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畫的特點
首先,木版年畫藝術的特性,來自于年俗的特定要求。
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
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征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
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云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藝人們不怕這些蜂擁而至的吉祥物彼此無關,因為這種一再被強化的吉慶才是人們對年的愿望。
藝人的高明則是把這些密集的形象用裝飾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于是歡樂、祥瑞、紅火、繁盛、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年畫美。
渲染著這種年畫特征的是木版年畫的色彩。年畫大多是套版印刷。
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顏色必須既簡練又有表現力。
木版年畫為了順應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鮮明熱烈;在各種顏色中以火熱的大紅為主,用得也最多。因為大紅是年文化的主色。
在色彩關系方面,多采用對比色,比如民間口訣說“紅配綠,一塊肉;黃配紫,不會死”(天津)。“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山東)。
這些經驗都說明木版年畫的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而非諧調,以達到彼此強調的作用,使畫面強烈又明快。年畫的顏色多用植物和礦物原料直接制成原色,很少用調和色。
為了使這簡單的幾種原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藝人采取色彩相互交錯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花花綠綠,斑駁響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有的色彩語言。
2.年畫簡單介紹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按印制工藝分,可分為木板年畫、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 按著色層次分,可分為單色年畫、黑白年畫、彩色年畫。 按年代長度分,可分為古代年畫、近代年畫、當代年畫。 按國家地區分,可分為中國年畫、西洋年畫。 按年度月份分,可分為年度年畫、月份年畫。
3.年畫在繪畫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
佛曰,一粒沙中有三千大世界。在重慶各旅游景點,均能見到不少圖文并茂、色彩絢麗的葉脈畫。小小一葉上,錦繡河山、歷史人物無所不包,各種文字圖案通過葉片自然莖脈的圖紋產生多層次透視感,達到一種畫筆無法表現的原始自然畫意。
傳統葉脈畫質地易破碎、色澤易退化、畫面紙與葉脈易脫離、內容匱乏。現在,我公司獨創制作的“古庭風葉脈畫”,精選樹葉作材料,采用全新工藝,去其葉肉,保留葉脈,將祖國錦繡河山,歷史風云人物風范、古建古玩、至理名言和傳統文化經典等噴繪或直接書畫其上,形成圖文并茂、色彩斑斕的真實畫面。這種新穎別致的藝術品,質地輕韌透明、保鮮耐久性強。既具賞心悅目的欣賞價值,更有陶冶情操、怡心明志的陳列收藏價值。 可作書箋、婚姻、壽誕、請柬和禮品、賀年卡,是人際交往饋贈佳品。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葉脈作畫,寓意尤深。“古庭風葉脈畫”的面世,將是百花齊放、文藝大花園里綻開的奇葩。她將以樹葉脈絡為載體,豐富的文化藝術為內涵,使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倫理得到升華,達到一葉在手心、心系神州的意境。
葉脈刺繡更是精妙絕倫。繡工們采用特制的細小繡針和最細的絲線在葉脈上繡出各種圖案,唯有屏氣靜心、小心翼翼方能不弄斷脆弱細微的葉脈。據介紹,繡工需花10余小時才能繡出一幅看似簡單的熊貓圖,更莫說其他復雜的圖案。
一沙見世界,一花窺天堂。一葉,可寫春秋。
4.年畫的四大特點是什么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
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產品叫“秋版”。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
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
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
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四大家】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5.傳統的年畫有哪些特點
年畫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因在過年時張貼而得名年畫。
古代是貼在門上而不是貼在屋里,古籍載"畫虎于門""貼畫雞于戶上"。宋代發明了雕刻板畫以后,稱之為紙畫。
到了明代,開始有了"年俗畫"的記載,但仍不叫做年畫。直到清光緒年間"戊戌變法"時,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在搞"改良",改良派提出年俗畫應該配合社會改革,首選提出"改良年畫"的主張。
隨即,天津楊柳青齊健隆畫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鴉片、興辦學堂、女子自強等內容的宣傳畫,稱為"改良年畫"。從此,年畫的稱呼才使用開來。
從清代中葉開始,以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的年畫最為有名。二十年代初,上海開始出現用膠板印刷的"月份牌"年畫,兼用作商業宣傳廣告。
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裔社會仍在廣泛使用年畫。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
題材主要有五谷豐登、春牛、風景、花鳥和一些封建迷信等。當代的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工藝到題材都豐富多彩,很受人們歡迎,廣大農村的春節仍在普遍采用,并且作為旅游或工藝品出口到很多國家。
6.有沒有年畫的故事,要簡短
年畫,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春節)時張貼的畫。
舊時候,每當春節來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房院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堂房、臥室、窗旁,門上以及灶前,院內的神龕上,貼上煥然一新的年畫,既用以創造喜氣洋洋的新年氣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賜給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 古書里記載,傳說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壘的兩個兄弟,專門監督百鬼,發現有害的鬼就捆綁起來去喂老虎。
于是黃帝就在門戶上畫神茶、郁壘的像用以防鬼。這個神話就是后來“門神”畫產生的緣由。
據說唐代皇帝曾命吳道子畫鐘馗像,并摹刻出來分賞給大臣貼掛以辟鬼。關于“門神畫”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時,宮中鬧鬼,李世民嚇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便一個持劍、一個拿叉,晝夜替李世民站崗壯膽,宮中才平靜下來。
李世民覺得這兩位大將太辛苦了,便令畫師把二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后來這個形式就流傳到民間。
宋代出現雕版技術后,為木版年畫提供了技術制作條件,促使年畫不斷發展。隨著年畫的廣泛流傳,其內容和功能也不斷豐富。
到清代,年畫發展到高峰。從最初被作為辟邪驅鬼的符錄,漸漸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壽、娃娃仕女一類的題材,從而也具有了表達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環境的功能。
同時,年畫也出現了表達農民自己現實生活以及民間傳說、故事的內容,使年畫具有了豐富文化生活,傳播知識的作用。 民間年畫基本上屬于農民自己的藝術。
畫中形象質樸、自然、簡練單純,比較直白地表達農民樸實的主觀愿望。很多畫面都有情節性、裝飾性、趣味性,色彩鮮艷強烈。
這樣的表現方法既適合于廣大農民、市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間年畫是先畫出底稿,再復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輪廓線,再用筆填色。
在現代印刷技術產生之前,這是大批量生產圖畫的唯一方法。 民間木版年畫的體裁有很多,也很講究。
門神是貼在院門上的,根據門神的種類,又細分為貼在大門、二門、后門或閨房門上的區別。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倉房財神,甚至貼在牛棚馬圈上的車馬神。
“中堂”貼在客廳,“月光”貼于窗旁,斗方則貼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規矩。總之,過年時,屋里屋外,院內院外,各個角落都貼得紅紅火火,花花綠綠,既用以表達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節日氣氛。
隨著時代的推移,舊年畫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觀念漸漸被淘汰。年畫只是作為一種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藝術形式保留下來。
自本世紀中葉以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年畫藝術家創造了新的年畫形式,并用以表現現實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畫一直興旺發達。
它已經改用新的印制技術,印數和發行量極大。可以說,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畫種出版數量能達到年畫的出版量。
年畫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畫種。 年畫]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
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我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
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
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
宋代已有關于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
建國后,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
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里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
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于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
這種內容夠。
7.山東年畫有什么特點呀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板年畫渾厚粗獷、造型夸張,裝飾性強,構圖飽滿,色彩鮮艷,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
其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大門畫、福字燈、四條屏、窗頂等。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明代就有“家家印年畫,產戶扎風箏”的盛況。
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絹密,古樸雅致。初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傳統習俗的需求,主要繪制《灶王》、《門神》、《菩薩》、《玉皇》等;在給刻方面,一方面取法于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郁壘門神》等;一方面取法于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加《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
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恒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清代前期,楊家埠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余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使得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加《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等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
在此后一個半世紀里,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干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幣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
此時畫店眾多,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畫店就有82家。清末,制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后,給楊家埠年畫帶來;中擊,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
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之后又創作出“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加《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等。
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人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清末民初,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
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杰、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他繪畫藝術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
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制成“墨貸”,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
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余、安樂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
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六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制作工藝也別具特色。
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
年畫印出來后,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
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后,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云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彩,年畫掛滿街頭。
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
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羅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
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回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
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游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余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