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林覺民的故事
相關事跡
林覺民就義之后,家人把祖宅賣了避難,買主叫謝鑾恩,他有個孫女后來也很出名,叫謝冰心,冰心長大了后曾經寫文章追憶過自己的這個故居。林覺民有個堂哥林長民,后來也生了一個很有名的女兒,叫林徽因。
臺灣曾經在1980年拍過一部電影《碧血黃花》,林青霞扮演陳意映,非常美麗端莊(該片獲金馬獎6項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提名)。童安格為林覺民寫了一首歌《訣別》,淚珠和筆墨齊下;而齊豫則為陳意映寫了一首歌《覺》,站在女人的角度,問林覺民“誰給你選擇的權利這樣離去”。兩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熱淚盈眶。少年不望萬戶侯,林覺民根本不稀罕榮華富貴。他是為了什么離開親人,犧牲自己?那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輩出的年代。
2.林覺民的進步事跡有哪些
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林覺民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
下午5時30分,林覺民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后,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
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后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
后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3.林覺民是誰
林覺民
字意洞,號抖飛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福建閩侯(今福州)
出生年月:1887年
犧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學堂,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1905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1906年自費去日本留學,專攻日語。翌年補為官費生,入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英文、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并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給父親及妻子寫下絕命書,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親人的愛及為國捐軀的決心。4月27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下午5時30分,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后,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清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他毫無懼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后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關押幾天,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4.對歷史人物林覺民的評價兩千字左右速求
林覺民(1887-1911),福建閩侯人。林覺民是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獻身為國,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林覺民的《與妻書》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很有影響的一篇作品。
林覺民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貴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歲參加科舉考試,小林同學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揚長而去。老爸很著急,孩子不愿意參加高考,那就只能送出國自費留學了。那會兒還不流行去英聯邦國家,許多猛人都去了日本,于是林覺民也去了。當時日本正是同盟會的大本營。
四年之后的1911年,林覺民從日本回國參加廣州起義,臨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陳意映,跟家人說學校正在放櫻花假。當時陳意映已經懷孕。林覺民在離家去廣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寫下了《與妻書》。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封信寫得似乎有點啰嗦,不過我們要想到的是,林覺民寫信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成為語文教材。廣州起義失敗之后,林家躲到鄉下避禍,有一天發現有人偷偷地把林覺民的遺書塞進門縫(其實有兩封,一封是《與妻書》 ,另一封是寫給父親的《稟父書》 ),一直保留至今。
林覺民在廣州起義中是受傷被俘的。當時傳言,抓獲一個剪短發、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林帥哥。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慷慨陳詞,滿庭震動。兩廣總督張鳴歧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當時有人勸總督大人為國留才,而張總督認為這種英雄人物萬不可留給革命黨,遂下令處死。林英雄殉國時,年僅24歲。
他的共和思想,實際上是用他的行動體現出來的。他拿了生命去拼搏,為的就是能推翻暴政,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但當時他雖是革命黨骨干成員,但非核心成員,所以他的思想論述很難流傳下來。
5.林覺民的人物分析
影片《百年情書》取材于林覺民的故事,不說影片,聊聊與林覺民相關的事兒。
林覺民的父親林孝穎其實是他的叔父。林孝穎親自教導林覺民讀書,他相信兒子科舉及第光宗耀祖是遲早的事,不料13歲的林覺民參加科舉考試時,卻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第一個走出了考場。
林孝穎的詩文才學受到陳寶琛賞識,聘他為全閩大學堂的國文教師。15歲的林覺民于是隨父進入這所新式學堂學習。
林覺民曾在這里做過一場演講,題目是《挽救垂危之中國》,動情處,林覺民拍案捶胸聲淚俱下,聽講者無不為之動容。全閩大學堂一個學監也夾在其中,聽后悄然感嘆:“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林孝穎覺察到兒子的離經叛道。
1907年,他決定讓林覺民東渡日本自費留學。林覺民到日本不久就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他到各處演說,語言與神態都極具感染力,被人形容為:“顧盼生姿,指陳透徹,一座為傾”。
林覺民在起義中負傷被捕。面對勸誘,林覺民慷慨陳詞,居然打動了主審官李準。
李準下令去掉林覺民的鐐銬,并給以座位。甚至林覺民想吐痰時,他都要親自把痰盂捧過去。
同為審判官的兩廣總督張鳴岐這樣評價林覺民:“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出身名門,與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同宗。
林覺民就義之后,家人把祖宅賣了避難,買主叫謝鑾恩,他的孫女叫謝冰心。 林覺民有個堂哥林長民,他有個女兒叫林徽因。
童安格為林覺民寫了一首歌《訣別》,“淚珠和筆墨齊下”;齊豫則為陳意映寫了一首歌《覺》,問林覺民“誰給你選擇的權利這樣離去”。兩首歌聽起來都令人心碎.。
6.描寫林覺民的句子
意洞,如果人生必須每件事都要對前因有個交待,比如你的生要用死作交待,丈夫要用妻子作注腳,父親要用兒子作延續,相逢要用分離作結束。。。我想,沒有你的日子,無論有多艱難,握筆的手有多顫抖,思想有多混亂,愛與恨有多強烈,我都要給你一個交待。意洞,像你給我寫信那樣,堅毅,果敢,深情,給你我足夠多的回應。
意洞,追隨你,是我一輩子的信仰,猶如你追求的民主,進步,自由那樣,一往情深。義無反顧。
是的,我應該給你回信,不能讓你的信在人世間孤獨地流轉,寂寞地芳菲。意洞,寫信曾經是我們最渴望的事,像以往你東渡扶桑一樣,鴻雁傳遞我們的思念有多濃,青鸞見證我們的愛意有多深,紫燕丈量我們分離的日子有多厚。扶桑雖遠,我們的心卻從沒有別離,只要你的信準時回來,你的心就從沒有離開。寫信就是情話的延伸,故事的延續,生活的接力。你的身影從不因分開而缺失,在我的生命里,生活里,夢里。
每當打開來信,你就站在我的面前,和我娓娓細語,共賞蕉林梅花,共醉朗星明月,共吟傳世詩詞。日出和日落,徒然拉長我們的距離,而你和我共同擁有一份真摯的愛,在同一天空下,誰也別想將分開。
然而,誰曾想過,每每帶給我歡喜的信,這一次,竟然給我致命重創,這是封無法回郵的信,你站在死亡的邊緣,用盡心中柔情,給我最后撫慰。這份溫柔,這份囑托,意洞,我永遠珍惜,珍藏于心,但,卻永遠無法回贈。縱使你能化為鬼魂,夜夜回歸,我們也是天人永隔!不可重逢的離別!
多少次,我用盡氣力也無法拿得穩這塊輕柔的方巾。意洞,這何嘗是一封信,這是你的血與淚,是你不舍的情懷,是你堅貞執著的信念,一字一句,見證了你的柔軟與倔強,見證了你的壯志與豪情,見證了你的追求與進步,見證了你舍身救國的決心。
其實,我怎會不明白你的心意呢?意洞,與你相戀,是我戀愛史上的第一頁,也是最后一頁,更是唯一的一頁。成親那一夜,我不知月老賜我怎樣的夫君,不知我的愛情有怎樣的下場,能不能白頭到老?我們的戀愛從婚后開始,從一開始調亂了次序,但并沒有影響我們對愛情的忠貞,對真理的追求,對民主進步的向往。從成為夫妻那天起,你就一直深深影響著我,使我敢于告別封建,帶頭放纏小腳,參加家庭婦女學校,跟隨你一步一步走向波瀾壯闊但卻未知的命運。
1911年4月11日,你東渡扶桑求學已兩年,這天意外的見到你,原以為是你送給我這一年春天最大的禮物。不錯,你是帶著精心策劃的目標回來,不過,不是給我,回家,不過是途經,你帶著悲壯的表情,我錯讀為喜悅。意洞,我想我真是太笨,真是太后知后覺,竟然沒看出你的笑容背后隱藏的心事,竟然以為你呼酒買醉,是因為我們金風玉露的相逢。原來,相聚只是為了分離,為了永恒的分離,這一聚,是我們夫妻在世間最后一聚,這一別,是我們夫妻在世間最后一別。你,再沒回來過,包括,你的遺體。盡管,你答應過我,化作鬼魂,也要回來陪我,可是,我依然沒見過你,甚至,夢里也不曾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