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月亮的散文
只列了以下兩篇。
還要更多的,可到這個網站:
感觸月亮
我常以為月亮是不屬于城市的,月亮屬于鄉村,屬于鄉村的寧靜:夜色浩淼,月光如水,樹木深然如岸,村莊如漁船,點點燈光如夜捕的漁火,澄凈的空氣,夜間的潮濕,無邊的天籟,飛逝的流螢,偶爾的嬰啼,清涼的心懷,讓月光的柔情綿密起來。
城市的月亮照在城市的上空,少有樹木的掩映和月上梢頭,而且城市的風也是熱燥燥的,城市的噪聲更是鬧吵吵的,水泥鋼筋鑄成的深林,硬朗的線條遮擋著分割著,月亮或黯然神傷,或獨守一偶,只能孤獨的流瀉著寂寞。城市月亮的嘆息,城市人聽不到;城市月亮的憂傷,城市人無心分擔,城市的月亮只能凄然的掛在中天。
今晚我忽然發現了一縷明亮的月光,從我那沒有開燈,沒有拉上窗簾的窗戶外流瀉進來,月光進屋了。屋子里好寂靜,木質地板泛著月光,如清涼純凈的水流動著,我浸在月光里,身心無比清爽,這時候一種奇異的寧靜來到心間。我抬頭仰望著掛在窗欞上的月亮,天空是寧靜的,城市的喧囂和嘈雜不見了,原來城市的月亮也是很美的呀!看著月亮,不由得想起了有關月亮的那些故事。
月下的女子
渺遠而清澈的天空,籠罩著涼如水的夜。
星光點點,綴成黑天鵝絨上的花火。
銀色的光華溢出瑩瑩的玉盤,于是人間滿清輝。
冷月本無心,靜觀紅塵俗世的浮浮沉沉,一任浮云半掩,聽憑晚風輕拂;清冷的月光里,一個個纖纖女子從清冷的月光里漸行漸近,仿佛從恒久的遠古走到現在…
聽,凝著血淚的胡笳聲和著大漠的風沙在悲吟,“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遙望京華,那里有她的閨房,有她的詩文,有她的華裙…回憶的碎片漂浮在月光的河流上。在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里,故土與稚子終于兩難全,那夜的月是難以取舍的哀怨。
抄手游廊,庭院寂靜,唯有她躑躅徜徉,“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百轉千回的繾綣里有一個少女最初的、最深的愛戀。秋蟲呢噥中,她還不是昭容,她遠離了權利和欲望,她只是婉兒,“惟悵久離居”的單純少女,那夜的月是溫柔而惆悵。
金板輕敲,歌舞聲起,翻飛的彩袖里是柔弱無骨的皓腕。人都說美人如花隔云端,偏就有一個“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的女子,翩翩起舞在月光下,宛如謫仙,跨越千年時光只為追尋一段菩提姻緣。“夜夜月明花樹底,傍池長有按歌聲”,那夜的月是溫暖而幸福。
一曲《鳳求凰》,唱得滿座皆醉,連帶著,也醉了簾后的一顆心。她知,這一曲,獨為她唱,這個尋常的雪夜注定要因為這場感天動地的相遇而變得與眾不同。所以她逃走了,奔向一場千古傳唱的愛情。那夜的月,如偷笑的嘴角,忍不住溢出蜜來。
還有那個清月朗照下的女子,少年時的“平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的浪漫,中年時“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孤寂,仿佛一生都浸在月光里。然,星河流轉,想起曾經的幸福,幾乎要被月光凝成一尊雕像。那夜不應有月,因被流年暗中偷換;若有月,那夜的月是漫天漫地的等待。
那些月下的女子們,她們嫵媚、溫柔、嬌羞,她們思念、感傷、哀愁。她們把寂寞做成華衣輕披在身上,也把愁緒化成發絲輕舞在風里,更把淚光凝結成星辰點綴在眼中。月凝聚光華成為她們的氣質,她們微笑,哭泣,輕輕淺淺地,如朗月照花,深潭微瀾。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嫦娥已去,那么天上人間,又有什么不同呢?
2.描寫月亮的散文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今夜無眠。
融融的月光透過窗臺,癡癡的、柔柔的漫進小屋,漫到她可以去的地方,不留一絲絲縫隙——我的眼前。她,帶著神秘,帶著浪漫,帶著憂傷,帶著哀怨;把我,帶進悠遠。
自從“床前明月光”惹出思鄉之愁,這愁,便一直綿綿不絕。背井離鄉的人望著那圓圓的月兒,看著她的淡淡的清輝,鄉愁,便濃濃的散發開來,彌漫他的整個思緒。想起“弄兒床前戲,看婦機邊織”的天倫之樂,便生出“月是故鄉圓”的感嘆。
于是,以月為主題的詩歌散文便屢見于文史;以月光為主題的歌曲更讓人耳熟能詳;還有,還有,以月圓為引子而盼望團圓的人生悲喜劇。
月,伴隨了人類文明歷史,見證了人類文化的盛衰,裝點了普通人的生活,走進了尋常人的家庭。
你不信么?就請你翻翻文學作品吧!久遠的也許不可考,那就看看現在的、你身邊的——這論壇上就有很多。再不然請你費心查一查我們論壇注冊的名字:月色如畫、荷塘月色、藍月亮、小盈月。
而月,并不理會人們贊賞與否,一如既往的圓著,缺著,來著,走著;靜靜照耀著,冷冷旁觀著,真真見證著。
想起一句至理名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知道。
我知道,就在另外一個時間,她會象來時一樣,輕輕地、悄悄地從屋子里溜走,不理會我的挽留,我的嘆息
3.有關于月亮的美文,要短的
天漸漸地黑了,那帶著一圈朦朧光環的月亮終于升起來了!它徐徐地穿過一縷縷輕煙似的白云,向上跳躍著,歡快地奔向廣闊的夜空。不知不覺中,月亮的顏色逐漸變淺、變白,變得更圓更亮了!圓得那樣可愛,亮得那樣純潔,就像一個銀色的玉盤!
深藍色的天空中,月亮照亮了半邊天,周圍的許多星星也都來湊熱鬧,它們頑皮地眨著眼睛。月亮與星星把夜空點綴得是那么的美麗,那么的動人心魄!
夜,深了,遠處小木屋里的燈熄滅了,整個村莊和城鎮也似乎都進入了夢鄉,靜悄悄的。月光灑滿了大地,地面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一輪明月倒映在河面上,晚風一吹,蕩起一層層漣漪。啊!整個河面就像一面閃光的鏡子,更像是一條綴滿寶石的綢帶。
小河旁的柳樹,沐浴著這皎潔的月光,枝條隨風飄落,發出“沙沙”的聲音,像是在歡笑,又像是在輕語,仿佛也陶醉在這美麗的夜色里。草叢中,蛐蛐歡快地歌唱著,那歌聲飄向遠方,飄向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諧、那么美妙,就像童話中的仙境一樣。我的思緒也隨著這音樂,隨著這柔和的月光,飛向了夜空,飛向了那遙遠的宇宙。
月兒,靜靜地掛在天空,照耀著大地,也照在我的心間……
4.描寫月亮的散文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
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duó)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蕩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棹(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5.關于月球或月亮的短篇散文,著急,謝謝
月亮的眼淚<;愛情散文>
有一天,不知是意外中的巧合還是不懷好意的玩笑,太陽知道了月亮的存在,而月亮也開始莫名的想到太陽。
終于,月亮問太陽:“明明我們永遠不可能到一起,可為什么偏偏我們要不停的追逐彼此”?太陽回答到:“兩條平行線明明不能相交,但他們還是在不停的無限止的延伸,因為他們明白沒有了任何一條,另一條的存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和你永遠都不可能有個我們都滿意的結局,但我還要繼續,因為我的軌跡雖然是上天定的,但我知道,沒有你,我的存在將同樣沒有任何意義。我要讓你明白,我就是要在不停的追逐你的同時,義無返顧的燃燒自己,向世人呈現你柔和、圣潔、優雅的美麗”。
太陽以為月亮會悄悄的轉過臉,幸福的微笑,嘴角美麗的上揚。但是,月亮卻流淚了。月亮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自私。太陽孤獨一人,終日守望著月亮,而月亮的身邊已有星星的陪伴,雖然沒有太陽的明媚和灼熱,但是微微的光亮和看似淡淡的溫度,都已讓月亮不在寂寞,只是星星不會象太陽那樣懂得欣賞月亮的皎潔,不會像太陽那樣義無返顧的追逐月亮,他靜靜的陪在月亮的身邊,沒有激情,沒有浪漫。
月亮開始向往太陽,依戀太陽,但當她每靠近一步,世間巨大的壓力迎面撲來,讓她措手不及,同時月亮發現只要他們靠近,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會受到傷害,包括他們自己!月亮希望太陽幸福,太陽希望月亮開心,可是,長此以往,太陽將不在燦爛,月亮終將陰缺一生!
如果,這一切都是女巫的詛咒,月亮希望解除這可怕的詛咒,回到從前平淡、無望的軌跡上,平靜的享受上天賜予自己特有的陰晴圓缺!
在夜里為迷途羔羊指路的,是月;無聲地守護著旅人的,是月;輕柔地擁抱游子的,也是月。她端莊、靜謐,她的美是成熟的、溫柔的,讓人感到溫暖,也摻雜些遺世而獨立的韻味。
月
偶爾感到煩悶時,我就會抬頭看看清澈的夜空,而月總會用輕柔的微笑回應我,彷佛有個擁有傾城之姿的美人就在我眼前。我眼里的月始終是最美的,那無可比擬的美總使我震懾得幾近無法呼吸。那美可能來自於她的沉穩,她的氣質也實在無法用我腦袋里那些粗淺的詞匯來形容,唯一與事實最接近的,莫過於「絕妙」二字了。
月相會因月球公轉而有所改變,時而柳葉、時而如鉤、時而圓滿,有時則會消失不見。同時也各有各的美感,新月如同美人眼上的蛾眉,多一分則太過飽滿、少一分則不免讓人覺得小家子氣,而在望日之前的月,像是勾魂使者的鐮刀,只要望著它太久,魂都被勾去一半了!望呢,即有可能是月的所有容貌中最廣受青睞的,渾圓、飽滿,帶給人一股安祥的暖流。自古詩人也時常將它視為團圓的象徵,相信在外頭游蕩的游子若是在哪天,看見天上那輪完整的滿月,一股濃烈的思鄉之情也將油然而生吧!
月的美,是亙古不變的。就算未來環境的變動可能會造成月相的改變,但她的氣質絕不會因外在的變化而消失。她的美緣自於神秘與靜謐,只要她還存在於這世上,那麼她的美也必定會流傳於后世,歷久不衰。
6.關于描寫月亮景色的散文(較短)
家鄉的秋天 小時候的秋天也是家鄉的秋天,總是藍藍的,讓人心醉,偶爾飄過的云朵,變換著各種圖形,任你遐想無際。
然而中年的秋天也是異鄉的秋天,總是不見那時的思緒。前幾日到臨沂,在高速路上,望著窗外的藍天與白云,似又回到了童年與故鄉。
秋天象征著成熟,能給人們帶來收獲的喜悅。記得在霜地的黃昏里,在不遠處的裊裊炊煙里,抱著又圓又大的地瓜,那心情用現在的話說是多么的“爽”啊!再大些,用枯葉燒起的黃豆稞里,尋覓著無盡的秋香,我敢說那是這世界上最美味的豆香!至少在現在的城里從來還沒有聞到過! 秋天又是“焜黃物華衰”的季節。
原本翠綠的樹葉漸漸地失去了生命的本色,在風霜雪雨的侵襲下,一天比一天枯黃,然后悄悄地隨風漂落。在那欣賞美景的時刻,不得不用線將那精美的黃葉穿成一串,晾掛在屋檐下,等待享用它燃燒后上面飄來的大煎餅的清香。
快流口水了吧,能干的小伙子一氣能吃進十個去。離家之后的飄蕩中,再也沒有聞到這么親切的香味! 那時家鄉的落葉,哪有什么悲傷,如今異鄉的落葉,只是無數的悵惘,在心底里,偶爾冒出的點點思緒和安慰,是面對這靜默的毀滅,會將是一次如火的涅盤,抑或是一次生命的嬗變。
7.描寫月亮的文章
色的夜幕漸漸垂下來,布幕上畫著各種各樣、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星星,一眨一眨的。
還有些看不大清的、一絲絲飄飄悠悠的云彩,這些仿佛都是侍衛,在恭候月亮公主再一次的到來。 月亮來了,它先穿著淡橙色的晚禮服走進大堂,向大家問好。
我們在街上走著,月亮調皮地跳過樹梢,藏在屋檐下,又突然掠過屋頂,躍過矮墻。它飛快地跳著好看的有節奏的華爾茲,邁著輕快的舞步,在我眼前閃過。
它仿佛是在賣弄自己高超的本領以贏得無數觀眾的掌聲。 夜更深了,當月亮在屋檐下再次出現時,它已經換上了一件明亮的白禮服,霎時,光彩照人。
月亮變得成熟了,它不在玩耍了,而是一直靜靜地走在我們前面。 疲倦的月亮躲進了云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
月亮斜掛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擠滿了銀河,眨巴著眼睛。 一輪圓月升起來了,像一盞明燈,高懸在天幕上。
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著村落和田野,極像一只擦亮的銅盤。 圓月漸漸升高,她那銀盤似的臉,流露著柔和的笑容。
明凈似的圓月,已經被遠方藍藍的高山托上天空。 月亮,圓圓的,像紡車,紡著她浪漫的遐思。
夜,靜極了,玉盤似的滿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大地。 一輪杏黃色的滿月,悄悄從山嘴處爬出來,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滿月像個黃黃的燈籠,從東方天邊挑起在天空。 夜晚,滿月升起來了,一片寧靜隨著銀霧般的月光灑在大地上。
月亮漸漸升高,她身著白色的紗衣,嫻靜而安詳,溫柔而大方。她那銀盤似的臉,透過 柳梢,留下溫和的笑容。
月亮像一個新娶來的媳婦,剛剛從東天邊上來,就又羞答答地鉆進樹葉子里藏起來。 月亮像飽經風霜的老人,不緊不慢地梳理著白花花的月光。
月亮像一個含羞的少女,一會兒躲進云間,一會兒又撩開面紗,露出嬌容,整個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夢幻般的銀灰色。 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樹木、房屋、街道都像鍍上了一層水銀似的。
門外西邊的林梢,掛著的上弦月已經變成一片金色的西瓜,不再是一條彎彎的眉毛。 清晨,殘月像一塊失去了光澤的鵝卵石,拋在天邊。
一枚新月好像一朵白色梨花,寧靜地開放在淺藍色的天空中。 夜空掛滿了星星,月亮像一只釣魚的小船,仿佛航行在寬闊的銀色的長河里。
月亮像一張弓,彎彎地掛在天空。 一鉤新月從遠處的林子里升了起來,它那樣白凈,就像剛煉過的銀子似的。
一彎新月像一把銀打的鐮刀,從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來。 一彎新月升起來了,像只玉琢的香蕉嵌在天幕上,漾著碧輝。
一彎新月宛如一葉小舟,翹著尖尖的船頭,在深夜的靜湖中劃行,給我送來一片情思。 一彎新月高高掛在墨藍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輝普照著大地。
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椏間。 半個月亮斜掛在一棵槐樹尖兒上,好像一瓣橘子。
月亮小得像一只發卡,彎得使人心醉。 一彎朦朧的月亮正林蟬翼般透明的云里鉆出來,閃著銀色的清輝。
夜空中的一彎銀鉤,灑下無限清輝。 月牙兒彎彎的,像姑娘們笑得甜甜的嘴。
月牙兒下邊,柳梢上面,有一對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著那歪歪的月牙兒和輕擺的柳枝。 彎彎的月牙兒猶如一只銀亮的小船。
窗外彎彎的月牙兒,像開放在幽藍的夜空中的菊花瓣。 那彎彎的月牙兒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魚似的,活潑可愛。
月牙兒像姑娘的眉毛,彎彎地掛在純凈的空中。 月亮升起來了,紅暈暈的,活像誰從東方地平線上挑起個大紅燈籠。
月亮升上來了,像是剛剛脫水而出的玉輪冰盤,不染纖塵。 月亮姑娘升起來了,仿佛正悄悄地對身邊的小星星說話。
一輪圓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兒羽毛般的輕云,美妙極了。 初升的月亮掛在山頂上空,雖然像云朵一樣蒼白,但是每一刻都在變得更加明亮。
月亮出海了。在騰空的一瞬間,它仿佛猛地一跳,渾身披滿水花,讓多情的大海把它沖洗得分外明麗和潔凈。
一縷清柔的月光透過窗子,灑在了窗臺上,窗臺宛若鍍了銀。 月光,像一匹銀色的柔紗,從窗口垂落下來。
月光穿過樹陰,漏下了一地閃閃爍爍的碎玉。 十五的圓月像一只雪球,鑲嵌在墨藍墨藍的夜空上,顯得格外皎潔。
冷月高掛枝梢,寒風把光禿禿的樹枝,吹得呼呼直叫。 初冬的月亮,又清又冷,從西面瀉下冰一樣的銀輝。
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一片晶瑩。
8.描寫關于月亮的文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
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
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
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
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
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
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
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
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
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
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
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
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
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
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
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
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
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
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
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
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話:[益鳥]首徐回,兼傳羽
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
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
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
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9.描寫月亮的散文并點評
林清玄《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鄉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
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里就整個沉淀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來。
鄉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下、墻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里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的發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絲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只有一個,人人卻都認為月亮跟隨自己,這是錯覺;但當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的,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時就應舍棄教化。無非是標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月映射自己的內心,不要被狹隘包裹,要放眼望世界。
事物都是相對的,只有坦誠寬容,才能有更寧靜與平和的心境,接受廣闊的紛紛世界。
這是之前百度里有人評價的……
林清玄的文章很難理解呃= =
10.寫月亮的散文或散文詩
林清玄《月到天心》--唯美的至理散文
朱淑真《元夜》
《有關月亮的故事》:
《單眼偷窺指縫間的月亮》:
[愛情故事]:月亮:
.cn/wenxue/*?id=831
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鄉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
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里就整個沉淀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來。
鄉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下、墻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里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的發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絲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只有一個,人人卻都認為月亮跟隨自己,這是錯覺;但當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的,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時就應舍棄教化。無非是標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