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評劇的介紹
評劇,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1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2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什么是評劇,簡短一點,不用短一點,只要200字就行
評劇發源于中國京東唐山一帶,特點是念白和唱詞口語化,非常容易聽懂,因此很受觀眾的歡迎。
1910年代,成兆才將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結合蹦蹦戲,并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腸粻斑救職嚼辦楔暴盲皮影戲音樂的影響,開創出定名為“平腔梆子”的新劇種,中華民國時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簡稱和京劇因政治因素而改換的新名稱“平劇”、“平戲”(本來叫“京戲”、“京劇”)混淆,成兆才于是在建議下把“平腔梆子”的簡稱改為“評劇”、“評戲”,這個名稱就此確立,直到現在。
3.新鳳霞簡介要短
誕辰:1927年1月26日,農歷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逝世:1998年4月12日,農歷戊寅年三月十六日評劇青衣、花旦。
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江蘇蘇州人。
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
1949年后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
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4.評劇的由來,評劇的特點都有哪些
評劇的創始人是成兆才老先生。
最初的評劇有挺繁雜的曲調,俗稱‘蹦蹦戲’、‘蓮花落’,等等。直到六十年代,還有人把看評劇稱呼為‘看落子’。評劇的名稱據傳說還是李大釗老前輩給定的名,因為當初評劇曾經叫‘平劇’,引起了與‘平劇’的爭議,(當初京劇稱‘平劇’)李大釗出面,拿出了一個萬全之策,把平劇的‘平’字加了一個言字旁,變成了‘評劇’,意思是評古論今,說唱藝術,平息了當初的爭議。
評劇確實是吸取眾家所長,河北梆子、京劇,越劇、都是她曲調寶庫,老藝術家們豐富了評劇腔調,自成一派,在華北、東北地區廣泛流傳。先后拍出了電影《劉巧兒》《秦香蓮》《花為媒》等等劇目,解放初期東北推出來《小女婿》,有效的配合了新中國婚姻法的宣傳。評劇造就了白玉霜、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云、筱俊亭、華淑蘭、魏榮元、馬泰、等等藝術家。
評劇的特點,她不像京劇、河北梆子那樣高亢,評劇較為‘平’和,唱腔也是按敘事的腔調唱出唱詞,以二六板式為主要節奏,伴奏是以‘板胡’為主弦,配樂器有二胡、中胡、低音胡、大提琴、揚琴、三弦、琵琶等等。
六十年代開始,評劇舞臺非常活躍,“奪印”、“江姐”等等劇目充斥在各地舞臺和各種廣播之中。
5.新鳳霞簡介要短
誕辰:1927年1月26日,農歷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農歷戊寅年三月十六日
評劇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江蘇蘇州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后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附:
吳霜,新鳳霞之女。我國當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劇作家、畫家和作家。(其中,《我的舞臺》一文還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28課。)早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后留美6年學習西樂。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別為你的相貌發愁》《女人漂亮》《父女驚魂》。著有《別問我的父母是誰》《吳霜看人》等作品以及電視劇《新鳳霞傳奇》等。
6.關于評劇的知識
評劇是流傳于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
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7.評劇有哪些特點
1、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
2、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3、評劇善于表觀現實生活。
拓展資料評劇,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評劇是中國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的傳統劇種之一。
8.評劇的名稱由來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聞名全國。
“評劇”名稱的由來,說法不盡統一,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另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李大釗所起。
因當時作為小劇種的評劇剛走進城市舞臺時,與國家大戲京劇均稱為“平劇”,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他們便挑撥武戲演員鬧事。后來,時在報界工作的李大釗出面調解。
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在“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宇。他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個“言宇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
也有觀點認為,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
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
于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還有觀點認為,是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采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于《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于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