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簡短)
中國各地方的春節習俗 : 一. “老北京”春節如何吃 :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
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于是便有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
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沙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
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則與“吉慶有余”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是不會少的。
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干、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于“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
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
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
至于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么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里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二.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
"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
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六.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
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
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
2.關于年俗的諺語,超短
1、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貼道友(春聯) , 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2、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3、臘月二十三吃著年糕就數落: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貼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4、初一的餃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轉…… 那年味多濃啊 !
5、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 二十四,寫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
6、大年初一街上走。
7、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
8、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9、有一首舊北平的歌謠十分有趣 地道出了當時北京臘月的習俗: 老婆老婆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10、,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白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宵……
11、天津年俗文化(年前、年后的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吊酉
12、、三十的夜里鬧一宿。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轉(賺)、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包餃子(捏小人)。
13、“小寒大寒,打春過年。 ”民諺如是,童謠也如是: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14、初一餃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轉,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初六捏面團,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飯, 十一、十二八寶粥, 十三、
15、十四竄湯丸, 正月十五元霄圓。
3.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一種你家鄉的特色年俗
和全國各地一樣,四川人過年,大年三十要去祭祖,去廟里燒香。我們這里最有趣的是除夕夜不僅要吃團圓飯,還要一起洗“團圓腳”。這可和平常的洗腳不一樣,要找一個大盆子,一家人坐在一起,洗去一年來的各種不如意。除夕夜還會在灶膛里點上一個油燈,加滿油,讓燈亮通宵,這叫長明燈,祈求家人幸福長壽。
正月初一,每家每戶的男主人開門將柴禾抱進屋,是取抱財進門的意思。早飯一般都是湯圓或者面條,同樣是男主人來煮。吃過早飯,大家就輪流出門(白天是不能鎖大門的)。中午吃青菜煮的稀飯,意為今年家人和和睦睦,清清凈凈。晚飯也是稀飯或者湯圓、面條,全天忌葷的。
從初二到正月十五,就是走親訪友的時間了,家家都會在這期間請親朋好友來家里吃飯喝酒,你過去吃,他過來吃,這叫請春酒。到了元宵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放孔明燈,十二點放火炮(煙花)送年。
4.民風民俗 簡短點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一..藏 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
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后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
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圣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
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
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后,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
5.各個民族春節習俗,四五個即可,簡短些,挑主要的寫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
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后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暢駭扳較殖記幫席爆蘆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
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圣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
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
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后,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
6.關于江門的婚姻習俗
【江門五邑婚嫁習俗】 建國前有早婚習俗,男女十五、十六歲就結婚。
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婚姻自由。民國2年(1913年)10月,且知事沈秉仁布告;嚴禁男女自由結婚,認為"滅絕禮義廉恥者,莫甚于自由結婚一事"。
婚嫁順序,是從大到小,先兄姊一套新衣服。在男方,有的還把新褲子掛在新娘房門口或家門口,新娘進門,要從褲子底下鉆過。
結婚要明媒正娶,"三茶六禮"("三茶"指下茶;"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項儀式),花轎過門,否則,便是"無媒茍合"。如發現男女私通,就認為是傷風敗俗,或驅逐出村,或游街示眾,或裝入豬籠拋落河里淹死。
"三茶六禮"禮儀繁雜,到了清末,略有簡省,一般采用的,一是"問名",即送"年庚貼",用紅紙寫上求婚者的出生年、月、日時,交給媒人轉給對方,男女雙方家長把"年庚貼",交給占卜者排算,看有無相克。然后托親戚朋友查問對方三代,送"三代貼"。
雙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字籍貫用紅貼寫好,俗稱"三代貼"調查有沒有麻瘋病及其它遺傳病,調查對方人品才能、經濟狀況,看是否門當戶對。二是"請期",即是送"禮貼"。
由男方把婚禮日期用紅貼寫好,通知女方。女方接"禮貼"后,再回復男方。
三是"納征",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禮。先由男方把聘禮將"三代貼"送到女方,也叫"做禮"。
女方收禮后,又將女方"三代貼"送到男方。四是"親迎",按雙方商定吉期,用花轎迎娶。
民國中期,社會上才有男女雙方相約會見,俗稱"相睇"。一般都由媒人引線,男女雙方同意后交換信物,是為定婚。
信物多為金戒指、金項鏈,但窮苦人家,僅是一包"紅包"。定婚后,再商定吉期,用車、轎迎娶,正式結婚。
建國前的婚禮,男方有"上頭"、"迎親"、"鬧新房",婚后"三朝回門"等繁瑣禮儀。女方出嫁上轎前有哭唱嫁女歌等習俗,內容多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姊妹互助互愛之情。
淪陷期間,有的還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訴日軍侵華罪行。結婚后,女子要從一而終,丈夫死后,要"守節",任何情況都不能改嫁。
凡改嫁的叫"失節",備受上歧視。相反,有權勢、有錢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
妻子死后,可以續娶。此外,女了還有"嫁生雞"、"嫁神主牌"等陋俗。
所謂"嫁生雞",多是華僑在國外謀生,不能回來成婚,由男女雙方父母包辦,用一只生雞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舉行婚禮。富裕人家為夭折的兒子娶媳婦,新娘過門后,收個養子,以續后嗣。
這種"守生"式婚姻,稱為"嫁神主牌"。建國后,上述兩種陋習均已廢除。
提倡婚姻自由,婚禮從儉從簡。"花轎迎娶"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間已被廢除,新娘過門都是步行或坐單車。
擺酒大排筵席的風氣也大大減少。進入80年代,婚禮進排場、鬧闊氣又有所抬頭,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車迎娶(與有坐摩托車),有的出動10多部小車,形成車隊,沿途鳴放鞭炮,結婚擺酒多達100多席。
新會市沙田區村民和漁民的婚禮是以船代轎,男女雙方談戀愛用咸水歌對唱,互表傾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