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物簡史》讀后感
讀《萬物簡史》有感(一)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盡。
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
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么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
它能告訴我關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讀《萬物簡史》有感(二) 這是一本科普書,也許更適合一個中學生讀。不過我還是建議對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細菌有興趣的人來讀一下,所有人都會從這里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
就算是對上面這些都沒有興趣,而對一個只是有好奇心的人來講,這本書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的名字是《萬物簡史》。
作者是美國的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的非虛構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都是非學院派的幽默之作,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都一下子變得充滿奇趣。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么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據說是因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學做了有傷風化的事,所以學院里的老頭子們對她十分抵制。)
以及人們曾癡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于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看到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呢)。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里都變的生動有趣。
而除了可以讓你了解豐富的科學知識,知道科學家們的趣事,當讀完之后也不由得會對生命,對自然生出無限的敬畏。 我們總認為科技已經足夠發達---我們的飛船到了火星,此時此刻的現在,美國的新地平線號探索飛船正在飛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后它就會到達那里,甚至在前些年還公布過抵御小天體的計劃; 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強壯---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畫腳,呼風喚雨.我們有用不完的勇氣和自信,自信的也許有一點過了頭而變的有點自負。
自負到以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變,被支配,被左右. 可是結果要讓大家失望了---雖然我們的確是非常努力,但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們的努力沾不上多少邊。人們常說,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
2.萬物簡史的讀后感
厚厚一本《萬物簡史》很早就開了個頭,剛開始的篇幅似乎有些羅羅嗦嗦,我很快去追逐別的不那么“堅硬”的閱讀了。近來由于頻受地震字眼的刺激,在心底里再次生起“確乎有必要好好了解我們生長的這個地球和宇宙”的念頭,要知道這本書可是自稱“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呢。
耐著性子繼續,有點漸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習慣了這種敘述方式:可以十分容易從謀篇字句里讀出作者比爾.布萊森的用盡心力——倘若不是他對所要描述的對象十分了解,確難將科學的艱澀和深奧一化而為生動與幽默。領會到這一點,我不完全是從如今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定理和公式上——盡管作者真的已經將諸如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之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期適應我等普通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但還是不影響我讀著讀著越來越勝的獵奇心,要知道在一部書里讀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學巨匠的逸聞趣事可不多見。什么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等等,總之,簡直就是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一部近現代科學發展史上綴滿著閃亮無比的群星,也可以說正是群星的閃爍璀燦造就了美麗的科學星空。
作者在寫到哈雷時,我一下笑出了聲,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提出了……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又有一小段,里頭有點小故事。十八世紀末,時代“需要有個目光敏銳的人來把化學推進到現代。法國出了這么個人。他的名字叫安托萬-洛朗.拉瓦錫。”這位拉瓦錫很厲害,一邊掙錢一邊從事他心愛的科學工作。盡管作為現代化學的重要推動者,但拉瓦錫并沒有發現一種元素。“原因當然不是由于缺少燒杯。他有著天底下最好的私人實驗室,好到了差不多荒謬的程度,里面竟有13000只燒杯。”他的重大貢獻在于“為化學的嚴格化、明晰化和條理化出了力。”“1870年,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輕科學家向科學院提交一篇論文,闡述一處新的燃燒理論;”作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的一名主要成員,“拉瓦錫說了幾句輕蔑的話。這種理論的確是錯的,但那位科學家再也沒有原諒他。他的名字叫讓-保羅.馬拉。”
就是這個馬拉(1743–179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因為撰寫過很多抨擊封建專制的文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馬拉為躲避反動分子的迫害,長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嚴重的濕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藥液的浴缸里堅持工作。由于革命活動招致敵人的仇恨,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一位姑娘夏洛蒂?科黛刺殺身亡。于是,一幅世界名畫《馬拉之死》誕生了,對這幅畫我以前不止臨過一次,著實熟悉,原來這家伙在科學界受到打擊,轉而從政又遇刺身亡了。在這本《萬物簡史》里,有很明確的表示,正是由于拉瓦錫的幾句話,導致馬拉在革命中對完全站錯了隊的“拉瓦錫進行譴責,認為他早該被絞死。”事實是,在馬拉死前的1793年5月,來不及逃跑的拉瓦錫被送上革命法庭,他“望著他的岳父腦袋落地,然后走上前去接受同樣的命運。”
3.萬物簡史讀后感
此書既是關于科學知識的有一點系統性的普及讀物,同時又可以說是一本頗具人文關懷的現代科學史著作。這原是一本外行寫的書,作者是一個“旅游文學作家”,但是本書竟被認為“注定要成為一部現代科普著作的經典”,英美報刊期許它是“迄今為止為普通讀者所寫的有關現代科學發現的最好的書”,認為它“必將引發銷售狂潮”。特別令人驚奇的是,國內一些在學術觀點上勢同水火、相互之間深懷惡感的學者,卻異口同聲地稱贊并推薦本書,這種現象是極其少見的。
《萬物簡史》這樣的書名,在西方有著非常古老的傳統。古代和中世紀的許多著作,都喜歡從“天地開辟”時談起,一直談到那時的當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書。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與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書也可以視為一部關于現代科學的通俗百科全書。
本來是介紹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有什么辦法呢?人們就是更愿意讀遺聞軼事而不是讀科學定律。
這本書談不上精深,讀過之后也就是可以對現代科學有個大概的了解,也不見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學概念,但可以給你提供許多與科學有關的談資,讓你看起來象是對科學相當了解的樣子。也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讀者吧。這樣看來,本書將書名取作《萬物簡史》,其實實在有點夸大其詞。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作者在敘述那些科學概念時,確實能夠做到簡潔明快,讓人能夠比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細究起來也許不甚準確,但確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釋放它”的話。
書中那些科學家的遺聞軼事,有時相當夸張(當然也有價值),比如說著名的埃德溫·哈勃“是個頑固不化的說謊大王”、“英俊到了不適當的程度”,而達爾文的父親因為達爾文學習成績平平憤怒責備他“什么都不掛在心上,你將丟你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臉”之類。以前我們國內的普及讀物習慣于將科學家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們道德高尚,作風正派,一心為人類的福祉而奉獻。而讀讀這本《萬物簡史》,你就會深感“科學家也是人”這句話是多么實在了。
4.《萬物簡史》讀后感
讀《萬物簡史》有感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盡.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么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5.《萬物簡史》讀后感1000字
比爾·布萊森寫了《萬物簡史》這本偉大的書。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么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據說是因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學做了有傷風化的事,所以學院里的老頭子們對她十分抵制。)以及人們曾癡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于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看到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呢)。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里都變的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一本好書就象是一個好朋友,有時可以啟迪心靈,有時可以陶冶情操,而這本書,會帶你走進另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會從心里不斷的感嘆: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希望你也和我一樣,在這本書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請記住它相對于精彩內容來講有點乏味的名字《萬物簡史》!不會讓你失望的!
6.讀《萬物簡史》有感
暑假老師推薦了一本《萬物簡史》,讓我回味無窮。
這是本帶插圖彩繪的科普書,作者比爾·布萊森運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筆法,結合有關現代化科學的發現,帶領我們從微乎其微的質子、電子、中子、原子、分子一直漫游到浩瀚無際的太陽系、宇宙;帶領我們沿著時光隧道漫游,讓我們知道世界是怎么從無到有。它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使我感覺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使我這個不喜歡看科普書的人也被它的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所吸引。比如,門捷列夫 從北美洲的單人紙牌游戲中獲得的靈感,按點排成縱行,紙牌按花色排成橫行,從這個故事中讓我悟出了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真諦。比如,一個人的DNA有多少個億的密碼字母?居然有32個億的密碼。再比如,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等等。總之從DNA到恐龍,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再配上可愛的彩色插圖,讓我輕松看完了并懂得了很多知識,感到世界是如此的驚奇和美妙。
朋友們,你也想知道嗎?那就看這本《萬物簡史》吧,它會帶你到科學中遨游的。
7.《萬物簡史》讀后感1000字
比爾·布萊森寫了《萬物簡史》這本偉大的書。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
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么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據說是因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學做了有傷風化的事,所以學院里的老頭子們對她十分抵制。)以及人們曾癡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于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看到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呢)。
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里都變的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
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
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
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
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
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一個星球,一次試驗”。
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一本好書就象是一個好朋友,有時可以啟迪心靈,有時可以陶冶情操,而這本書,會帶你走進另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會從心里不斷的感嘆:噢。
原來是這么回事!希望你也和我一樣,在這本書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請記住它相對于精彩內容來講有點乏味的名字《萬物簡史》!不會讓你失望的。
8.萬物簡史的優美片段加賞析
萬物簡史》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跡與成就的同時,還浸潤著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作者一次次把目光對準人類那些糟糕的發明,震驚于人類對海洋的危害、對大氣的污染以及對動物的趕盡殺絕等。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命題作了極為精當的闡釋。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作品賞析:這本書的牽涉度非常廣,從史前,到恐龍,到太空,到細胞,到進化,到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一系列你所可以想像的到的學科,是的,其實只要稍微在買的時候翻翻就可以確信,這么寬廣的知識面,你不給它加點八卦進去,讀者還不都讀傻了啊!作者以一種跟任何一個科學家似乎都是兄弟的身份——真的,否則他怎么會連牛頓和哈雷在門口的第一次見面的表情和對話都可以描寫的那么生動活潑——為我們所想要涉及的大部分知識做了一個泛論,當然你就是讀完他也不一定能得到諾貝爾獎,但毫無疑問,會有一種酣暢的感覺:這個世界上,還真有那么多神秘的知識,他們客觀存在在那里,等待著唯一真實的解釋——但其實人類可以給出唯一真實的解釋是很稀少的,在解釋過程中的枯燥和孤寂往往讓大部分人覺得不值得忍受,而那些小部分人是不是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得靠反復的努力和莫名其妙的運氣,你看這個世界就是不肯給你個準信兒,但我們的靈魂,我們這些時不時碰撞出一點低級趣味的脆弱的靈魂,在應付吃喝拉撒睡之外,還不自覺地向往著真實、永恒及簡單的真理。也許我們的生命不過相當于沙土,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嘗試建造自己的神殿。看看這本書里,建造起他們自己神殿的每一個人,也有過的狼狽的,難得糊涂的,心胸狹窄的,魯莽偏激的……但他們終于糾糾結結把一些也許會糊里糊涂沉睡好幾百年的知識喚醒了——而這睡美人輕啟明眸的瞬間,我們后人因為這樣一本書,也同樣可以得以欣賞,贊嘆,甚至,蠢蠢欲動。
網友點評:作者淵博的學識,詼諧幽默的視角讓人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插圖非常精致,面面俱到,還會不失時機地跳出一兩張漫畫式的插圖,讓人愛不釋手,奇趣橫生。我覺得,有了這本書,其他的科普書都可以放置在一邊了,真的非常歡喜,以如此優惠的價格買到這么好的書!科學的殿堂變成了鉆天入地的樂園,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