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汕頭歷史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于此,于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后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于此。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筑煙墩建炮臺,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征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后,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后——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并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并,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準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并定于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批準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準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批準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2.汕頭為什么叫汕頭 汕頭的歷史介紹
汕頭,廣東省轄市,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1-3]
汕頭為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22℃,日照時間2000-2500小時,降雨量1300-1800毫米。[4]
汕頭是全國主要港口城市、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汕頭港于1860年開埠,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美稱,享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文具生產基地。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
北片的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唐末五代時期便有靈聚庵存在,宋代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聚落,溝南、魚洲亦已有居民,宋宣和三年(1211年)重置揭陽縣時屬其轄區;南片的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宋時增設了砂浦都,此時招收、砂浦仍然屬潮陽縣管轄。[9] 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
明嘉靖年間潮州府新置澄海縣時:北片(今汕頭市區)脫離揭陽,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南片(今濠江區)仍屬潮陽縣。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臺。雍正年間簡稱汕頭。
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咸豐八年)4月,已經占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
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于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
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并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
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
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后改汕頭)、臺南為通商口岸[10]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
3.汕頭有什么歷史
汕頭古時為濱海沖積地區,海水的沖擊帶來了植被莊稼所需的豐富的營養,于是在宋朝時期這里就形成了村落,屬揭陽縣;元代時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村落,古稱廈嶺;明初在此設有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遂屬澄海。由于汕頭地區沙脊向海伸延,百姓多設柵捕魚,故又稱做沙汕;到了康熙年間,建立了沙汕頭炮臺,雍正年間就被簡稱為了汕頭;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汕頭就開始對外開市,成為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
1921年時,汕頭成立了市政府,與澄海分治;1930年被準予設市,隸屬于廣東省政府。建國以后,汕頭逐步走上了對外開放城市的道路,從此汕頭邁入了新的階段。
4.汕頭的介紹
汕頭
英文:Shantou, 曾稱 Swatow.
汕頭市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 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 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
全境位于東經116°14′至 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臺灣 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 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華南之門戶”的美稱。
汕頭原是揭陽(后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歷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臺、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后,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后,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后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于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并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于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于此。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筑煙墩建炮臺,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征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以后,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后——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并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并,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準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并定于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批準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準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批準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汕頭市金平區于2003年3月經**批準,由原升平區、金園區及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組建而成。
5.汕頭市簡介
汕頭概況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于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
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
位于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
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臺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歸僑、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
汕頭于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云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
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
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繡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
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臺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
先后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英文:Shantou, 曾稱 Swatow.日文 :スワトウ 【地理位置】 汕頭市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 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 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 全境位于東經116°14′至 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臺灣 高雄180海里。
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 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嶺東之門戶”的美稱。 【區域規劃】 2003年汕頭市行政區劃 金平區 (轄17街道) 人口:737658人 面積:108.71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石炮臺、金砂、金廈、東方、大華、同益、光華、東墩、廣廈、海安、新福、烏橋、歧山、永詳、鮀蓮、鮀江、月浦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60居委會 龍湖區 (轄5街道2鎮) 人口:337406人 面積:103.58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金霞、珠池、新津、鷗汀、龍祥街道辦事處和外砂、新溪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32村委會、75居委會 澄海區 (轄3街道8鎮) 人口:706239人 面積:345.23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鳳翔、廣益、澄華街道辦事處和上華、隆都、蓮下、蓮上、溪南、東里、鹽鴻、蓮華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37村委會、43居委會 濠江區 (轄7街道) 人口:271986人 面積:134.88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達濠、馬滘、礐石、廣澳、濱海、三河、玉新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60居委會 潮陽區 (轄4街道9鎮) 人口:1536282人 面積:667.60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文光、棉北、城南、金浦街道辦事處和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谷饒、貴嶼、銅盂、金灶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202村委會、93居委會 潮南區 (轄1街道10鎮) 人口:1184029人 面積:596.42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峽山街道辦事處、井都、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隴田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79村委會、65居委會 南澳縣 (轄3鎮) 人口:72752人 面積:108.00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后宅、深澳、云澳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41村委會、5居委會 全市合計 人口:4846352人 面積:2064.4平方公里,轄6區1縣,32鎮37街道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591村委會、501居委會。
6.求汕頭的歷史
汕頭市區古為潮汕濱海沖積地。
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南宋末年,因戰亂,閩南的幾十萬莆田人移民潮汕。
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現在潮汕,移民原因是福建人口過多和逃避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
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
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臺。雍正年間簡稱汕頭。
公元1860年(咸豐十年)對外開市。1919年冬設汕頭市政局。
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準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81年經**批準,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并入汕頭市。
1984年11月經**批準,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批準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并確定于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汕頭地區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2003年,經**批準,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并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并為濠江區;升平、金園兩區合并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后,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南澳縣建制和區劃不變。
7.簡介一下廣東省汕頭市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于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506.57萬人,市區人口499.30萬人,農村人口145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于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自古以來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臺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0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于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云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繡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州話、潮劇、潮州音樂、潮州菜、英歌、潮陽剪紙、和潮州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臺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后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8.潮汕歷史 有什么 要簡略 不要太多
1921年之后,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正式與澄海分置,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點。
把這片地域稱為“潮汕”的說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 1949年10月24日汕頭市解放后,定為省轄地級市,市設置第一、二、三、四、五、六區公所。次年辟澄海縣的金砂、岐山、大窖3鄉并入汕頭市郊。1950年10月成立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澄海8個縣。1951年7月按廣東省第19次委員會議決定,成立粵東辦事處。
9.汕頭簡介
汕頭簡介汕頭市位于中國廣東省東南部。
北回歸線從市區北域通過,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49萬人;其中汕頭市區面積310平方公里,人口117萬人。
現轄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五個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全市海岸線長289.1公里,擁有大小島嶼40個,其中最大的島嶼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
汕頭市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中國東南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緊靠香港、澳門、臺灣,瀕臨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
1861年汕頭市就被正式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二十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居全國第三位,商貿之盛居全國第七位,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八個國家在汕頭設立領事館,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口岸,中國東南沿海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貿、金融、信息、交通運輸樞紐。
創辦于1981年11月的汕頭經濟特區,面積234 平方公里,享有國家賦予的改革開放試驗權和地方立法權,擁有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澳海島開發試驗區三大對外開放重點區域,正在發展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外向型、多功能、綜合性經濟特區。如今的汕頭,正日益發揮經濟特區和粵東區域中心城市的示范帶動輻射作用。
汕頭是中國唯一市區有內海的城市,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166353163由于被江海分割成島,又名鮀島,以美麗的喬木鳳凰樹開的金鳳花和幽香高雅的蘭花為市花,是一座標準的亞熱帶濱海城市。汕頭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的特色是:海闊、石奇、洞幽、風光秀麗。
南澳島不僅景色秀美,還保存了眾多的史跡。位于市區的宕石風景區、潮陽的蓮花峰、澄海的塔山等,都是優良的度假勝地。
汕頭既有海洋文化特異的習俗風采,又保留著中原古文化遺風,如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潮劇,馳名中外,以海鮮為主的潮菜,以及獨特的古代寺廟、民居建筑、工夫茶、多神崇拜等等,無不讓你感到古老又神奇。
10.汕頭的基本資料
汕頭簡介 汕頭市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美稱,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著名僑鄉。
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484.64萬人。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地理人文有四個特點: 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臺灣高雄180海里。
北回歸線橫貫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
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合作日趨活躍,先后與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約翰市、韓國平澤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于1861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
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頭與1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48個港口及國內各大港口有貨運往來,53家跨國公司、大財團、大商社在汕投資興業。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80人,人均耕地面積0.16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
汕頭文化底蘊深厚,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地方方言為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
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于開拓、善于經營而著稱于世。汕頭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
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 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
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 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
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臺。 雍正年間簡稱汕頭。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對外開市。1919 年冬設汕頭市政局。
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 年準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批準,在市區龍湖試辦經濟特區。
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 8縣 1市并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批準, 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 52.6 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1991年4月**批準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并確定于是年11月正式實施。1991 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2003年,經**批準,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并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并為濠江區;升平、金園兩區合并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設為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后,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54萬。
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縣建汕頭旅游:北回歸線標志塔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位于汕頭以西的雞籠山南面叫蜈蚣嶺的小山丘上,距市區20公里。北回歸線是地球上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也就是北緯23°26′的緯線圈。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除了不斷自轉外,還以橢圓形的軌道繞著太陽旋轉,叫做公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轉就形成了四季輪回。
地球公轉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夾角,因此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太陽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有時直射北半球,有時直射南半球。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回歸線。
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之間移動。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
因此我們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北回歸線是看不見的一條假想線,建立了標志塔,就使得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北回歸線的客觀實體,感覺到這條緯線的存在。
它對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氣候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在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臺灣的嘉義、花蓮,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和云南的墨江都建起了標志塔。
到目前為止,我國是世界上建立北回歸線標志塔最多的國家。北回歸線經過地球上16個國家和地區,多屬沙漠和草原地帶,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現所謂“回歸沙漠帶”,唯有經過我國云南、廣西、廣東、臺灣 四省的地區,卻是另一番景象。
這一帶林木繁茂,郁郁蔥蔥,雨量充沛,物產豐富,人們稱之為“神奇的回歸綠帶”。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建成于1986年6月。
塔的基座為花崗石砌成的三級圓形平臺,平臺上的主體建筑是用漢白玉石鋪面的”北”字變形為支架的鋼筋混凝土支柱,支柱上托著一個直徑五米的地球儀,地球儀的中軸自上而下有一根直徑為45厘米,長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