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簡短的愛國事例
1. 人民的好總理
1910年春天,2歲的**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問大家為什么讀書時,**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后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 愛國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饑。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4. 李小龍
李小龍,在60年代時,國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員總是淡化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李小龍卻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中國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電影《精武門》中的“中國人,不是病夫”,帶動了香港電影的一片愛國熱潮,我們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
2.關于愛國的事例~~ 要簡短的啊~·
1、劉胡蘭
1946年秋, 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2、狼牙山五壯士
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后,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3、趙登禹
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于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回敵人側后,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
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3、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4、華羅庚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余部科普作品。
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5、楊靖宇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
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里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華羅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楊靖宇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文天祥
3.愛國的事例要短
樓主一連4個急字,看來確是心急。
首先愛國就是一個寬泛的詞,不容易拿捏其意思,樓主如此問太過籠統,不好作答。就我個人觀點認為, 要看一個人是否愛國,就問他來生是否還愿意出生在這個國家足矣。
但是愛國事跡卻不一樣,愛國事跡是要看其為祖國付出了什么。 論付出,第二等為生命。
以死殉國的人在中國不是少數。 第一等,是尊嚴。
很少能有人能為了祖國付出尊嚴。甘愿奉獻生命的(太多了,隨便舉幾個)。
2000年前漢武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1000年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00年前袁崇煥: 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100年前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把尊嚴獻給祖國的。 抗日戰爭初期:馬占山將軍,詐降日本,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
可謂近代中國愛國第一人。古代的李陵,還有淝水之戰中的 朱序(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
朱序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 都是這類人。
馬占山:一息尚存,決不敢使尺寸土地淪于異族。
4.在線等,關于愛國的人和事要盡量簡短并且事例要多
蘇武牧羊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
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
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筑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畬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起云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后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
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里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后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歷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畬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并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后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當年丞相過橋東, 戰馬嘯嘯滿路風。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傷心荒澗碑猶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吊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萎草夕陽紅。 這首凄涼,悲壯的詩篇,表達了后人對文天祥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后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
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并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
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
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并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后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
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
愛國將領吉鴻昌 1895年,在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家吉姓小茶館的后院,誕生了一名男孩,取名鴻昌。對于鴻昌的父親吉筠亭來說,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張吃飯的嘴。
吉鴻昌好不容易熬到了18歲,恰恰馮玉祥在河南招兵,于是他便報名參軍,從此開始了他一輩子的戎馬生涯。 吉鴻昌自幼即以岳飛、文天祥等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誠懇,吃苦耐勞,恪守軍規,勇敢善戰,以致有“吉大膽”之稱,他率領的部隊則號稱“鐵軍”。
到了1930年,也就是吉鴻昌35歲那年,被提拔為國民軍第22路軍的總指揮。當時正值北伐戰爭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虎視眈眈,可是國民黨借口“攘外必先安內”,拼命剿殺**。
這時吉鴻昌奉命攻打鄂豫皖蘇區,他在前線化裝成小爐匠進入蘇區,親眼見到**的真實情況,覺得茅塞頓開,并為自己立定了目標:“投錯了門路,就拔出腿來!”于是準備率部起義。不料**得到密報,很快解除了吉鴻昌的兵權,以“考察”的名義將他驅逐到國外。
就在吉鴻昌出國前夕,9·18事變發生,他聽到這一消息“發指眥裂”,聲淚俱下地說:“國難當頭,凡有良心的軍人都應該誓死救國!”堅決要求留在國內,與日本帝國主義血戰到底。但**無動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國。
滿懷悲憤的吉鴻昌無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館墻上,留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一明自己的心志。 赤心愛國的吉鴻昌在美國受盡了民族歧視,有人告訴他,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禮遇。
吉鴻昌怒不可遏,說:“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寫著:“我是中國人!”而且隨時隨處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國人的人,用中華民族的自尊向美國的種族歧視挑戰。 吉鴻昌在國外到處宣。
5.愛國的事例要短
樓主一連4個急字,看來確是心急。
首先愛國就是一個寬泛的詞,不容易拿捏其意思,樓主如此問太過籠統,不好作答。
就我個人觀點認為, 要看一個人是否愛國,就問他來生是否還愿意出生在這個國家足矣。
但是愛國事跡卻不一樣,愛國事跡是要看其為祖國付出了什么。
論付出,第二等為生命。以死殉國的人在中國不是少數。
第一等,是尊嚴。 很少能有人能為了祖國付出尊嚴。
甘愿奉獻生命的(太多了,隨便舉幾個)。
2000年前漢武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1000年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00年前袁崇煥: 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100年前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把尊嚴獻給祖國的。
抗日戰爭初期:馬占山將軍,詐降日本,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可謂近代中國愛國第一人。古代的李陵,還有淝水之戰中的 朱序(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 都是這類人。
馬占山:一息尚存,決不敢使尺寸土地淪于異族。
6.愛國名人事例
一個人從出生就屬于自己的祖國,植根于祖國的土壤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在《滿江紅》里傾泄著滿腔熱血,他背刺“精忠報國”的情懷深深地打動著我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還有“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等等,他們都懷著一份熾熱的愛國情懷,決不允許祖國受到一點的褻瀆和傷害。
雖然這些人物都已作古,但卻引導著我們這些后人做一個堅貞不渝的愛國者。每一個熱血中國人都會把祖國的榮譽視為自己的榮譽。
一位英國老殖民地主義者竟把發展中國家污蔑為“螻蟻之國”。但不要忘記:螞蟻的個體,不可謂不行微區區,然而萬眾一心,不可謂龐然大物,不自菲弱小,卻能叱咤森林,潰堤破門,所向無敵。
真是區區螻蟻,可謳壯歌矣! “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折一只箭是最容易不過的事情,而一個人要同時折十只箭卻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就需要集體的力量了。
因而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事業就必須像這個事例一樣,戮力同心。 教育家陶行如說:“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我覺得凡是腳踩中國之地,嘴吃中國五谷,身穿中國衣服的,無論男女老少,都應當愛中國。”
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這是中華近百年來歷史上昭示的一個深切道理。祖國的前途、命運、未來和個人憧憬的前途、命運、未來,如同血肉相連,切切相關。
讓我們來回顧歷史: 1964年春,**撕下假和平的面具,公然踐踏《停戰協定》,鎮壓人民反內戰運動,接連制造了許多血案和慘案,還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國家,真是讓人不齒。 愛國是無條件的,它不應該因祖國的貧富強弱而有所差異。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抱著振興祖國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愛國,不需要再原因枯燥無味的數據,不必再借用古老的格言,更不應該流于形式,它需要切切實實的行動。今天,抗非典戰場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千千萬萬的白衣天使堅守崗位,這何嘗不是愛國?申奧成功,首次航天載人上太空,實現零的突破,令萬人空巷,舉國歡騰,這何嘗不是愛國?奧運會上冉冉升起的國旗,雄壯的國歌在異國響起,運動員濕潤的眼眶,觀眾激動的神情,這何嘗不是愛國?……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我們保持著赤子的一片丹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7.有關愛國的事理論證和事實論證的名人名言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 徐特立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 司馬遷
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 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陸游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 呂坤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英勇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 陳輝
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