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呂不韋的經歷(簡潔)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后來呂不韋在趙國遇見了秦國王孫異人,覺得他奇貨可居!后來呂不韋通過協助異人登上了秦王寶座,呂也因此成為了秦國國相。異人死后,秦王嬴政繼位,以此同時,太后趙姬一直**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就暗地尋求了一個**特別大的人嫪毐,假裝將他閹割,將他送進宮給太后消遣。
后來嫪毐的野心和權利越來越大,謀反被平定后被車裂,滅其三族。呂不韋也因此受到牽連,秦王想殺掉相國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勞,還有很多賓客辯士為他說情,所以秦王不忍心處罰呂不韋。
再后來,呂不韋被秦始皇下令全家搬到蜀地,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請樓主采納!!(呂不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我的回答已經很簡潔了!)。
2.有關呂不韋的故事
1,奇貨可居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國悼太子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
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異人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
因為秦趙世仇,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并不禮遇異人。作為秦王庶出的孫子,不受重視,被打發來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
2,邯鄲獻姬
呂不韋有一個絕美而善舞的姬妾,異人在呂不韋家中筵席上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
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異人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借以釣取奇貨,于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十月(一說十二月)后,此女生下兒子名政(即秦始皇嬴政),異人就立此姬為夫人。
3,封侯拜相
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莊襄王元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呂不韋家有奴仆萬人。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后常常和呂不韋私通。
4,歸秦為臣
華陽夫人和安國君要求趙國將公子異人遣返秦國,趙國不肯放行。呂不韋就去游說趙王:“公子異人是秦王寵愛的兒郎,只是失去了母親照顧,現在華陽王后想讓他作兒子。
大王試想,假如秦國真的要攻打趙國,也不會因為一個王子的緣故而耽誤滅趙大計,趙國不是空有人質了嗎?但如果讓其回國繼位為王,趙國以厚禮好生相送,公子是不會忘記大王的恩義的,這是以禮相交的作法。
如今孝文王已經老邁,一旦駕崩,趙國雖仍有異人為質,也沒有資歷與秦相國親近了。”于是,趙王打算將異人送回秦國,但不久后秦趙爆發戰爭。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異人。異人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才得以順利回國。
趙國又想殺異人的妻子和兒子政,以異人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5,一字千金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為“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
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國丞相、秦王的仲父,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并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但是最后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呂不韋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
3.呂不韋的小故事簡寫
公元前265年的一天,呂不韋象平常一樣在邯鄲的大街上經營著自己的生意。
不經意間,他注意到大家都在看著一個人,有的對其指指點點,有的對其恥笑嘲弄。呂不韋也向大家所指的方向望去,他看到了一個耷拉著腦袋的落魄王孫,躲閃著眾人鄙夷的眼光,倉皇地向著前方逃去。
商人者,販賤賣貴者也。呂不韋暗想,販賤賣貴之利不過百倍,況且,若僅僅靠販賤賣貴來生活,所享受不過是吃香喝辣之類的低級享受,那能和人家王公貴族的尊貴可比。
此人乃秦國王孫,現時雖落魄,但念及秦國之勢,他想,此人乃一拙玉,無人識而已。若投資此人,以己之力助他登得王位,那么,這樣的一次投資將會是無法估量的回報。
想到此處,他看著子楚遠去的背影,仰天長嘆曰:“此奇貨可居。” 呂不韋充滿了信心,走進了子楚之舍。
“吾能大子之門”,呂不韋來了個開門見山。子楚一聽,當時就發暈,既而大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 呂不韋不慌不忙,開始向子楚兜售自己的驚天計劃。
末了,子楚兩眼發光,激動得不能自己。最后,子楚拜服,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經過呂不韋的商業運作,公元前250年,子楚順利地登上了王位。當上秦王的子楚,自然忘不了呂不韋的功勞,他很快就封呂不韋為相國。
4.呂不韋的典故
衛國的富商呂不韋經常往來于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趙國由于與秦國交戰因此十分輕視異人。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現在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
回家后,呂不韋問父親:“農民種田,一年能得幾倍的利益?”“可得十倍的利益。”父親回答說。“販賣珠寶能得幾倍的利益?”“可得幾十倍的利益。”“要是擁立一個國君,能得幾倍的利益?”“那就無法算得清楚了。”于是呂不韋說起秦國公子異人的事,并表示要設法把他弄到秦國去做國君,做個一本萬利的大買賣。父親非常贊成。
呂不韋于是告訴異人,表達愿助他回國成為太子。異人自然非常高興,并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在與異人接洽后,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生過兒子的她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并通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
此后,安國君答應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幾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子楚沒有食言,他讓呂不韋享受著10萬戶的納稅,并當上了丞相。自此后他所買下來的奇貨,終于換得了無法估量的名利。
題 名: 奇貨可居
所屬朝代: 秦代
拼 音: qí huò kě jū
出 處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解 釋
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相關例句
可是他們把票子當做~,非要足了錢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相關人物: 司馬遷 呂不韋 孝文王 秦昭王
相關作品: 史記·卷八十五
5.呂氏春秋的呂不韋他的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奇貨可居(qí huò kě jū):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
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 以撈取名利地位。《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陽翟大商人呂不韋,經常出現在趙國都城邯鄲的街頭。
往往來來,買買賣賣。他手頭已經賺下了很多很多的錢,可說是家有萬金了。
這一天,呂不韋正在街上走著,忽然對面走來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見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雖然衣冠平常,但絲毫不失貴人之氣。
呂不韋不禁暗暗稱奇。待那人走過之后,他問近旁一個小販兒:“請問適才走過的那位是誰?” “他是……” 原來,是秦國留在趙國的人質,名叫異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國君的兒子。
安國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華陽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異人生母,名叫夏姬。
夏姬不得寵,又早死,所以,秦趙澠池會盟兩國互換人質時,異人便來到了趙國首都邯鄲。異人來到邯鄲之后,因秦國不斷攻打趙國,趙王便遷怒于他,把他拘留在叢臺之上,并由大夫公孫乾晝夜監守。
他過著出無車,宿無婦,食無酒的枯燥無味的生活,終日里郁郁不悅…… 聽罷小販兒的介紹,呂不韋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著說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貨。這奇貨,可先囤積起來,然后作一筆大生意。
哈哈哈哈!” 呂不韋先以重金結交于監守異人的公孫乾,后又結識異人。有一次,他與公孫乾、異人一起喝酒。
酒到半醉,趁公孫乾去廁的機會,呂不韋問異人道:“秦王已經老了。太子安國君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可她沒有兒子。
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沒有一個得寵。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回歸秦國,去找華陽夫人,求做她兒子。
這樣,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儲的希望呀!” 異人含淚回道:“我何嘗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國,恨沒有脫身之計呀!” 呂不韋說:“這好辦。我可以設法救你回國!” 異人說:“能救我回國,日后倘能得到榮華富貴,你我共享!” 為了叫異人回國,呂不韋來到了秦國的京都咸陽。
不久,呂不韋便打聽到華陽夫人有個姐姐也在咸陽城中。為了能見到華陽夫人,呂不韋設法先見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
見面之后,他先是以來時隨身所帶著趙國的金玉寶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著他便把異人如何賢德,如何思念故國,如何想認華陽夫人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順華陽夫人等等,詳盡地說了一番。他的話,把華陽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動了。
事隔一日之后,華陽夫人的姐姐去見華陽夫人。她又把呂不韋對她說的話陳述了一回。
華陽夫人大喜,當即,她便表示愿接異人回國,并收留在身邊。 說動了華陽夫人,這僅是第一步。
當時,秦君還是秦昭襄王。異人若能回國,非他點頭不可。
可是,因澠池會盟時,秦昭襄王被藺相如戲弄了一番,心中懷恨趙國,因此,根本不把異人回國當作一回事。 怎么辦呢?呂不韋又費心思了。
后來,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楊泉君也在咸陽。他想通過楊泉君去說服王后,再通過王后去說服昭襄王。
于是,他用重金買通道路見到了楊泉君。呂不韋對楊泉君說:“你居高官,享厚祿。
可你這高官、厚祿和富貴能長久嗎?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護你。可是,大王與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會繼續保護你嗎?太子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無子。
你為何不把今日留在趙國的王孫異人,設法引渡回國,讓他去作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的適子?果真那樣做了,安國君與華陽夫人會對你感激不盡的。那樣,你的高官、厚祿和富貴,不就又有人保護了嗎?” 呂不韋之計,正中楊泉君心意。
當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呂不韋的話說了一遍。王后去見昭襄王,她又把楊泉君的話說了一遍。
…… 終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異人回國,呂不韋這才收拾了一下行裝,回邯鄲去了。 呂不韋費了很多的錢財與精力,看來,異人歸國之期就要來到了。
可就在這時候,呂不韋卻遲疑起來。他大動腦,思謀個不停。
他想:“異人回國,日后繼位為王,對自己來說,最大不過是從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長久呢?將來異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從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 他想得很遠,也想得很苦。
這樣,他便想到了趙姬。 趙姬,是一位身姿艷麗,善歌善舞的美女。
呂不韋很喜歡她,他倆早暗中同居,趙姬已懷孕兩月有余。 呂不韋想:“應該把趙姬獻給異人。
日后生下我的骨血,長大繼位。到那時,秦國的天下便是我呂氏的天下。
那樣,我呂不韋做的這生意,其利可就無窮了。” 于是,不久他便不惜血本,設下華宴。
在宴會上,他又讓趙姬出面勾引異人,最終,讓異人與趙姬結成了夫妻,達到了他的目的。 異人得到了趙姬,如魚得水愛戀非常。
過了月余,趙姬便對異人言明她已有身孕。異人不知其來歷,只道是他的骨血,愈加歡喜。
又幾個月過去,趙姬生下了一個男孩,給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國的秦始皇。 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圍邯鄲呂不韋領著化了妝的異人,雜在百姓之中,混出邯鄲,回到了咸陽。
異人回到咸陽之后,由于呂不韋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華陽夫人,安國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寵愛。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國君為王;安國君。
6.秦國丞相呂不韋編呂氏春秋的故事
《呂氏春秋》簡稱《呂覽》,在公元前239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夕。呂不韋是一代名相,任職于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昭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后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于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云,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后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借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愿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后,五花八門,寫什么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后,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杰作,夸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后,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愿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作于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7.甘羅的故事(短的)
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他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相門出才子”,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于魏國。
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
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愿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征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干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
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并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于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8.成語故事短點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后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于“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