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著名故事概括起來
藥王孫思邈,隋唐時人。有《千金方》傳世。民間流傳的關于他的神奇故事不勝枚舉。
有一天,孫思邈到遠處去出診,當他經過一個村口時,正巧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邊還跟著幾個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涼。孫思邈見棺材抬過來,便站立在路旁觀看,當棺材從他身前過去時,他看到棺縫里還在向外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紅的。
孫思邈清楚地看到這種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來,他想:人死了,血為什么還這樣的鮮紅呢?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判斷,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死。
救人之心驅使著他,不能再作猶豫,他便立刻趕上前去大聲問道:“棺材里裝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長時間啦?”棺材后邊一位送葬的青年農民,忽然看見有人來問,便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頭一胎遇到難產,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還問這干啥!”
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里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況,或許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
人已經死了,怎么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仍然抬著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來在孫思邈的再三說服下,青年農民才讓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邊。
打開棺蓋一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色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樣子顯得十分可怕。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婦女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著。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扎了幾針,又從藥包里取出一點藥,給她灌進了口里。
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鍋煙的工夫,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在嬰兒的哭聲中,產婦也慢慢睜開了眼睛,蘇醒過來了。
大家看到孫思邈根據對血色的判斷,救活了兩條性命,都感到十分驚奇,說他是神醫下凡,非常佩服他。產婦的丈夫看見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變喜,緊緊拉著孫思邈的手,半天才說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報答你的恩情呀!”
孫思邈說:“不必謝我了,趕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調養。”說罷,便大步向前走去,給遠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們看著遠去的神醫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孫思邈簡要經歷,快快快
孫思邈生于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歲。
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于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孫思邈一生致力于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采集中藥,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后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一生勤于著書,晚年隱居于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五臺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藥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藥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后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3.有什么關于孫思邈的故事
有一天,孫思邈外出行醫,正好碰上出殯的隊伍。
他看到從棺中滴下血來,就上前叫住了隊伍。大家都以為他是個瘋子。
他有理有據地說:“如果是人死了,血就會凝固的。但是現在棺材底下在滴血,人怎么會死了呢? ”大家一看,果然如此。
一問,原來是結婚十年沒有生育的女子,昨天難產而死。孫思邈打開棺材,試了孕婦的鼻息和脈象,取出三根針,扎在不同的穴位。
孕婦很快就蘇醒過來。他又給了一服藥和一幅圖,囑咐回去吃藥,然后按照圖來接生,肯定會保證母子平安的。
后來,孕婦果然順利地生下了一個大胖娃娃。大家都把孫思邈看成神仙。
4.關于華佗的故事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莊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據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里“斗武營”(即當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后咱娘倆怎么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藥鋪里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干凈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干雜活,采草藥,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藥草,也懂得了些藥性,以后就跟你師兄抓藥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藥。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里只有一桿戥秤,你用過后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么學抓藥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藥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記著分量,等閑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藥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藥,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藥的份量拿錯了會藥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藥,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稱奇。后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后,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里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鐘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藥,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游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后,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為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
5.孫思邈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孫思邈幼年時體弱多病,為了給他治病,他父母幾乎耗盡家產。
稍稍 長大后,他非常聰明好學,7歲開始讀書,每天能念誦千余字,20歲時便 已經通曉諸子百家學說,當時人們都稱贊他為“圣童”。他一生淡泊名利。
隋文帝時代,他被征召為國子博士,卻稱病未去赴任。 唐朝統一中國后,唐太宗李世民要授予他爵位,他也堅決不接受。
此后唐 高宗李治又任命他做承務郎、直尚藥局,他依然謝絕,因為他立志要當一 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孫思邈“博極醫源”,精研《素問》、《靈樞》、《甲乙經》、《神 農本草經》、《傷寒論》、《脈經》等書,一直到白首之年。
孫思邈在醫 療活動中,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提出作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必須做 到“精”和“誠''。精,就是對醫術精益求精。
誠,就是以誠待人。有關 他的生平事跡以及診治疾病的故事史書記載較為豐富。
有一次,孫思邈在路上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前走,殷紅的鮮血 從棺材縫里滴下地來,后面跟了一個老婆婆,哭得死去活來。 孫思邈上前 探問,原來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折騰了兩天兩夜,孩子沒有生下來, 女兒的命卻丟掉了。
孫思邈看了看從棺材縫里流出的血的顏色,問明了這 女子才死了沒有幾個時辰,于是要求老婆婆把棺材打開,讓他試著救救看。 棺材打開后,孫思邈見那婦人臉白得象張紙,沒有一點兒血色,他仔細摸 了摸脈,感覺到還有一絲跳動。
于是趕緊選好穴位,針刺起來,還用了特 殊的捻針手法。不一會兒,婦人的**有了起伏,腹部也蠕動起來。
“哇! ——”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聲,一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生了下來,產婦也睜 開了雙眼。孫思邈趕緊把隨身帶的藥拿了出來,給產婦喂了下去。
不一會 兒產婦便完全蘇醒過來。 孫思邈用 一根銀針救活了母子兩條性命,人 們都稱贊他是“醫神”。
相傳孫思邈還曾用串鈴撐住虎口,拔除了老虎喉中的骨刺,從此老虎成為他的坐騎。還有,他曾 坐在虎背上,用針灸術治愈了灞河龍王的頑疾。
龍王的病好了之后,就為人間行善,廣施和風細雨。這 種生動傳奇的民間傳說,寄托著人們對孫思邈的崇拜。
民間流傳的孫 思邈坐虎針龍的木雕,就是一件以 這一民間傳說為題材創作的神龕。 自古以來,許多民間醫生的家中或藥店,都會供奉這樣一個孫思邈坐虎針龍的木龕。
6.《“藥王”孫思邈》讀后感50字以內
看了這本書,我特別欽佩孫思邈高超的醫術以及他那救死扶傷的精神。
其中一個“起死回生”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次,孫思邈看到鮮紅的鮮血從幾個人正要抬出杓的棺材縫中流出,憑著他多年行醫的經驗,覺得那個人還有救。果然,棺材中的孕婦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最終孫思邈以他高超的醫術救了母子兩條命。他的這種不放棄一個生命的精神真是讓人敬佩不已。孫思邈高超的醫術不僅得力于他天生的機智,更是離不開他的艱苦探索、勤奮努力。
他從小就樹立大志,并且深入民間“拜郎中,謁藥人”。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向無數醫學人士請教拜訪,與高尚仁者談心論德。他四處云游,問病認藥,搜尋民間各種單方、驗方,終成為了一位有名的“藥王”。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認識了一位醫術高超的“藥王”,更結識了一位品德高尚、救死扶傷的仁者。我們青少年作為黨的接班人,更是應該學習這種助人為樂、勤奮刻苦的精神,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