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要簡潔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是繼一戰之后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
2.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歐洲西線: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腦背著捷克政府簽訂《慕尼黑協定》,向德國出賣蘇臺德地區。一向把英、法奉若“保護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國限定時間內,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吞并蘇臺德后,加緊實施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動。3月15日,德軍占領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占領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意大利聯成南北一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
歐洲東線: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對蘇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將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后向蘇聯腹地長趨直入,粉碎蘇軍抵抗,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一線,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癱瘓蘇聯經濟,從而擊敗蘇聯。
中國戰場: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平民共傷亡1800余萬,軍隊傷亡38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133萬余人(不包括在東北地區前6年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后,向中國軍隊投降的日軍共128萬。
太平洋戰爭:
1940年以后,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斗力。遂后,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望采納,謝謝~~
3.關于世界大戰的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view/* 補充: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余萬人,最后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z/*。
4.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潔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39年,歷時6年之久,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多億人口。戰爭雙方共動員軍隊1億多人,戰爭山洪死亡人數達5000萬,直接戰爭費用13520億美元,財產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以法西斯失敗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5.二戰簡單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6.有關世界戰爭與和平的資料(越簡單越好)
戰爭與和平,是社會政治的不同表現形態,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深刻影響,受到人們普遍關注。
它們是社會政治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必然出現的歷史現象。戰爭是兩個和平之間的現象,戰爭與和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聯結,并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
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就有可能爆發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障礙既除,政治目的達到,戰爭結束,代之以和平;障礙沒有掃除干凈,戰爭仍將繼續進行。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
有各種各樣的戰爭,也有各種各樣的和平,馬克思主義既反對盲目崇拜戰爭,也不需要痛苦屈辱的和平,不論對戰爭還是和平,它都主張堅持正義的、進步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依靠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推遲或避免世界大戰是可能的。
但是,仍然存在戰爭與和平兩種可能,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消滅了戰爭的根源,即消滅了私有制、階級、實現了共產主義,人類才能進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7.一戰和二戰的簡短簡介
1、簡介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結果
①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②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8.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要短一點的
阿拉曼戰役、蘇聯、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攻克柏林戰役、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珊瑚海海戰、沖繩島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百團大戰,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據不完全統計。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意大利。
莫斯科戰役,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以德國、中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中途島海戰、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世界大戰的簡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