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中國館介紹
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
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并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館從當代切入,回顧中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凸顯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成就,回溯、探尋中國城市的底蘊和傳統。
隨后,一條綿延的“智慧之旅”引導參觀者走向未來,感悟立足于中華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2.中國館簡介 50個字
東道主本國的場館,歷來是每屆世博會期間的亮點,因為它代表國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技成果以及人類通過建筑所承載的種種美好遐想。世博會后,大多數場館會拆除,只有主要場館保留下來。中國館就是注定要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遺產。
主題: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展館位置:世博園區A片區,世博軸東側
造型亮點: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
國家館日:2010年5月1日
展館簡介:中國國家館是上海世博會中永久保留的展館,該館將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系統地展示以“和諧”為核心的中華智慧。
3.介紹中國館的作文
中國:
在世博會里看了各式各樣的展館,其中有特色的也不少,但感觸最深的還是中國國家館。中國國家館約有60米高,占地約為3000平方米。此館共有六層,每一層都是一個長方體,每一層之間都用玻璃連接,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最底下一層用四根巨大的圓柱支撐,顯得非常莊嚴肅穆;中國館的“中國紅”由明度、艷度不同的若干種紅色組成,象征著熱忱、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總而言之,整個館給人以一種雄渾有力、不卑不亢的感覺。
中國國家館內共有三大展區,分別是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他們展示了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描繪了美好的未來。其中,我最喜愛的,還是東方足跡的清明上河圖和尋覓之旅。
“清明上河圖”依據張擇端在畫中所展現的內容制成動畫,并用一塊長100米寬2米的屏幕播放出來:大街上,官吏右手駕馬、左手執著馬鞭狂奔,似乎有什么緊急公務要辦;身著灰色布衣的農夫扛著鋤頭、拎著籃子,慢悠悠地在閑逛;更有小孩穿著鮮紅的衣服,穿著虎頭鞋,扎著兩只沖天辮,搖著兩只小手,歡快地朝母親跑去。
尋覓之旅,顧名思義,便是一次尋找的旅行。坐上了白色的軌道車,首先來到了時空之門,在低沉的聲音中,深黑色的大門徐徐打開,現出了一片綠色的紙森林,軌道車緩緩地在森林中穿插行走,帶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像是在告訴我們,再不保護環境,以后只能看見用紙做成的假森林了;開過了紙森林,石拱橋驀然出現在眼前,在藍色的霓虹燈下,石橋展現著神秘的色彩;看過了石橋,又來賞園林,在這極小的空間內,十米一亭,五米一橋,亭子分明是蘇州的格局,橋則是那種小巧玲瓏的格式;最后,來到一個立著許多柱子的地方,定睛一看,原來是天安門廣場上的華表柱,縮小后放在這里,再加上淡淡的紅光閃耀,讓人感到威嚴肅穆。
游覽完了整個館,再站在廣場上看其他館,頓覺遜色不少。回想當初,想必晚清小說家陸士諤在寫《新中國》時也盼望著中國能像現在這么強盛吧,國強,才能辦盛事。
4.怎么樣介紹中國館
概況
展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并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館從當代切入,回顧中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凸顯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成就,回溯、探尋中國城市的底蘊和傳統。隨后,一條綿延的“智慧之旅”引導參觀者走向未來,感悟立足于中華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展館外觀
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
展示內容
第一展區:探尋“東方足跡”。通過幾個風格迥異的展項,重點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體綜合展項播放的一部影片,講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自強不息的城市化經驗、中國人的建設熱情和對于未來的期望。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被藝術地再現于展廳中,傳達中國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區:展開“尋覓之旅”。采用軌道游覽車,以古今對話的方式讓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領略中國城市營建規劃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滿動感、驚喜和發現的參觀體驗。
第三展區:聚集“低碳行動”。聚集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
5.中國館介紹
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由于形狀酷似一頂古帽,因此被命名為“東方之冠”。
“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臺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群體.
以和諧為核心,展現中國古代科技智慧和現代科技的飛躍發展,中國城市文明的進程,展示中國莊重詳和的國家形象。
6.中國館簡介300
東道主本國的場館,歷來是每屆世博會期間的亮點,因為它代表國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技成果以及人類通過建筑所承載的種種美好遐想。世博會后,大多數場館會拆除,只有主要場館保留下來。中國館就是注定要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遺產。
主題: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展館位置:世博園區A片區,世博軸東側
造型亮點: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
國家館日:2010年5月1日
展館簡介:中國國家館是上海世博會中永久保留的展館,該館將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系統地展示以“和諧”為核心的中華智慧。
中國館是中華智慧的結晶。今年4月25日,中國館建筑方案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公告一出,立刻得到積極響應。截至6月15日,共收到344件應征方案,經過層層篩選,最有沖擊力的3件作品脫穎而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上提煉。”何鏡堂院士告訴記者。目前,這個綜合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各家方案之長的中國館,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古”意“新”解透露新鮮氣息
作為世博會主辦國建造的最重要展館之一,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核心展示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期盼。細細品味,中國館的設計方案中凝煉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同時,這些傳統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鮮氣息——
■中國紅中國館大面積地采用大氣、沉穩的“故宮紅”作為建筑物的主色調,色彩奪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體承天地中國館組成中,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如同雕塑高聳于上,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
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為人們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場所。而這種開放性、公共性,是國際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理念。
■斗冠造型國家館以整體大氣的斗冠造型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時,傳統的曲線設計被拉直,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這種簡約化的裝飾線條,自然完成了傳統建筑的當代表達。
■“規”“回”統一中國館的空間組合秩序由“規”與“回”兩部分組成,它們都源于中國傳統城市建筑的原型。“規”源于傳統中國建筑的儀式化空間。在象征自然本質的中心對稱空間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從而使單個空間演變為有層次遞進感的空間序列,這正是故宮中空間秩序的由來。
“回”源于傳統中國建筑的非儀式化空間,用人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體驗賦予看似無序的自然山水以結構性的秩序,從而使自然空間升華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華,這正是江南園林空間秩序之原由。中國館方案將這兩種模式融為一體,在國家館的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之間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動。
一方面承載著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走在“古”意“新”風之間的中國館肩負著諸多“使命”。它能否成為黃浦江畔的又一個標志性建筑?或許時間會給出答案。
7.中國館簡介
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聳,天下糧[1]倉;地區館平 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中國館以大紅色為主要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紅色為主題的理念,更能體現出喜慶的氣氛。讓游客嘆為觀止。
器文化
在中國文化這個富礦中找了青銅器、陶瓷器等,并從中國傳統建筑的九宮網格中汲取靈感,最后對斗拱這一傳統建筑 構件進行提煉,以“中國之器”展開設計,后來又冠名為“東方之冠”。 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國哲學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諧共生”,“道法自然”等。國家館與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的愿望,展現了對理想人居社會環境的憧憬,與本屆世博會的口號是一致的。
天下糧倉
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狀的主體建筑。斗拱是層層疊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緊,看似零碎的部件,卻有難以估量的承載力,可以托起千鈞重量。 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征性、并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我想中國人都愿意賦予它這樣的意義。同時,前來參加世博會的外國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國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筑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筑極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