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霍姓的起源
霍姓的來源
根據《姓纂》和《廣韻》等書的記載,是這樣的:
“周文王第六子叔處之后,今河東有霍邑,是其故都,子孫以國為氏。”換言之,霍姓中國人是圣君周文王的第6房子孫;他們的始
祖霍叔處,于其兄周武王滅紂得國之后,被封于霍國,與管叔鮮與
蔡叔度共同監督當時被封于宋國的紂王之子武庚。后來周武王逝世
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引起了早期歷史上著名的“管
、蔡”之亂,結果,霍叔處也受到連累,被周公降為庶人。不過霍
叔處雖然被降為庶人,不再具有貴族的身分,但是他所始封的霍國
并沒有因此而被滅,仍然繼續存在,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曾經
一度稱霸的晉國所并,而成為晉國的一部分。當時霍國的所在地,
根據考證,就在今山西省霍縣的西南地方。換言之,這個地方也就
是霍姓中國人的最初發源地。所以霍姓是太原郡。?
山西霍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的稱盛,從一代名將霍去病一家人
在漢朝的出人頭地和飛黃騰達,便一目了然。這一家人,除了霍去
病的赫赫軍功之外,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更是被劉家天子圖形“麒
麟閣”的一代名臣。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出將入相,相得益彰,
使得山西霍氏的聲名,天下盡知。
2.霍姓的由來
霍
一、尋根溯祖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后,封叔處于霍(今山西省臨汾地區的霍州市),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并封自己的親族到那里,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時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后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于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二、郡望分布
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當于現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于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蜀 郡:秦國滅古蜀國后,置蜀郡。相當于現在四川省成都及溫江地區。
3.霍姓的起源
霍姓的來源 根據《姓纂》和《廣2113韻》等書的記載,是這樣的: “周文王第六子叔處之后5261,今河東有霍邑,是其故都,子孫以國為氏。”
換言之,霍姓中國人是圣君周文王的第6房子孫;他們的始 祖霍叔處,于其兄周武王滅紂得國之后,被封于霍國,與管叔鮮與 蔡叔度共同監督當時被封于宋國的紂王之子武庚。后來周武王逝4102世 ,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引起了早期歷史上著名的“管 、蔡”之亂,結果,霍叔處1653也受到連累,被周公降為庶人。
不過霍 叔處雖然被降為庶人,不再具有貴族的身分,但是他所始封的霍國 ,并沒有因此而被滅,仍然繼續存在,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曾經 一度稱霸的晉內國所并,而成為晉國的一部分。當時霍國的所在容地, 根據考證,就在今山西省霍縣的西南地方。
換言之,這個地方也就 是霍姓中國人的最初發源地。所以霍姓是太原郡。
4.“霍”姓由來
【霍】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后,封叔處于霍(今山西霍縣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并封自己的親族到那里,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后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于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5.霍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霍(Huò)姓源流較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是周文王的后代。
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后,封叔處于霍(今山西省霍縣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
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并封自己的親族到那里,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
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后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于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
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得姓始祖:于霍(霍叔)。
霍州乃海內外霍姓始祖開基的地方。根據《姓纂》和《廣韻》等書記載,霍姓的來源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已31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周武王臨朝執政之后,封其弟叔處(又名叔武、于霍)建立了霍國(當今山西省霍州市)。
霍州不久前發現的清乾隆三年的霍叔遺址碑,就是歷史上霍國存在的又一史實佐證。叔武受封后,被人們稱為霍叔,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貴族安居樂業,又提防他們叛逆造反,將部分貴族遷于山東、山西一帶,并命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權力之大,被稱為“三監”。
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后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661年,霍國被晉太公所滅,霍地歸晉,稱為霍邑。
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因此遠古的霍州是霍姓中國人的最初發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
故霍氏后人尊于霍為霍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霍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就是距現在3100多年前,那個時候正是西周初期,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處封在霍地,就是現在山西省臨汾地區的霍州市,稱為霍國,后來霍叔和蔡叔、管叔一起奉命監管殷商遺民,當時稱他們為三監。
后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霍叔也受到了牽連,最終被周成王廢為庶人,而霍叔的始封地霍國依然存在,一直到春秋時期才被一度稱霸的晉國所滅,霍國的后人為了不忘故國,從此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霍。在臨汾市郊區的高堆村居住的霍氏人家,就是漢代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后裔,他們在這里世代繁衍,已經生活了2000多年了。
上下幾千年,霍州的一切無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國、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窯、霍州、霍縣、霍汾縣,直至現代的霍電、霍礦、霍煤、霍中,等等,無不與霍字有緣。一個“霍”字、萬中情懷,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不到霍州來,不知始祖情。
霍姓人氏由其發源地山西向外遷徙的歷史始于秦漢之際,他們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到了1000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就有霍姓人氏遷徙到廣東、海南、江蘇和福建等地。
晉太公滅霍后,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混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迭,不絕于史書的天災人禍。據有關資料表明,霍姓人氏由其發源地向外遷移的歷史,始于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誨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霍姓族人,經彭湖列島,開始向臺灣遷移,形成了臺灣今天的霍姓族氏。
霍姓人氏向外遷徙不是孤立的,與中原的移民有著同樣的社會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從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年(1416年)明朝先后八次移民。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
據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臨汾霍裔向下為官,讓其子弟某隋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將或副將,其子孫散居于靖遠、會寧、海源一帶。霍姓人氏是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臺灣的。
時至今日,霍氏后代播遷于全國,描遷于海外,乃至全球。霍姓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姓,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
霍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霍姓居全省第71位。
三、歷史名人 霍 光:山西省平陽(今臨汾)人,霍去病的弟弟,是一位封侯拜相的文官(大司馬),他曾輔佐漢代的三朝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二十幾年未曾有過差錯。可以說,霍家兄弟是漢朝社稷的兩位大功臣。
霍 峻:三國時蜀漢將,南郡枝江人,字仲邈。他先依荊州牧劉表,劉表死后歸劉備。
建安十七年,劉備進至葭萌,回軍南襲劉璋,留霍峻鎮守葭萌城。張魯得知,便派遣楊帛引誘霍峻,假說共同守城,霍峻一眼識破,說:“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
楊帛無奈,只得退去。后來,劉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領萬余人由閬水上圍攻霍峻,一年之久未能攻下。
霍峻城中僅數。
6.請問霍姓的來歷誰知道告訴我.
霍(Huò)姓源流較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后,封叔處于霍(今山西省霍縣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并封自己的親族到那里,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后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于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得姓始祖:于霍(霍叔)。霍州乃海內外霍姓始祖開基的地方。根據《姓纂》和《廣韻》等書記載,霍姓的來源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已31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周武王臨朝執政之后,封其弟叔處(又名叔武、于霍)建立了霍國(當今山西省霍州市)。霍州不久前發現的清乾隆三年的霍叔遺址碑,就是歷史上霍國存在的又一史實佐證。叔武受封后,被人們稱為霍叔,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貴族安居樂業,又提防他們叛逆造反,將部分貴族遷于山東、山西一帶,并命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權力之大,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后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661年,霍國被晉太公所滅,霍地歸晉,稱為霍邑。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因此遠古的霍州是霍姓中國人的最初發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故霍氏后人尊于霍為霍姓的始祖。
7.姓氏“霍”的來歷
霍氏源自周代,出自姬姓。
文王封同母弟于霍,人稱霍叔,這就是霍姓的始祖。周公旦時,武庚叛亂,霍叔受牽連被周公降為庶人,但他曾受封的霍國卻依然存在,直到公元前661年為晉國所滅。
霍國始封地在今山西省霍縣西南,霍叔的子孫以封邑為姓,在此地繁衍生息。這便是霍姓最初的由來。
山西霍縣是霍姓人的發源地。漢武帝時一代名將霍去病和名臣霍光皆出于此。
這一對霍氏兄弟,一文一武,出將入相,相得益彰,使得山西霍氏的聲名顯揚天下。 擴展資料: 霍姓名人 一,霍去病:西漢河東郡平陽人 ,西漢大將,少時就以善于騎射而為人知曉,虛歲18因軍功封冠軍侯,19歲就帶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戰功顯赫,被漢武帝劉徹封為大司馬。
可惜英年早逝。 二,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46434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
三,霍英東:生于香港四大原住民系中蜑家的水上人,原籍廣東番禺練溪村,香港企業家,亦是著名的親共人士,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是成為首名躋身國家領導人級別的香港人,有“愛國商人”稱號。 四,霍啟剛,(1979年7月2日-),籍貫廣東番禺南沙,霍英東家族之第三代長孫,香港青年聯會主席、天津市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
霍亦于2016年巴西奧運會任香港奧運代表團團長。妻子是跳水冠軍郭晶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姓氏地圖。
8.<霍>這一大姓的起源是
霍姓人氏由其發源地山西向外遷徙的歷史始于秦漢之際,他們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就有霍姓人氏遷徙到廣東、海南、江蘇和福建等地。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馬志超:"明代中期以后,尤其是明末清初,居住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霍姓族人,經過澎湖列島,開始向臺灣島遷徙,他們在那里開荒種地,安家落戶,形成今天居住在臺灣的霍姓。"
霍姓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姓,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
霍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姓氏,尤其是在漢代,霍姓因為霍去病和霍光這一文一武兄弟的功績而聲名顯赫,從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姓氏。幾千年過去了,霍姓的歷史名人廣為流傳,但人們卻很少知曉天下霍姓出霍州這一不爭的事實。
尋根溯源,始祖于霍。霍州乃海內外霍姓始祖開基的地方。根據《姓纂》和《廣韻)等書記載,霍姓的來源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已31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周武王臨朝執政之后,封其弟叔處(又名叔武)于霍,建立了霍國(當今山西霍州市)。霍州不久前發現的清乾隆三年的霍叔遺址碑,就是歷史上霍國存在的又一史實佐證。叔武受封后,被人們稱為霍叔,周武王滅商后,既想讓商代貴族安居樂業,又提防他們叛逆造反,將部分貴族遷于山東、山西一帶,并命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權力之大,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后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井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661年,霍國被晉太公所滅,霍地歸晉,稱為霍邑。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因此遠古的霍州是霍姓中國人的最初發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
歷史滄桑,當今霍州的霍氏族人已為數很少,屈指可數,但距離很近的臨汾市堯都區高堆村,就居住著霍氏人家,是漢代驃騎大將軍的后裔,立有霍光牌位,霍光祠殿門柱上還掛著概括霍光一生的楹聯。他們在這里已世代繁衍、生活了兩千多年。
9.姓氏“霍”的來歷
姓氏霍的歷史來源
霍源自 ;
出自姬姓, 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廣韻》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朝初年,文王第六子叔處,受封于霍國(在今山西省霍縣)。其時霍叔與管叔. 蔡叔共同監管殷商遺民,稱為"三監" 。周成王時,武庚伙同霍叔等叛亂,平息以后,霍叔降為庶人。霍國后裔,以國名"霍"為氏。
家族名人
霍去病 (公元前140-前117年)為一代名將。十八歲任侍中。六次出擊匈奴,穿沙漠,遠征至狼居胥山。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元甲
姓氏主要分布地區
山西太原,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