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恐龍的資料(短些)
恐龍 (Dinosaur)
這個字字面上的意義是「可怕的蜥蜴」。這個詞是由英國解剖學家理查歐恩爵士(1804-1892)所創造,用來描述不符合現今生物的化石遺骸。
恐龍是出現于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并繁榮于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么大;小的,卻跟一只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 草食者
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恐龍”之名的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肯定是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并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至于我們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藥,并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誰能肯定,這“龍骨”之名與恐龍化石的發現就沒有聯系嗎?
最古老的爬蟲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夕法尼亞紀』(31000萬年前—27500萬年前)。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能始發育。爬蟲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水分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蟲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到22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蟲類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稱爬蟲類時代。大型爬蟲類恐龍即出現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龍和雷龍,是最大的陸棲動物。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龍等。
爬蟲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5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只巨大而兇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蟲類,曾產于中生代之陸上沼澤,中頸及尾皆長。后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數種好食肉,數種好食草,體概巨大,可認為陸生動物中之最大者。其體格在下等之種類,有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在高等之種類略與鳥類相似。
研究恐龍,全憑化石。古生物學家以其化石,推論其形態及習性。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爬蟲類都是如此)。
2.恐龍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
恐龍是出現于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并繁榮于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63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第三紀開始的時候)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么大;小的,卻跟一只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 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英文:dinosaur)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3.恐龍的資料,簡單一點就行
恐龍的 消失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長有羽毛的恐龍也是因為氣溫變 冷而進化成了鳥類.
羽毛可以抵御寒冷的天氣,寒冷的天氣讓食物短缺,促使長有羽毛的恐龍飛到更遠的地方尋找食物,這樣就讓長有羽毛的恐龍進化成了鳥類.
能讓整個地球的氣候發生變化,不是隕石撞擊地球或者火山爆發就以辦到的!比如北極在恐龍時期是森林,6500萬年后一直到今天都是厚厚的冰層,怎么解釋?
能讓北極變的如此寒冷,是月球造成的,在月球的起源里,又一個俘獲說,地球在白堊紀末期俘獲了月球,這跟恐龍消失的時間吻合。科學家已經證明地球上的一年四季是月球造成的.恐龍時期地球只有一個季節(只有春季,多雨又溫暖).而現在是一年有四個季節.月球是在6500萬年前進入現在的位置,從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的氣候環境。
如果是災難導致恐龍消失,那么災難過后,地球應該恢復到原來恐龍時期的氣侯環境才對!
此觀點黑幻影原創
4.恐龍的資料【最短的】
(1)1、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
翼手龍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么大。
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
有人認為,后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2、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么高。
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2)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3、霸王龍就是非常兇猛的肉食恐龍。它大腦袋,短身子,牙齒就像鋒利無比的匕首。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么高。4、薄板龍是最長的蛇頸龍,全長可達15米。
它的脖子大約為軀干的兩倍。它們與陸地上的恐龍和空中的翼龍是近親,也用肺呼吸空氣,一般也產卵。
它們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長著鋒利的牙齒,為的是捕食其他魚類。
5.恐龍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
恐龍是出現于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并繁榮于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63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第三紀開始的時候)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
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
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
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么大;小的,卻跟一只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 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英文:dinosaur)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6.有關于恐龍的資料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后代——鳥類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另外在口語中,恐龍指丑女。“恐龍”一詞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一類生活在幾億年以前的古動物,現已滅絕;(網絡用語)當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下面是一些恐龍的資料:
霸王龍是一種十分兇猛的動物,它體型龐大,卻敏捷異常
霸王龍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后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中文學名: 暴龍
拉丁學名: Tyrannosaurus
別稱: 霸王龍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屬: 暴龍屬 Tyrannosaurus
種: 雷克斯暴龍 T. rex
分布區域: 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
保護狀況: 化石
馬門溪龍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因模式種發現于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12個)、薦椎(4個)及尾椎 (35個)相對較少。
中文學名: 馬門溪龍
拉丁學名: Mamenchisaur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蜥形綱
目: 蜥臀目
亞目: 蜥腳形亞目
科: 梁龍科
屬: 馬門溪龍屬
體長: 16-30米
體重: 20-30頓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中文學名: 三角龍
拉丁學名: Sterrholophus Marsh
別稱: 碎嘴龍
二名法: Claorhynchus Cope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蜥形綱
目: 鳥臀目
亞目: 角龍下目
科: 角龍科
亞科: 角龍亞科
屬: 三角龍屬
種: 恐怖三角龍
7.恐龍的資料 最短的
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于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恐龍最終滅絕于6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恐龍習性 最古老的爬行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夕法尼亞紀』(約3億2000萬年前—2億8000萬年前)。
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才能開始發育。
爬行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從2億4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大型爬行類恐龍即出現于中生代早期。
植食性的梁龍和迷惑龍,是體形與體重最大的陸棲動物。霸王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
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與蛇頸龍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龍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完善的生態體系。 爬行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8千萬年左右。
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只巨大而兇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行類,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陸地上的沼澤及灌木叢里,后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許多種好食肉,許多種好食草。
其中發展較緩慢的種類,類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發展較完善的種類與鳥類相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恐龍的資料最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