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醫華佗的故事簡單地介紹
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他料病如神,預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醫術學得那么好嗎?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做個醫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學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說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位長老醫術高明,他風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下雨,還是不停止學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于到了,但由于過度連勞累,突然放松所經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并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干些粗活,但華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后來,華佗發現,長老把自己的醫術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沖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他顧不著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沖下樓去。
經過幾天的學習,華佗的醫術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求學。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說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忙忙地跑上樓,摸著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松。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術呢!當 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里團團轉,于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案》。
第二天,師父說:“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說:“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燭火燒了。”師父一看,微微一笑,說:“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并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后,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贊的“神醫”。化發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最終死在曹操的監獄里……
2.華佗的介紹
華佗簡介 華佗(?—208),漢末醫學家。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
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的記載。
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
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
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
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詳細資料 /f?kz=310331272。
3.誰有華佗資料(短的)
公元145—208),漢末醫學家,性別 男,漢族人。
身高約合現今1.61米。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
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這考證很可疑。
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
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
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4.關于華佗的故事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旉。
曾在徐州地區漫游求學,通曉幾種經書。沛國相陳硅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征召他任職,他都不就任。
華佗懂得養生之道,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年齡將近一百歲,可外表看上去還象壯年人一樣。又精通醫方藥物,他治病時,配制湯藥不過用幾味藥,心里掌握著藥物的分量、比例,用不著再稱量,把藥煮熱,就讓病人服飲,同時告訴服藥的禁忌或注意事項,等到華佗一離開,病人也就好了。
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一兩個穴位,每個穴位不過燒灸七、八根艾條,病痛也就應手消除。如果需要針療,也不過扎一兩個穴位,下針時對病人說:“針刺感應應當延伸到某處,如果到了,請告訴我。”
當病人說“已經到了”,隨即起針,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結郁積在體內,扎針吃藥的療效都不能奏效,應須剖開割除的,就飲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會兒病人就如醉死一樣,毫無知覺,于是就開刀切除患處,取出結積物。
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割除腸子病變部分,洗凈傷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縫好腹部刀口,用藥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開刀時,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個月之內,傷口便愈合復原了。
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來就診,都頭痛發燒,病痛的癥狀正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李延應當發汗驅病。”
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癥,李延是內實癥,所以治療他們也應當用不同的方法。”
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等第二天一早兩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一天,華佗走在路上,看見有個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車載著他去求醫。
華佗聽到病人的呻吟聲,就停車去診視,告訴他們說:“剛才我來的路邊上有家賣餅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買三升來吃,病痛自然會好。”他們馬上照華佗的話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條蛇一樣的蟲,他們把蟲懸掛在車邊,到華佗家去拜謝。
華佗還沒有回家,他的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迎面看見他們,小孩相互告訴說:“象是遇到咱們的父親了,車邊掛著的‘病’就是證明。”病人上前進屋坐下,看到華佗屋里北面墻上懸掛著這類寄生蟲的標本大約有十幾條。
廣陵郡太守陳登得了病,心中煩躁郁悶,臉色發紅,不想吃飯。華佗為他切脈說:“您胃中有好幾升蟲,將在腹內形成毒瘡,是吃生腥魚、肉造成的。”
馬上做了二升藥湯,先喝一升,一會兒把藥全部喝了,過了一頓飯的功夫,陳登吐出了約摸三升小蟲,小蟲赤紅色的頭都會動,一半身體還是生魚膾,病痛也就好了。華佗說:“這種病三年后該會復發,碰到良醫才以救活。”
按照預計的時間果然舊病復發,當時華佗不在,正如華佗預言的那樣,陳登終于死了。 曹操聽說華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讓他常守在身邊。
曹操被腦神經痛所苦,每當發作,就精神煩亂,眼睛昏花。華佗只要針刺膈俞穴,應手而愈。
…… 華佗卓絕的醫技,大都象以上所說的那樣。然而他本是讀書人,卻被人看成是以醫術為職業的,心里常感懊悔。
后來曹操親自處理國事,病情更加嚴重,就讓華佗專門為他個人看病。華佗說:“這病近乎難以治好,不斷地進行治療,可以延長一些壽命。”
華佗長期遠離家鄉,想回去看看,就對曹操說:“剛才收到家中來信,正想短時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為借口來推托,多次請求延長假期不肯回來。
曹操幾次用書信召他,又命令郡縣派人遣送華佗返回。華佗自恃有才能,厭惡吃侍候人的飯,還是不上路。
曹操很生氣,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確實生病,就賜贈四十斛小豆,放寬假期;如果他虛假欺騙,就逮捕押送他回來。因此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拷問要他服罪。
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系著人的生命安危,應該寬容赦免他。”曹操說:“不用擔心,天下會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終于判決了華佗死罪。
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給守獄的官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獄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也不勉強,討火來把書燒掉了。
華佗死了以后,曹操腦神經痛仍舊沒有好。曹操說:“華佗本來能夠治好這種病。
這小子有意留著我的病根,想借此來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殺掉他,他最終也不會替我斷掉這病根的。”直到后來他的愛子倉舒病危,曹操才感嘆地說:“我后悔殺了華佗,使這個兒子活活地死去了。”
廣陵人吳普、彭城人樊阿都曾跟華佗學過醫。吳普遵照華佗的醫術治病,許多人被治好救活了。
華佗對吳普說:“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只是不應當過度罷了。運動后水谷之氣才能消化,血脈環流通暢,病就不會發生,比如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腐朽就是這樣。
因此以前修仙養道的人常做“氣功”之類的鍛煉,他們摹仿熊攀掛樹枝和鴟鷹轉頸顧盼,舒腰展體,活動關節,用來求得延年益壽。我有一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用來當作“氣功”。
身體不舒服時,就起來做其中一戲,流汗浸濕衣服后,接著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松便捷,腹中想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有關華佗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