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的資料
江西(Jiangxi Province ),簡稱贛,位于中國東南、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內主要河流贛江而得簡稱。自古以來人文薈萃、物產富饒,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
全省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400.1萬(截至2008年年底),轄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省會南昌市。 [編輯本段]【江西概況】 江西省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江西省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于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條,贛江、撫水、信江、修水和鄱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 廬山含鄱口好,森林覆蓋率達60.2%,居全國第二。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江西轄11個設區市:南昌(江西省省會、最大城市)、九江(長江港口城市)、贛州(江西南大門、世界鎢都)、上饒(旅游勝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宜春(中國月都)、景德鎮(世界瓷都)、撫州(才子之鄉)、吉安(革命圣地)、新余(中國鋼城)、鷹潭(中國道都)、萍鄉(江南煤都)。截至2008年,全省人口4400.1萬,人口密度263人/k㎡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低于鄰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10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漢族占99.7%,畬族占0.2%
江西處于北回歸線附近,春季回暖較早,但天氣易變,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熱干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氣候明顯。由于江西地勢狹長,南北氣候差異較大,但總體來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全省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江西省年平均氣溫18℃左右。贛東北、贛西北和長江沿岸年均氣溫略低,約在16℃到17℃之間;濱湖、贛江中下游、撫河、袁水區域和贛西南山區約在17℃到18℃之間;撫州、吉安地區南部和信江中游約在18℃到19℃之間;贛南盆地氣溫最高,約為19℃到20℃之間。 全年全省極端最高溫度南北差異不大,甚或略呈北高南低現象,但幾乎都接近或超過40℃,個別縣區日最高氣溫曾經達到過44.9℃。極端最低氣溫則南北差異較大:九江大部分地區在-12 到-14℃之間, 個別縣區還出現過日最低氣溫-18.9℃的極端最低值;贛南則在-5℃左右,全省其他地區一般在-7℃到-12℃之間。 江西年均日照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97千卡到114.5千卡;都昌縣最多,銅鼓縣最少。年均日照時數為1473.3小時到 2077.5小時;都昌縣最多,崇義縣最少。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一般表現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武夷山、懷玉山和九嶺山一帶年均降水量多達1800毫米到2000毫米,長江沿岸到鄱陽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則約為1350毫米到1400毫米,其他地區多在1500毫米到1700毫米之間。全年降水季節差別很大。秋冬季一般晴朗少雨,1977年大部分地區整個秋冬季以陰雨天氣為主的現象較為少見。春季時暖時寒,陰雨連綿,一般在四月份后全省先后進入梅雨期。五、六月份為全年降水最多時期,平均月降水量在200毫米到350毫米以上,最高可達700 毫米以上。 這一時期多大雨或暴雨,暴雨強度為日降水量50毫米到100毫米, 最大甚至可達300毫米到500毫米以上。7月雨帶北移,雨季結束,氣溫急劇上升,全省進入晴熱時期,伏旱秋旱相連, 而從東南海域登陸的臺風將給江西帶來陣雨,緩解旱情,消減炎熱。降水量除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外,年際變化也相當懸殊,最多年份可達最少年份一倍以上。除廬山外,全省年均風速為每秒1米到每秒3.8米,最小為德興市,最大為星子縣。年均大風日0.5天到28.5天,最少為宜黃縣,最多為星子縣。鄱陽湖濱,贛江、撫河下游和高山頂及峽谷區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均風速在每秒3米到每秒5米。 全省主要自然災害有寒害、洪澇、干旱和凍害以及持續時間較為短暫的高溫危害等。
2.江西簡單介紹
江西介紹:
江西,簡稱“贛”(gàn),又稱江右、別稱贛鄱大地,省會是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為干越之地和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江西地處中國東南部,北緯24°29′14″至30°04′41″,東經113°34′36″至118°28′58″之間,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
江西轄境面積共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余萬,轄11個設區的市、100個縣級行政區(縣、不設區的市(縣級)、市轄區)、1個國家級新區,省會為南昌市。
3.江西的資料簡單點的 順口點的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永新縣地處贛西邊境,羅霄山脈中段,禾水河中游,東鄰吉安、泰和,南接井岡山,西毗萍鄉蓮花、湖南茶陵,北連安福,全縣面積2200平方公里,人口48萬。
縣城所在地禾川鎮,距吉安市城區99公里,離南昌市318公里。永新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
永新素有“吳頭楚尾”之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革命斗爭時期,永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賀敏學、賀子珍、賀怡三兄妹的傳奇革命故事,也在這里廣為流傳。永新又是全國第四大將軍縣、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軍事院校教學基地、全國生態農業縣。
永新自古以來人杰地靈。大唐歌妃許和子,能歌善舞,當時無人企及,被玄宗賜名“永新”。
永新文風鼎盛,僅宋、明兩朝的進士就達150多人,北宋劉沆、明朝劉定之官至相位。在革命戰爭年代,永新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參軍參戰人員達7.6萬人,參加長征的1.25萬人,為國捐軀且在烈士英名錄上有記載的永新籍烈士就達7600多人,郭沫若在一首詩中贊道:“長征逾萬參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
永新有著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紅、綠、古旅游資源。中國紅色之旅第一村——三灣,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里程碑,也是新型人民軍隊的搖籃,“三灣改編”,堪稱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的一件大事,北京中華世紀壇有塊浮雕,專門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龍源口大捷”以少勝多,遐爾聞名,是國防大學、美國西點軍校等著名軍事院校學員必學的經典戰例;**的夫人賀子珍是中國第一位女紅軍,賀子珍的故鄉黃竹嶺已成人們爭相瞻仰的景點;南華山的千年銀杏樹高3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銀杏樹。
連綿起伏的禾山,相傳唐朝名相姚崇、牛僧儒,宋代名相劉沆都曾在山中的甘露寺讀過書;香火鼎盛的道教名山高士山,至今還留有黃庭堅所題寫的“山以高而秀,名因士乃傳”的楹聯。徐霞客涉足的梅田洞、碧波崖,奇山秀水,令人神往;突兀聳立的石塔——阿育塔,風敲晨鐘,訴說著古印度阿育王的傳說故事;義井,忠義潭涌動著永新人抗元的凜然正氣。
我縣還有歌曲《十送紅軍》的原唱地望月亭,中共湘贛省委的所在地——肖家祠,井岡山斗爭時期**親手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鄉黨支部,風景如畫的三灣國家森林公園。 永新不僅是塊紅色的土地,綠色的土地,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
永新素有“中國書法之鄉”的美譽?男女老少中,有一批舞文弄墨的好手,現有國家級書法家4人,省級書法家13人?流傳400余年的《盾牌舞》,是一種集武術?雜技?舞蹈?音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還有參加過全國曲藝調演的永新小鼓,用小鼓?竹板拍兩種小樂器伴奏,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調如行云流水,唱詞也貼近生活,詼諧有趣?還有地方山歌,高亢明亮,優美動人? 永新有好山、好水、好文化,好人、好事,也有好吃的特色食品。永新有名的土特產是橙皮,醬姜、蜜茄、醬蘿卜等。
相傳唐開元年間,被譽為“和子四珍”。說起永新菜,醬蘿卜老鴨湯和永新狗肉最為有名。
永新狗肉不僅列為江西名菜,而且也列入中國名菜,上了人民大會堂的國宴。據說,陳毅元帥在永新從事革命斗爭時,很喜歡吃永新狗肉,解放后他做了外交部長,經常用永新狗肉來招待外賓。
4.簡短的資料(廬山)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贊美廬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 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余種,鳥類170余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5.鄱陽湖的簡單資料
鄱陽湖,古稱彭澤,明代改稱。[1] 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位于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
鄱陽湖范圍內有鳥類300多種,其中水鳥115種,珍禽50多種,約占全國225種水鳥的51%,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2011年被江西省旅游局評為江西十大旅游新景區、江西省重點發展景區、全省先進旅游景區。
6.江西省的地理知識
一、地理位置:
江西省位于北緯24°7′至29°9′,東經114°02′至117°97′之間。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
二、城市職能:
南昌市,江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商貿、交通和信息中心。
景德鎮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要組成,也是國家重要的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由于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產品質地精良,對外影響大,“瓷都”兩字成了景德鎮的代名詞。
九江市,有江西北門之稱。境內京九鐵路、合九鐵路、銅九鐵路等鐵路線貫通。交通十分便利。她左鄰鄱陽湖,右連洞庭水,京九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在這里構成了中國南北、東西交流的軸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建成區面積90.1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
贛州市,處于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世界重要的鎢產地,有“世界鎢都”之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三、氣候:
春季回暖較早,但天氣易變,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熱干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氣候明顯。由于江西地勢狹長,南北氣候差異較大,但總體來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全省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
江西省年平均氣溫18℃左右;江西年均日照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97千卡到114.5千卡;都昌縣最多,銅鼓縣最少;全省多雨。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一般表現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
全省主要自然災害有寒害、洪澇、干旱和凍害以及持續時間較為短暫的高溫危害等
四、經濟:
2009年江西財政總收入完成928.7億元,生產總值約7600億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83.1億元。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94.8億美元。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7010.3萬人次。
五、旅游:
全省共擁有2處世界遺產、1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6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各類風景名勝區(點)多達2400余處。
世界遺產:廬山、三清山。
世界遺產提名地:龍虎山、龜峰。
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廬山、三清山、龍虎山、仙女湖、三百山、滕王閣、龜峰、高嶺—瑤里、武功山、云居山—柘林湖等11處。
國家森林公園:廬山、梅嶺風景區、明月山、梅關、巖泉、云碧峰、三百山、翠微峰、峰山、清涼山、九嶺山、五指峰、三爪侖、楓樹山、瑤里、九連山、上清等36處。
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鄱陽湖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井岡山。
六、發展方向:
南北 東西部交通樞紐,沿海地區、臺商等產業轉移內陸的前沿基地。
7.有關廬山的簡短資料
廬山(Mount. Lu)地處江西省北部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瀕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余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云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筑,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尤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游覽勝地。歷代題詩極多,李白《望廬山瀑布》尤為著名。
廬山的地圖位置
中國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縣以南,星子縣以西。它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里,寬約15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 裂,山體多峭壁懸崖,相對高度1,200~1,400米。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4,836呎),山勢雄偉。傳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時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6~8世紀又為道家、詩人、學者駐地,寺廟道觀遍布。勝跡有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山地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21.9℃,為著名避暑地。江湖水氣郁結,云海彌漫,年平均霧日190天,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稱。山中牯嶺,又名牯牛嶺,以有大塊巖石狀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緒年間先后為英、法、美等國強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現興建療養院、休養所等多處。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廬山 風景照(20張)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并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 中國江西省廬山的一條步道
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骕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20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跡,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5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世界遺產--我國第一處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8.簡單介紹一處江西的優秀旅游資源或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
【省情簡介】 江西省,簡稱贛。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因“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
稱江右。歷史上的江西人文薈萃、經濟發達,是中國文化大省之一,有“文章節義之邦”之稱。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昆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于1950年相合,隨后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
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于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昆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
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
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臺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劇的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表演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弋陽腔: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彌漫于中國的戲曲舞臺,在中國戲曲舞臺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
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
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
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
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
由此,對于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瓷文化 景德鎮是以盛產瓷器而聞名于世的,有著瓷都的美譽。
“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從漢代起,景德鎮就開始了制瓷歷史,據文獻記載已有近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進程中,它集各地名窯之大成,匯聚制瓷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并以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造型優美,制作精良而著稱于世。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唐天寶元年改稱昌南鎮,景德鎮市是**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來,歷經千年風雨保持瓷器產銷經久不衰。
景德鎮瓷器是一個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和蘊含著濃郁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英語中的CHINA是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稱呼。景德鎮又是因瓷而名。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進御瓷器的底部要寫上“景德年制”四字,據《宋會要輯》(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載)記載“江東路饒州浮梁縣景德鎮,(宋)景德元年置。”明確記載景德鎮的置鎮時間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鎮瓷器就成了皇家宮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統治后進一步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監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為官府機構樞密院定燒印有“樞府”銘文的卵白釉瓷。
元代時期的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這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進步,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的變形,因而能燒造頗有氣勢的大型器皿,并采用了還原焰燒成,使景德鎮瓷器的特色充分顯示出來了,使中國畫技巧和制瓷工藝的結合更加成熟。
具有強烈中國氣派與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現,使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蘭釉等等顏色釉瓷的燒制成功,它標志著景德鎮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從而結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的局面。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敘述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時是這樣說,“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指景德鎮),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 明代以后,朝廷專門在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專供朝廷之用。
將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