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姓氏的調查報告
曾一、姓氏源流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后裔。
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對于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二、遷徙分布曾氏出自山東,孔門著名弟子曾參就是山東人。
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漢時家于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項家于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后人分別遷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王莽之亂時,曾據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
曾據后人曾略居于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是為撫州房。西晉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
此外,曾氏族人還遷居于韶州(今廣東韶關)、虔州(今江西贛州)、交州(今廣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功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唐末,曾氏開始遷往福建。
清代,福建人曾賜錫移居臺南,此后,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臺灣,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目前,曾氏為臺灣第16大姓,在全國大姓中排第38位。
三、郡望堂號【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還有堂號“魯陽”。【郡望】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西北)。相當于今甘肅通渭、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
西晉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當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魯山縣。 四、歷史名人曾國藩(1811-1872):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
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后病死于南京。
有《曾文正公全集》。曾紀澤(1839-1890):字頡剛,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
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后襲侯爵。
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
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后醒論》,主張“強兵”優先于“富國”。
有《曾惠敏公遺集》。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自。
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
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陜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 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鞏(1019-1083):北宋文學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
散文平易舒緩,長于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
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
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稱為“宗圣”。 又有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國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實的四千年。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興以后,奴隸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據說,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進工具。
他制作了木工用來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魚網——罾 (zeng,曾);制作了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增(zeng,曾);燒制了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贈);教族人紡織出各種各樣圖案的絲織品—。
2.關于曾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
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其后代為紀念故國以“鄫”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于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興以后,奴隸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據說,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進工具。
他制作了木工用來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魚網——罾 (zeng,曾);制作了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增(zeng,曾);燒制了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贈);教族人紡織出各種各樣圖案的絲織品——聞名于世的繒(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國所滅,鄫國子孫遂以曾為氏。
少康封給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國語·鄭語》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
繒作為申國的與國,當與其相近。申國在今河南南陽市北,而北面方城縣有繒關。
夏被商滅掉之后,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遷徙。惟獨曾人卻留居中原。
周武王滅商后,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于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
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系,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愿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并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
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
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于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鄫國滅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為了生存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離開故土而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為“邑”,古代稱國為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3.關于曾姓的歷史現況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我們班同學的姓很多,但是姓曾的只有我一個。
我覺得我的姓很特別,于是,我對曾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二、調查方法1、查閱姓氏的書籍,了解曾姓的來歷。
2、閱讀報刊,了解曾姓的歷史名人。3、上網瀏覽,了解曾姓的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書籍曾姓的來歷鄫國太子巫,出奔于鄰近的魯國為官,其后裔以原國名“鄫”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報刊歷史上曾姓的名人曾子,曾譚,曾玉,曾萬,曾輝,曾芳,曾布,曾慥,曾幾······上網曾姓人口數量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約650萬人。四、結論1、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后裔,以國名為氏。
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2、曾姓的歷史名人很多。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稱為“宗圣”。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
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陜西省興平東南)人。
拜官漢御史大夫。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
后被封為南康逸士。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藥來接濟百姓。來求藥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
陸游曾從他學詩。 3、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約650萬人。
4.關于曾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 上網 曾姓的來源及人口數量曾姓傳說由太子巫傳承,將自己的“鄫”國改為姓氏曾。現有650萬人姓曾。
爸爸的講述曾姓的名人曾參(曾子)、曾萬、曾公亮、曾南仲……書籍曾姓的傳承時間有4000年之久 結論1.我國曾姓源遠流長。相傳上古時期,孫少康把自己的小兒子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這一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過了兩千多年,一直到春秋戰國,即公元前五六七年才被莒國所滅,當時曾國的太子巫逃到了魯國,做了官,將原國名“鄫”為氏,去掉了右邊的耳朵旁,稱曾氏,就此傳承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2.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曾姓名人。如戰國時期傳寫《孝敬》的曾參(曾子);漢代鎮南將軍曾萬;北宋的學者,軍事家曾公亮;北宋的有名進士,天文學家曾南仲……我為曾姓的祖先而自豪。
3.曾姓傳承時間超過四千年,現在共計有650萬人多。
5.求一篇簡單的調查報告,急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給您一個范例: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類:以官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6.關于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300字
一、問題的提出\r\n\r\n我們班同學的姓很多,但是姓曾的只有我一個。
我覺得我的姓很特別,于是,我對曾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r\n\r\n二、調查方法\r\n\r\n1、查閱姓氏的書籍,了解曾姓的來歷。
\r\n\r\n2、閱讀報刊,了解曾姓的歷史名人。\r\n\r\n3、上網瀏覽,了解曾姓的人口數量。
\r\n\r\n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r\n\r\n信息渠道\r\n 涉及的方面\r\n 具體內容\r\n \r\n書籍\r\n 曾姓的來歷\r\n 鄫國太子巫,出奔于鄰近的魯國為官,其后裔以原國名\“鄫\”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r\n \r\n報刊\r\n 歷史上曾姓的名人\r\n 曾子,曾譚,曾玉,曾萬,曾輝,曾芳,曾布,曾慥,曾幾······\r\n \r\n上網\r\n 曾姓人口數量\r\n 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約650萬人。 \r\n\r\n四、結論\r\n\r\n1、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后裔,以國名為氏。
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2、曾姓的歷史名人很多。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稱為\“宗圣\”。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
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陜西省興平東南)人。
拜官漢御史大夫。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
后被封為南康逸士。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藥來接濟百姓。來求藥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
陸游曾從他學詩。 3、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約650萬人。
7.一次關于姓氏的調查報告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勇成網絡 姓氏的調查報告 篇一:姓氏調查報告 關于X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的模板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看過課本上關于X姓的研究報告以后都對自己的姓氏感了興趣,我也被吸引力所做想做一次關于X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二、調查方法: 1、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X姓的和X姓歷代名人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X姓人口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X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四、結論 1、X姓歷史悠久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楊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廣泛分布。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其實這是錯的,實際上“楊”字的右邊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陽)。
而非“木易”。 2、X姓歷史名人 隋朝楊氏楊堅楊廣宋朝楊家將明朝三楊內閣 3、X姓人口數量 有4000萬人。
篇二:姓氏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書上有一篇關于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這時我想起了我國最多的三大姓之一--王,便想出要調查王姓的歷史。 二、調查方法 查閱有關書籍、報紙,上網瀏覽,問家長,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數量。
8.關于氏性的歷史和現代的研究報告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
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
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
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
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征性產物。
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圣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
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即以封國名為氏。
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后,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并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
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于貴族婦女,則無論怎么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
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
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后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
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后期。
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
司馬遷作《史記》時,干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后,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
發展到后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
9.麻煩幫我寫一篇關于姓氏的調查報告
中國姓氏的起源 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
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一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高達22000個,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歷史。
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在姓氏的傳承之中得以體現。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
“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區別: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
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
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
發展到后來,總數據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國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
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
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
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
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
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漢以后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
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忿生后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
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
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后來均成為姓。
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后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后,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臺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又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曾氏簡短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