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故事 簡短一點50字
1、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2、味如雞肋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攻打一個城市,很長時間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他感到進推兩難:撤退吧,就前功盡棄,實在可惜;繼續攻打下去吧,又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雞的時候,感到這情形就像是吃雞肋:實在沒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丟掉又舍不得。這時候有人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隨口回答”雞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畫家叫文興可,善於畫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與變化。因而對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宋史·文同傳》里說:”當時人們紛紛請他畫竹子,送去的絹,堆了一大堆,他有時厭煩地把它們扔在地上。”
當時,文興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補之寫了一首詩贊揚他的繪竹藝術,其中有兩句:”興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4、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味如雞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胸有成竹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姜太公釣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母三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赤壁之戰
2.簡短的歷史故事
抉 擇 在一個村莊里,住著一位睿智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難問題都來向他請教。
有一天聰明又調皮的孩子,想要故意為難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鳥,握在手掌中,跑去問老人:“老爺爺,聽說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過我卻不相信。
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鳥是活還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視著小孩子狡黠的眼晴,心中有數,如果他回答小鳥是活的,小孩會暗中加勁把小鳥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會張開雙手讓小鳥飛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著說:“這只小鳥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就像那只小鳥一樣,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升學也罷,就業也好,創業亦如此,只要奮發努力,均會成功。
一位哲人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終會有成。 目標要明確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去獵殺駱駝。
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駱駝。”
父親高興地點點頭說:“答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一個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目標一經確立之后,就要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精力,勇住直進。 選定目標不放棄 有一位老師在講臺上諄諄勉勵學生做事要專心,將來才會有成就。
為了具體說明專心的重要,老師叫一名學生上臺,雙手各持一支粉筆,命其在黑板上同時用右手畫方,左手畫圓,結果學生畫得一團糟。 老師說:“這兩種圖形都畫得不像,那是因為分心的緣故。
追逐兩兔,不如追逐一兔。一個人同時有兩個目標的話,到頭來一事無成。”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只能一次選定一個目標,咬住不放,鍥而不舍。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暖。
所以,不論就業或創業,一定要選好自己的目標,在選定了目標之后,萬萬不可操之過急,要勤奮努力,遭到挫折也不放棄。 請記住這樣一句名言:成功最大的障礙,就在于放棄。
人生就象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階,終必抵達山頂。 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小孩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
他把蛹撿起來帶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樣羽化為蝴蝶。 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里面的蝴蝶掙扎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什么東西卡住了,一直出不來。
小孩子看著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須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
可是,這只蝴蝶的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去了。 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的真諦。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得在蛹中痛苦掙扎,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去。 人何嘗不是如此呢,煎熬、磨煉、挫折、掙扎,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的過程。
急于成功的人,別忘了一句哲人的名言:人生必須背負重擔,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穩穩地走,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走得最遠的人。 絕不墨守成規 有一天,兩個和尚結伴從一座廟走到另一座廟去。
走到半路,突然被一條河擋住了去路。這條河上沒有橋,水并不太深,他們決定涉水而過。
正在這時,一位美貌的婦人也來到河邊,她說有急事必須過河,可是又怕河水把她沖走。 第一個和尚見此情景,毫不猶豫地背起婦人,涉水過河,把她安全地送到了對岸。
第二個和尚跟在后面也順利地過了河。 兩個和尚默不作聲地繼續趕路。
又走了好幾里路,第二個和尚終于憋不住了,突然對第一個和尚說:“師兄,我們和尚絕不能近女色的,剛才你為何犯戒背著那個婦人過河呢?” 第一個和尚淡淡地回答:“我一過河就把她放下來了,怎么你走了好幾里路,到現在還背著她呢!” 一位哲人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要輕易就被一個成規束縛住了。墨守成規是前進的絆腳石,真正成功的人,本質上流著叛逆的血。
嚴于律已 有四個和尚,為了修行,他們一起參加禪宗的“不說話修練”。 在四個和尚中,有三個道行較高,只有一個道行較淺,由于修煉時必須點燈,所以點燈的工作就由道行淺的和尚D負責。
修煉開始了,四個和尚圍繞著那盞燈,盤腿打座。幾小時過去了,四個人始終默不作聲。
這時,油燈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歇了。D和尚眼睛始終盯著那盞燈,見此情景甚為著急,可是他不敢說話。
突然,一陣風吹來,燈被風吹得左搖右晃,眼看就要熄火了。 和尚D實在忍不住了,他大叫一聲說道:“糟糕!燈熄了!” 其他三個和尚,原來都是閉目打坐,始終沒有說話。
一聽到和尚D的叫喊聲,三個和尚都睜開了眼晴。 和尚C立刻斥責和尚D說:“你叫什么!我們是在做‘不說話修煉’,你怎么能夠開口說話呢!” 和尚B聞聲大怒,他沖著和尚C說:“你不是也說話了嗎?太不象說了!” 和尚A一直沉默靜坐,這時卻傲視著另外三個和尚說:“哈哈!只有我沒說話了。”
看起來,“嚴以責人。
3.10個短小的歷史故事
1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
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
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 “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2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
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3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
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4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
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
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
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6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
4.簡短歷史小故事
姜太公釣魚 太公 姓 姜,名 尚,西周 時 人,曾 輔佐 周 武王 滅了 商朝。
據 民間 傳說,太公 在 出仕 之前,隱居於 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 濱。他 常 拿 一根 不帶 魚餌 的 直鉤 釣竿,在 水面 上 憑空 釣魚。
一些 樵夫 看到 他 這樣 釣魚 都 發笑。太公 說:” 我 不是 想 釣 真 的 魚,而 是 想 釣 一位 賢明的 君主。”
太公 就 這樣 期待了 幾十 年,到 他 快 八十歲 的 時候,周 武王 的 父親 周 文王 得知 太公 有 治國 才能,親自 請 他 出來 做了 丞相。 《味如雞肋》 三國 時期,曹 操 帶領 軍隊 攻打 一個 城市,很長 時間 沒有 攻打 下來。
這 時候,他 感到 進推 兩難:撤退 吧,就 前功盡棄,實在 可惜;繼續 攻打 下去 吧,又 實在 沒有 取勝 的 把握。一天 他 在 吃雞 的 時候, 感到 這 情形 就 像 是 吃 雞肋:實在 沒有 多少 肉 可以 吃,可是 丟掉 又 舍不得。
這 時候 有人 來 問 他” 今天 晚上 的 口令 是 什麼?” 他 就 隨口 回答” 雞肋。” 《胸有成竹》 宋朝 有 個 畫家 叫 文 興可,善於 畫 竹子。
他 在 自己的 住房 周圍,栽了 許多 竹子,一年 四季,常 去 觀察 竹子 的 不同 姿態 與 變化。因而 對 竹子 的 形象 非常 熟悉,所以 他 畫出 的 竹子 生動 逼真。
《宋史·文同 傳》里 說:” 當時 人們 紛紛 請 他 畫 竹子, 送去 的 絹,堆了 一大堆,他 有時 厭煩地 把 它們 扔在 地上。” 當時,文 興可 的 一位 很 要好的 朋友 兆 補之 寫了 一首 詩 贊揚 他的 繪竹 藝術,其中 有 兩句:” 興可 畫竹 時,胸有成竹。”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
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
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
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
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
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
5.簡短一些的歷史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6.簡短的歷史故事
趙飛燕姊妹花擅專寵
漢鴻嘉三年(前18),成帝劉驁微服巡行,經過陽阿公主家,見歌女趙飛燕艷麗非常,便召她入宮,極為寵幸。不久,成帝又將其妹趙合德召入宮中,封趙氏姊妹為婕妤。從此趙氏姐妹貴傾后宮,原來受成帝寵幸的許皇后和班婕妤都失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趙飛燕又誣告許皇后、班婕妤有邪媒之道,詛咒后宮與皇上。同年冬十一月,成帝廢許皇后,將她趕至昭臺宮,又誅殺皇后之姊謁,并將其親屬遣送回故里,永始元年(前16)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又封趙和德為昭儀,居昭陽宮。該宮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裝飾。
班婕妤,樓煩(今山西朔縣東)人,是班固的祖姑母。從小便有才學,善于寫詩作賦。成帝初即位時,他被選入宮,開始為少使,不久得寵立為婕妤。成帝曾想和她同車游后庭,班婕妤婉言拒絕,她說:看古代圖畫,圣賢君主都有名臣陪待一旁,末代昏君才有寵姬相陪;如今皇上想與我同車,難道不和此相似嗎?成帝認為班婕妤頗為賢慧。后來趙飛燕姐妹得寵,班婕妤和許皇后進見皇帝的機會減少。許皇后被趙氏姐妹誣陷后,班婕妤見情勢危急,便請求去長信宮侍奉皇太后。成帝死后,她奉守陵園,死后葬于園中。成帝因寵愛趙氏姐妹,便把軍政大權交給外戚王氏掌管,漢朝由此步入外戚專權的時代。
7.短篇歷史小故事15個
1、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
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2.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3.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旦撣測趕爻非詫石超將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么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后,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于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瞇瞇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后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6、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
8.歷史故事,簡短一點
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圍魏救趙: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9.中國歷史中的短小故事
1、玄武門之變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幾次戰斗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
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2、金屋藏嬌武帝幼時,他的姑姑館陶長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兒阿姣許配給他,便半開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見,童稚的劉徹當場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長公主大悅,遂力勸景帝促成這了樁婚事。這就是“金屋藏嬌”一詞的來歷。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劉徹這次極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從此贏得了長公主強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注定了西漢王朝未來幾十年的奢靡。
3、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4、林則許禁煙林則許禁煙時,是眼看就要失敗的,因為在他禁煙之前皇帝就把他調走了、是一位王爺搞的鬼。但他在黃飛鴻蘇乞兒等人的協助下,直接到儲存鴉片的地方,并制服了走私的中國人,鴉片才得以銷毀。
5、包拯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