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李來源典故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
桃李
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后種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后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后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后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指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就載:狄仁杰先后薦舉的張柬之、姚元崇、桓彥范、敬暉等數十人,都成為當代名臣,有人恭維狄仁杰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2.'桃李' 的來源典故
一.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
后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后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
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象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
故后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二.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里躲避。
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質不愿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愿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
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
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3.知音、汗青、桃李的來源掌故
知音: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故事,這則故事千百年來一起感動著人們,人們不是羨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藝,而是羨慕他遇到了一個能聽懂他的琴聲的人——鐘子期。
汗青:“汗青”是史冊的意思,但是,“汗”字沒什么其他講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沒有太多的含義,多表示藍、黑或綠等顏色,比如青天即藍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綠山。為什么史冊同出汗、青色發生有關系了呢?
這要追溯到紙張發明之前了。那時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竹簡的制作并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綠色之竹),稱其為“青”;然后,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于書寫,另方面也為干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
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于書寫儒家經典;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演變,人們便地一步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
“史冊”與“汗青”是同義詞,當然可以通用。不過,在正式談論歷史記載意思的時候,還是多用“史冊”。在詩詞中,因平仄或是押韻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國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中,就有家喻戶曉的名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桃李: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里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質不愿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愿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棲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4.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園的典故來源
1、知音一詞來源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彈琴因為再沒有知音的人。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后人,直至今天,人們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2、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刮去青皮,便于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3、桃李,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táo lǐ,就是教師百年“樹人”所得的碩果,往往比喻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是說老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遍布全世界,贊美教師辛勤育人。
4、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醫學保健昌明,閱報見過百歲老人還侍奉著高堂老母的事,將來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聞了。
5、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6、桃園是《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結義》中的一個場景。張飛莊后花開正盛的桃園。桃園亦為后人仿效他們結拜的地方。
擴展資料: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后種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后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后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
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后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指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知音
搜狗百科-汗青
搜狗百科-桃李
搜狗百科-古稀
搜狗百科-孩提
搜狗百科-桃園
5.知音、汗青、桃李、桃園、替罪羊、東道主的來源典故答案要超級短的
知音---俞伯牙摔琴謝子期,別跟我說你不知道,我會鄙視你的汗青---古代做竹簡前為了防蟲和書寫方便會吧竹片放在火上將水烤干,考出水的竹片就像出汗一樣,水烤干了顏色就不綠了,所以叫汗青,因為竹簡是書的早期形態,而歷史又是由書本記載,故而汗青就代指書或歷史桃李---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
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里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質不愿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
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愿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
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故而后世稱學生為桃李桃園---劉關張結義(如果是桃源則來源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指人間樂土)替罪羊-- 這是一個宗教典故。 在基督教的《圣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
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 ”于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只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
東道主---東道主”一詞,最早見于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文中的燭之武對秦穆公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說:讓鄭國獨立存在,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當時鄭國在秦國東方),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供應他們的資財食用物資,對于您也沒有什么害處。
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從此,“東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稱,而且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后面的受不了了,孩子,你自己用百度查,都有,乖。
6.知音,汗青,桃李的來源
1、知音:歷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鐘子期間的故事。
2、“汗青”是史冊的意思,。“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南宋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中,就有家喻戶曉的名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桃李: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