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起源[簡短些]
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2.詩歌的起源簡短一點
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
荷花
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3.古詩的歷史和由來,簡單一點,最好50字左右 坐等啊啊 啊啊啊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于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擴展資料
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悼亡詩,詠物詩,軍旅詩等。古體詩有《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南北朝民歌》等。近體詩一般是絕句,律詩,排律(長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古詩
4.古詩的由來,詳細一點
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5.詩的由來,要簡短
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于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于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并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6.古詩的來源
出自唐·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原詩為: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7.二十句古詩及其意思和由來(要簡短)
1.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駱賓王《詠 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玉樹和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7.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8.古詩的由來
“詩”在中國文字出現之時就有了,但“古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古詩十九首》中,即南北朝時代.而如今,凡是1840年以前的詩歌都可以稱為“古詩”. 起源顯然在中國,具體地點很難考究. 先來了解一下古詩(舊體詩): 關于舊體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舊體非格律詩,或古體詩,亦叫古風.比如《詩經》、《楚辭》、漢魏樂府等等,這樣的詩都是非格律詩,也就是古風. 另一類就是舊體格律詩,也叫近體詩,每句字數或五字,或七字,簡稱五言、七言.一首詩四句或八句,四句的叫絕句,八句的叫律詩.在一首詩中,每一句用字的平仄和韻腳,有其嚴格規定,而且在規定為八句的那種格律詩中,還嚴格要求中間四句對仗. 在舊體格律詩正式形成的唐代以前,我國的古典詩歌的形式,是非格律體.例如《詩經》,就是以四言為主,最經典的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詩估計大家多少都知道,這就是《詩經》的主要特色.但《詩經》中也有一言到九言的雜言詩,每一首詩的字數,平仄,韻腳等,都無什么規定;《楚辭》呢,多用4、6、8言,句數也沒有一定,例如屈子的《離騷》、《九歌》等,基本上都是用的四、六、八言;漢魏時代的《樂府》和南北朝的各家詩,有五言和七言,有的是兩者兼用;這期間,開始產生了稍微有點格律的新體詩,就是“永明體”,比如類似絕句的五言四句的小詩,這種類似于絕句形式的小詩就是古絕.同時也有五言八句的近體,但這種新體詩格律不嚴,完全和格律的幾乎沒有,形式上也只限于五言,跟唐代鎖定型下來的格律詩還不是一回事.只能說,古絕的出現,開始使非格律詩開始向格律詩過度. 舊體格律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首先,古代漢語多單音節詞,又是方塊字,容易形成對偶,早在《詩經》、《楚辭》中就出現過不少的對偶句.到了齊梁時代,駢體文開始盛行,促使作者們已經注意形式,自覺的強調運用對偶,在這種風氣影響下,要求詩中適當的運用對偶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對偶,正是后來形成舊體格律詩的因素之一. 其次,漢語的聲調,到中古時代發現了平上去入四聲.齊永明末期,沈約等人概括出了“四聲說”.并根據詩歌要求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特點,經過實踐摸索,總結出詩歌必須”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的原則.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詩歌必須在每一句的五個字中,聲調要有差異(就是要求有平仄之分),上下兩句之間,音律不能一樣.發展到唐代,正式提出了”八病“說,這就為后來舊體詩的平仄律打下了基礎. 從”四聲”到“八病”說盛行之后,再把四聲二元化,分為平(平)、仄(上、去、入)兩大類,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總結出每句詩的平仄應有變化,每句詩與每句詩之間的平仄也應有變化的“調平仄術”和連接律聯的“粘法”,同時,又發現每句詩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于音樂美,節奏也更加有變化.在一首詩中,駢句與散句兼用,又能顯示出語言的錯綜美.就這樣,從永明體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唐代,律詩達到了嚴格精密的階段,終于把舊體格律詩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應該指出,舊體格律詩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根據漢語的特點和詩歌的特殊要求而產生的,并不是由什么人硬造出來的.因此,一經產生之后,即具有相當強大的生命力,連綿一千多年,直到今天.這都足以說明,舊體格律詩(包括詞曲)這種藝術形式,具有我們的民族風格,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才有這么強的生命力.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范.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成就.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詩詞的來源簡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