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知道濫竽充數的故事
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喜歡尋歡作樂的國君叫齊宣王。
他派人到處尋找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規模 很大的樂隊。齊宣王尤其愛聽用竽吹奏的音樂,每次演出的排場都不小,總要集中三百名樂工一起吹。
有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南郭先生,知道齊宣王樂隊的待遇很優厚,就一心想混進這個演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會吹竽,不過他知道齊宣王喜歡所有的樂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頭,裝裝樣子,充充數, 誰看得出來! 南郭先生終於千方百計地加入了這支樂隊。
每當樂隊演奏時,他就學著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 奏」。由於他學得維妙維肖,好幾年過去了,居然也沒露出破綻。
直到齊宣王去世后,他的兒子齊泯王繼承王位。齊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樣,也喜歡聽竽。
但是他卻不喜歡 合奏,而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
這下子,冒牌充數的南郭先生可緊張了,他的心 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馬腳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擔當不起啊!只好趕緊收拾行李,慌慌張張地 溜走了。 文章內容選自小魯語文堡「看故事,學成語」。
⊙小小交流道 看完這個故事,或許你的心里有個疑問:「充數」你懂,「竽」是一種樂器,那「濫」呢?是不是很「 爛」的意思?其實,正確地說,「濫」是不加限制、選擇,也就是「名不副實」的意思。那位不會吹竽的南 郭先生,因為裝作很會吹竽,所以就叫「濫竽」。
「濫竽充數」這句成語往往被當成貶義詞,比喻沒有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里頭,謀得一個職位混日 子;或是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有時候,也有人用這句成語形容自己,表示謙虛。
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 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到那時,可就「糗大了」。想想看,你有遇過這樣子的人 嗎?在一個團體里,你有沒有「慧眼」可以看得出誰是充數的濫竽?。
2.濫竽充數的故事的概括
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
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里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于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
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擴展資料
濫竽充數的點評
人物點評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優點:能夠毛遂自薦,主動請纓;能夠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樂隊中混跡,而不被識破;能夠一眼看透齊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動下臺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齊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樂隊中正是因為齊宣王的識人不清。一國之君識人不清?這與他 的虛榮、好講排場分不開。三百人的樂團,在現代也是很少的,著名樂團更是少有滿足300人,即使在現代人很多。無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齊湣王:他也同齊宣王一樣,但一個一個聽,勢必花更多的時間在享樂,而忽視朝廷的公務。常此以往,國將不國,好一個濫竽治國!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濫竽充數
百度百科-繪本中華故事·中國寓言:濫竽充數
3.利用濫竽充數寫一個短故事
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喜歡尋歡作樂的國君叫齊宣王。
他派人到處尋找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規模 很大的樂隊。齊宣王尤其愛聽用竽吹奏的音樂,每次演出的排場都不小,總要集中三百名樂工一起吹。
有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南郭先生,知道齊宣王樂隊的待遇很優厚,就一心想混進這個演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會吹竽,不過他知道齊宣王喜歡所有的樂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頭,裝裝樣子,充充數, 誰看得出來! 南郭先生終於千方百計地加入了這支樂隊。
每當樂隊演奏時,他就學著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 奏」。由於他學得維妙維肖,好幾年過去了,居然也沒露出破綻。
直到齊宣王去世后,他的兒子齊泯王繼承王位。齊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樣,也喜歡聽竽。
但是他卻不喜歡 合奏,而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
這下子,冒牌充數的南郭先生可緊張了,他的心 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馬腳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擔當不起啊!只好趕緊收拾行李,慌慌張張地 溜走了。
4.濫竽充數的故事,詳細一點啊,急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喜歡尋歡作樂的國君叫齊宣王。
他派人到處尋找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規模 很大的樂隊。齊宣王尤其愛聽用竽吹奏的音樂,每次演出的排場都不小,總要集中三百名樂工一起吹。
有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暢激扳刻殖灸幫熏爆抹南郭先生,知道齊宣王樂隊的待遇很優厚,就一心想混進這個演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會吹竽,不過他知道齊宣王喜歡所有的樂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頭,裝裝樣子,充充數, 誰看得出來! 南郭先生終於千方百計地加入了這支樂隊。
每當樂隊演奏時,他就學著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 奏」。由於他學得維妙維肖,好幾年過去了,居然也沒露出破綻。
直到齊宣王去世后,他的兒子齊泯王繼承王位。齊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樣,也喜歡聽竽。
但是他卻不喜歡 合奏,而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
這下子,冒牌充數的南郭先生可緊張了,他的心 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馬腳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擔當不起啊!只好趕緊收拾行李,慌慌張張地 溜走了。
5.濫竽充數故事 長一點
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請求為齊宣王演奏,擠進王家樂隊鬼混。宣王死后,其接班人閔王好聽獨奏,南郭先生不能再混下去了,只好逃之夭夭。兩千多年來,南郭先生一直為人們所嘲笑。可是,不知君是否想過,如果只笑南郭先生而不責齊宣王,是否有形而上學之嫌,甚至會被批評為不公?
南郭先生不學無術,冒充內行,欲進入王家樂隊這樣高檔次的專業隊伍,齊宣王不但不堵,反而很高興地接收了。“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皇帝老兒愛聽合奏,無可非議,但竟對進入王家樂隊的人也不考核,不問是否有真才實學,把三百人弄在一起“大呼隆”。原來他搞的是“大鍋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南郭先生”不去充數,也會有“北郭先生”去混飯吃。其結果必然是濫收濫用,良莠不分。可見,南郭先生冒充內行充數,齊宣王是難逃其咎的。沒有齊宣王濫收濫用,就不會有南郭先生充數。正所謂形影不離,相依相存。用今天的話說,這是個機制問題,而齊宣王正是這個機制的炮制者。由此看來,如果人們只笑南郭先生而不責齊宣王,被戴上形而上學的帽子是不冤枉的。
說南郭先生受到不公的待遇,人們只笑南郭而不責宣王是為不公,還有一個理由。南郭先生沒有真才實學,聊以充數,實屬不該。然而他也有長處。你看:“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南郭先生見勢不妙,溜之大吉也!說得好聽些,這叫做審時度勢,自知之明。因為《韓非子·內儲說上》并沒有說南郭先生為了繼續充數而去走后門,找路子,我們就不能把這類帽子扣在他的頭上,只能認定為“自動辭職”。他沒有等齊閔王解除“勞動合同”,就自覺離職了,表明了他尚有一定的決心和勇氣。這時他已經濫竽知恥了。如此說來,南郭先生也有值得人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