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蒹葭的賞析~短點
蒹葭蒼蒼①,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⑤。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讓⑥。(三章)
①蒹,荻。葭,葦。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過五六尺,葦之高者至丈余;荻莖細如蒿梗,葦之大者則如小竹;葦之中實,荻之中空,二草之別在此也。”
②毛傳:“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釋文:“本亦作‘凄’。”張慎儀曰:“《說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詩應以萋為正字。”徐礅曰:“《四月》詩傳:‘凄凄,涼風也。’《綠衣》詩傳:‘凄,寒風也。’《蒹葭》當霜凝之候,涼風蕭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將痱矣。”據此,是讀“萋”,可以讀出景象;讀“凄”,則并景中之情,或曰視覺中的感覺,亦可解得。
④毛傳:“晞,干也。”
⑤毛傳:“湄,水賺也。躋,升也。”鄭箋:“言其難至如升阪。”按湄,《爾雅·釋水》:“水草交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會曰湄。”又毛傳曰“水賺”者,胡承珙曰:“《說文》‘賺,崖也。”崖,高邊也。’下文‘道阻且躋’,躋為升義,故此以‘水隒’見其高意。”
⑥毛傳:“涘,厓也。”鄭箋:“‘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長、且躋、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覺得必是如此,無認作真有別樣阻滯也。”李九華曰:“《爾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絕小之稱。”
讀《蒹葭》會想到吳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愁怨”。這原是夢窗詞中的警句,而此中韻致總覺得是從《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稱:“《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真不知是從何說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賞鑒一派,說此篇則多有會心之言。如陸化熙:“通詩反復詠嘆,無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見之難耳。一篇俱就水說,故以蒹葭二句為敘秋水盛時景色,而蕭索凄涼,增人感傷之意,亦恍然見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氣。‘所謂’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難向人說,懸虛說個‘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會得此意,則連水亦是借話。”如賀貽孫:“秋水淼茫,已傳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傳秋水之神矣。繪秋水者不能繪百川灌河為何狀,但作蘆洲荻渚出沒霜天煙江之間而已。所謂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見,可望而不可親。目前,意中,脈脈難言,但一望蒹葭,秋波無際,露氣水光,空明相擊,則以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從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皆可意會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寫“遇”,如《邶風·谷風》,如《衛風·氓》,如《齊風·東方之日》,而只是寫一個“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則不必。遇多半以情節見意見情,境則以興象見情見意。就實景說,《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遠遜于《漢廣》。就境象說,卻是天長水闊,秋景無限,竟是同《漢廣》一樣的煙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賢臣還是美女,都無關緊要,無論思賢臣還是思美女,這“思”都沒有高尚或卑下的區別。或者,這竟是一個寓言呢,正所謂“連水也是借話”。戴君恩說:“溯洄、溯游,既無其事,在水一方,亦無其人。詩人感時撫景,忽焉有懷,而托言于一方,以寫其牢騷抑郁之意。”詩人只是倔強于自己這一份思的執著,讀詩者也果然覺得這執著之思是這樣可珍貴。若一定要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損掉了泰半詩思,雖然詩人之所思原是很具體的,但他既然把這“具體”化在茫茫的一片興象中,而使它有了無限的“可能”,則我們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經有過的惟一呢。
2.蒹葭 名句賞析 及主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于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并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
主題:《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3.蒹葭的賞析~短點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于“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云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癡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4.蒹葭 名句賞析 及主題
《蒹葭》詩文主題:這首詩詞寫出了蘆葦非常茂盛的狀態,描寫了愛情道路曲折綿長,伊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卻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這首詩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和追求。
名句賞析: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句詩從物象和色澤上點明了時間與環境,那生長在河邊茂密的蘆葦,顏色優青翠綠,那晶瑩的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結成了白刷刷的濃霜,在這一蒼涼的深秋清晨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于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2、“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詩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和伊人所在地點,表現出詩人的思見心切,詩人早已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和尋求。
“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并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擴展資料: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譯文: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秦風·蒹葭》。
5.蒹葭的賞析,簡單的,小學生能懂得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屬于十五國風,是首愛情詩,旨在抒發詩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
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早晨,來到一條長著蘆葦的大河邊,訪尋他心愛的人,而那人卻使人感到行蹤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從“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長著蘆葦的秋水邊奔波,徘徊了好幾個小時,通過這種訪求過程的描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寫出了他的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詩中描繪的那條阻隔于詩人與伊人之間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顯然別有含意,如果僅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達彼岸,見到伊人,何況詩人的追求又是那樣的執著和熱烈。因此我認為這條秋水實際上象征著一種社會的阻力。正是這種阻力,才把牛郎和織女阻隔在銀河的兩岸,使他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好評謝謝
6.《詩經》中《蒹葭》的一小段賞析文字.100或200字左右
簡評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者,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于“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云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7.蒹葭的賞析,簡單的,小學生能懂得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屬于十五國風,是首愛情詩,旨在抒發詩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
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早晨,來到一條長著蘆葦的大河邊,訪尋他心愛的人,而那人卻使人感到行蹤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從“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長著蘆葦的秋水邊奔波,徘徊了好幾個小時,通過這種訪求過程的描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寫出了他的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
詩中描繪的那條阻隔于詩人與伊人之間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顯然別有含意,如果僅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達彼岸,見到伊人,何況詩人的追求又是那樣的執著和熱烈。因此我認為這條秋水實際上象征著一種社會的阻力。
正是這種阻力,才把牛郎和織女阻隔在銀河的兩岸,使他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好評謝謝。
8.請問蒹葭的人生意義,簡短點的
象征著一種難以達到的人生目標,盡管你苦苦追尋,但它卻總是遙不可及,這也就表現出東周時期詩人對人生意義思考的樸素觀念
王國維人生三境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
◆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這里,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他想說明,對事業,對理想,要執著追求,忘我奮斗,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用在此處,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