要標準和依據,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
認為那種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的矯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識與自然宇宙、與社會人生相碰撞而閃爍的火花。
正是對“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這一美學原則的堅持,使賈平凹的作品無處不顯現出真情美。
這種真情首先表現在對故土的眷戀;
“商州”這一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熟悉的行政區域,對于賈平凹來說已融進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養地方,那是一片相當偏僻、貧困的山地,但異常美麗,其山川走勢、流水脈向、歷史傳說,民間故事,乃至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構成了極豐富的、獨特的神秘天地。
在這個天地里,仰觀可以無奇不有,俯視可以無其不盛。”
從這段描寫中,看到作者對家鄉的愛之深,情之切。
家鄉原本是相當偏僻、貧困的山地,但作者卻說“異常美麗”,用盡美好的語言,極寫家鄉的富有,仰觀可以無奇不有,俯視可以無其不盛。
真有“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味道。
“商州曾經是認識世界的一個法門……十幾年里,商州確是耗去了青春和健康的身體,商州也成全著作為一個作家的存在”。
此時的商州,對于賈平凹來說,已不再是行政區域的商州,它是一個載體,承載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現在對親人的思念中;
讀過賈平凹《 祭父 》《 酒 》《 不是個好兒子 》的人都會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淚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賈平凹對父親的孝敬是出名的。
現在,父親去世了,他說“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義上全明白,面對著父親卻無法超脫”。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終于完成了《 祭父 》這篇充滿至愛真情的紀念文字。
“父親去世后,仍是常常夢到父親,父親依然還是有病痛的樣子,醒來就傷心落淚”。
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在既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這做的是什么兒子 。
于是作家又寫出了《 不是個好兒子 》:“母親的偉大不僅生下血肉的兒子,還在于她并不指望兒子的回報,不管兒子離她多遠又回來多近,她永遠使兒子有親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人生的車途上,母親是加油站。”
第三,作家的真情還表現在自真情的袒露。
賈平凹認為:“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癡,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在無需掩飾的散文里,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賈平凹,這里既表現他對生活的熱情,也披露他對人世的超脫;
既抒發他對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煩惱。
無怪三毛在給賈平凹的信中所說:“看到散文部分,一時里有些驚嚇。
原先看小說,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沒有窗簾可擋,輕輕地翻了數頁。
合上了書,有些想退的感覺。
令人不舍一下子進入作者的家園。”
可見在散文創作中,賈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個重情之人,對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內涵的人,會引為終身知己。
當得知三毛死訊后,賈平凹悲痛著筆,寫出了《 哭三毛 》《 再哭三毛 》:“這些天來,一直處于恍惚之中,總覺得常常看到了,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現在,筆無法把心情寫出,把筆放下來,又關了門,不讓任何人進來,讓靜靜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獨坐,對著的是和了,雖然在冥中,雖然一切無聲,但在談著話,在交流著文學,交流著靈魂。
這一切多好,那么,三毛,就讓在往后的長長久久的歲月里一直這么交流。
三毛。”
多么令人感動。
真情的袒露無遮無擋,淋漓盡致。
5.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的讀后感 急求
作者王小波在文中寫了這只特立獨行的豬是一個天才+全能,一萬只豬中才能產生一個天才,而一百個天才中才能產生一個天才+全能,所以,這只特立獨行的豬是在百萬之一的基因組合概率下產生的神奇豬,神奇豬遇上了神奇人,就有了《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的文章。
豬的世界影射著人的世界,有什么樣的人的世界,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豬的世界:“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所以,王小波用那頭豬影射自己,在嘲諷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無視生活的設置,我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只特別的豬并不安于它作為豬的本分,反而像貓一樣到處亂逛,甚至學會了汽笛聲,因此它惹來了麻煩。然而就是這次“麻煩”,我無比敬佩這只神奇的豬。它表現地很鎮定,在槍火聲中瀟灑地跑了,不但是不聽從人的安排,還是無所畏懼。
讀完文章,真的不禁佩服這只豬,作為人類的我們很多時候竟比不上這只豬,這只豬并不生活于“設置”之下,瀟灑地過著快活的生活。然而我們,卻常常生活在別人的安排之下,束縛著自己,沒有勇氣掙脫種種“設置”。作者在文中說,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是的,一般的人,往往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并沒有舉起勇氣與命運努力抗爭,漸漸地禁錮在這樣或那樣的束縛下。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生活在很多的規則之下,或是某些人給我們的道路作了安排,而《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告訴人們,要瀟灑快活地生活,隨心去過生活,就應要有勇氣去掙脫一些不必要的束縛,堅持自己的想法。墨守成規,安于被“設置”的,最終只是一群平常的豬,或交配或長肉或生崽而已,并不被人們所記住,也沒有被記住的價值。
這只特立獨行的豬一直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它瀟灑、快活,它勇敢追求,不畏他人,在危難時刻仍表現出與其他豬不同的鎮定,然后機智地逃生了。同樣,作為人類的我們,假如一直是生活在他人或命運的安排下,那最終只能是一個平庸的人,絕對是比不上這只驚駭世俗的豬。
6.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的讀后感
這個“豬兄”叫得果然親熱,可和寶玉的“石兄”同看。
“豬兄”并非飛揚拔扈,“石兄”也并非冥頑不靈。只是不合這世界原來的秩序,稍稍偏離軌道,便引得世人側目,然而這正是真性情所在。想那鴻蒙初開時,世界也本沒有那么多框框,世上都是憑著真性情活著的人,他們的心像孩子一樣純真。不知何時這世界開始變得連孩子也一副老人的嚴肅模樣,所有人都拘在特定的框框里,自己痛苦,也讓別人痛苦。
鴻蒙開啟本無性,打破冥頑需悟空。
不要奇怪我的跳躍性思維,我現在就是想到悟空了。呵呵。這一陣子HC《最游記》,我說四大名著中我最不怎么喜歡的就是《西游》,當時我說了兩個理由:一是《西游》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個HE的,一是《西游》里沒帥哥。
如今想想,其實至少還有第三個理由:悟空,我的英雄悟空,他讓我失望。
我愛破石而出的悟空,也愛跋涉千里尋師求藝的悟空,我愛花果山上的美猴王悟空(猴山大王 = = 汗,這思維不能再跳了),也愛偷蟠桃盜仙丹竊御酒大鬧天宮叛逆得讓天上神仙集體蹲在地上撿眼珠子的齊天大圣孫悟空。
然而,我不愛帶上緊箍咒之后的悟空。
不愛成為降妖除魔的機器的悟空,不愛淪為三藏走狗的悟空(這三藏不是那三藏……且不說歷史上真正的三藏是個勇敢頑強的人,只要把《西游》里這個白白凈凈的只知道念經的動不動就念緊箍咒折磨人的遇到妖怪只會等著徒弟來救的懦弱的無能的和《圣斗士》里的雅典娜的可惡程度有得一拼的三藏,和《最游》里的帥氣的拽拽的金發紫眸的刁著萬寶路拿著升靈槍的沒事打打麻將鬧鬧別扭的其實很關心同伴的三藏對比一下,你就知道我的怨念有多重了……),不愛有時連妖怪也打不過還要到處搬救兵的悟空,更不愛開始和神仙套近乎做人情的悟空……
如果,一定要和神仙套近乎搞交情,一定要向佛主行賄,然后才能修成正果,那么,十萬八千里的艱辛(中國到印度有那么遠嗎,赤道都沒那么長……呃,先不管這個)又算什么?
悟空啊悟空,其實在花果山上做美猴王時,你已得道,大鬧天宮時,你已成仙,只是尚不自知。十萬八千里西行之路,步步是回頭路,緊箍咒是你的桎梏,你陷入了被神佛被觀音被三藏設置的生活框框中,你斬妖,除魔,你和師弟們玩鬧,你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你的師父……
神佛設定好九九八十一難,一難一難地挨過,最后的成佛順理成章:神仙們哪,好戲看完,至少也要打個賞。
原來天地間,上演的不過是一出耍猴的戲碼。
悟空,我的英雄悟空,我看到你的笑容不再單純。
所以我會HC上《最游》。
忍受不了《西游》里悟空前后性情的反差,所以《最游》里,悟空被三藏解救,他傻乎乎神情和孩子般明亮的笑容,一下子照亮了我的眼。
與其做一個深懂人情世故的悟空,不如做一個只知道吃的把大腦當胃袋的白癡猴子。
至少,還有快樂的權利,至少,還有單純的權利,至少,還可以抱著別扭的飼主,做一個關于天長地久的美夢。
是的,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我的悟空,沒有什么不同。
恩……喜歡上《最游》,正是因為愛上那樣一群特立獨行的人。……(老師說寫文章要前后照應,我寫《豬》的讀后感,不知怎么就扯上猴子了,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啊……趕緊把話題收回來……汗)
呵呵,文章收不回來,不要緊,要命的是,有多少人正如《西游》里的悟空一樣,失了本我,再也回不來……
所以,做一只獨立特行的豬,固然難矣,做一個獨立特行的人,談何容易。本領大如悟空,仍逃不出如來的手掌,也許,也真要像那頭豬一般,長出獠牙,不容人親近,方能保住自身。
然而那樣,已不再自在。
老話一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一嘆。
7.讀后感200字,好的20財富哦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窗邊的小豆豆》。看了這本書就讓我愛不釋手。這本書是日本黑柳徹子寫的。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小豆豆第一次去上學,到了學校,小豆豆很不守規則,老師訂訂斥寡儷干籌吮船經就請家長來學校,讓他換一個學校。媽媽就把他換到了叫巴學園的學校。接著,他就開始了一段快樂的旅程。
小豆豆在這個學認識了很多的朋友和老師,有校長、小林先生、高橋君、美代、玄子、阿泰、泰明。校長是一個非常寬容的人,同學做錯了事,校長不批評他,而是耐心的教導他。高橋君和美代是一個很快樂的人,每天都蹦蹦跳跳的,阿泰和泰明、玄子非常可愛,很愛幫助小豆豆。
在這所學校中,吃午飯也很有趣,校長會問:你們代“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了么?巴學園還有別具一格的運動會,奇妙的教室,和有趣的課程等等~~
小豆豆在“巴學園”里和老師同學們過著快樂,幸福,自由自在的學習生活。在學校奇特的教育模式下,小豆豆也從問題學生變為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看完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認真生活,努力過好每一天,珍惜身邊的事物
8.追風箏的人簡短讀后惑主要內容800字
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和仆人之子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盡管他們分屬不同的教派,等級地位不同,但種族和社會或者宗教無法抹殺他們一起度過的悠長歲月。
純潔善良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無條件地忠貞,哈桑說出的第一個字是"阿米爾",哈桑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阿米爾,出于軟弱,或者說怯懦,在舉行阿富汗傳統的風箏比賽的一個冬天,在哈桑為他去追風箏而被人強暴之時,選擇了沉默。
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為了緩解自己的不安,阿米爾選擇了更殘酷的方式:他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錢,"那是我想要的,要繼續生活,要遺忘,要將過去一筆勾銷,從頭來過。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 哈桑走了。但過去永遠是無法一筆勾銷的。
這個國家已經天翻地覆。阿米爾和他的父親逃離戰火中的阿富汗,前往美國。
在那里,阿米爾上大學,擺地攤,結識了深愛的妻子。但過去無法跨越,他在自己的心里審判了自己的罪行。
小說的后半部分便是阿米爾的贖罪之行。他前往闊別已久的阿富汗,尋找哈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