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友誼的故事,簡短
管鮑之交
成語: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們一起做生意,賺的錢總是多拿多占,后來又一起打仗,管仲總是躲在后面,別人在鮑面前說管仲不好,鮑叔牙卻說:你們誤會了,他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因為家中還有母親需要照顧,多拿錢,也是為了去侍奉母親.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分別侍奉一個齊國公子,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鮑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取得了勝利,小白要拜鮑為相,鮑卻說:你如果只想保住王位,碌碌一生,用我足夠了,如果想成就霸業,非管仲不可”,后來小白拜管仲為相,九合諸候,一匡天下.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卷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高山流水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俞伯牙,這人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彈琴的時候,來了一個打柴人叫鐘子期.俞伯牙一彈琴,鐘子期就說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驚訝,因為他心里正想表現高山呢,就被聽出來了.俞伯牙心想:我換一個主題,我表現流水,看你還能不能聽出來.誰知,鐘子期一聽,又說:“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彈什么,鐘子期都能聽出音樂表現的內容.于是乎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沒多久鐘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傷心到極點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琴給摔了,發誓永遠不再彈琴.這個故事后來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形成了“知音”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
生死之交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贊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后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為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2.關于友誼的小故事 簡短
1.春秋時期,俞伯牙是當時最善彈琴的人,但終日彈琴,無人賞識。一日,遇到鐘子期,子期聽到伯牙的琴聲,激躍之處,便說浩浩乎志在高山;當聽到琴聲回轉千疊處,便說蕩蕩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為莫逆之父。后來,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嘆沒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愛的琴,再不彈琴。
2.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卷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3.《漢書??張馮汲鄭列傳》載:翟公曾經做過廷尉,當時,也可稱賓客盈門了,可等到被罷免,門前卻冷落到可張網捕雀。不久后,他又做了廷尉,那些賓客又想去巴結,翟公便在大門上醒目地寫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只有在死生之間,才知道交情的淺深;在貧窮之間,才知道朋友的真實態度;在貴賤之間,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誼。”)
4.恩格斯與馬克思。
恩格斯為了在經濟上自主馬克思的革命活動,不惜違心地去幫助父親經營他所厭惡的商業。當時他和馬克思雖生活在同一城市,卻幾乎每天通信,在革命事業上互相鼓勵,促進。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占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友誼的基礎。
5.管仲從小就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時候多分紅,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知道他家里窮。管仲打仗的時候進攻后進,撤退先跑,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膽小,知道他家里有老母。
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恒公讓他推薦繼任人,他沒有推薦鮑叔牙。有人告訴鮑叔牙,鮑叔牙說,我這個人疾惡如仇,當丞相會誤事,管仲了解我啊!
3.求一些古代朋友之間的故事,要有名點的
1、鐘子期和俞伯牙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知音,在上古時期,有一個人叫俞伯牙,他琴彈極具天賦,彈琴音樂優美動人,但始終沒有多少人能聽懂他琴聲中的感情。
有一天他來到一座森林泉水下彈琴,在彈琴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個人,正好突然他的琴這時候也斷了一根弦,經過詢問才得知這個人名叫鐘子期,是山上砍柴的人,俞伯牙一彈琴,鐘子期就對他作出峨峨兮若泰山的評價一波壓心里很吃驚,因為它在心里想表現高山,卻被聽出來了。 他心想,如果換一個主題,我表現出流水的音樂,你還能不能聽出來呢?誰知鐘紫棋一聽又說洋洋兮若江河。
遇伯牙感到很興奮,他又彈了幾首紛紛都被鐘子期能聽出音樂表現的內容。碧波涯心想,在如此山野里竟然還有人能夠聽懂他的音樂。
于是俞伯牙就想跟他結交本來就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俞伯牙沒想到,鐘子期沒多久就去世了。鐘子期悲傷到了極點,就發誓再也不談情,這也就是高山流水這個成語的來源,用來形容知音之間的情誼。
2、在古代文人之間,彼此都心心相惜在唐朝的古城朝的文壇上有兩個文人給后人留下了一段傳奇的佳話,他們是白居易和元稹。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他們兩人的感情就是在患難之中建立起來的。
仁和十年的正月,白居易和元春又在長安城相見了,兩人異常想念,經常通宵達旦的飲酒暢言,事隔不久,元稹就因為直言勸諫,惹惱了宦官貴族就在3月份被貶到了通州當司馬。 同一年的8月份,白居易也因為追查宦官犯的命案而被權臣迫害,也被貶到了江州當司馬,他們相似的命運,使他們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
有一次白居易寫書信寄給元稹,元稹還沒看到信,就知道是白居易寫的,在拆開時就已經淚眼惺忪,她的女兒看到這種情況,嚇得哭了起來,以為發生了什么大事,妻子也急忙問他是什么原因,才知道元稹很少這樣傷感,只有在白居易寫信來的時候才會這樣,元稹也寫信回給白居易。 彼此互通書信,屬性中包含著自己的境遇和對好友的關心,其中很多是用詩詞的方式來表達,內容感人肺腑。
元稹和白居易交情很深,被后世稱為“元白”。 3、傳說中的管鮑之交就指的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鮑鮑叔牙兩個人的關系。
在年輕時,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鮑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窮,每次做生意他都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而收益卻只有三分之一,這也許他的家人對此感到不滿,但鮑叔牙每次都解釋說,管仲家里窮,該多給他分一點,于是每次都會多分給他一部分,總是為朋友著想。 有時候管仲做事沒做好,鮑叔牙也不認為他很愚蠢,當時管仲當了大官,帶著士兵外出打仗,但自己卻總不敢身先士卒,常常被人譏笑他的膽小懦弱,但鮑叔牙卻解釋說,她家有老母親要養,并不是他自己膽小懦弱,而是認為受條件所約束。
管仲曾經做官,也經常被人逐出,但鮑叔牙也深信他的朋友并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沒有時機和運氣。后來管仲感嘆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
后來鮑叔牙把管仲推舉做了齊國的丞相。幫助齊國建立春秋霸業,現在人們經常以管鮑之交形容深厚的友誼。
4、歷史上還有王子恒和鄭少谷兩人的生死之交,他們兩人地理位置上相隔千里之遠,彼此之間從未謀面,但都對彼此懷著一份傾慕之情,彼此之間也會寫詩贊頌對方,鄭少谷寫了一篇文章贊美王子恒他的意思就是當王子恒評獎詩歌時,那就是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感到如沐春風。 到后來王子恒得知了鄭少谷死亡的消息,感覺到靈魂震顫了一下,異常悲傷不遠千里特地趕到福建,替他的好友鄭少谷辦喪事。
5、出生于德國的馬馬克思在年輕時就有強烈的意愿想要改造社會,而且用他的行動說話,當時受到了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被迫流亡,居無定所。 在1844年時馬克思在法國巴黎認識了恩格斯,他發現安格斯和他有同樣的想法,于是他們走到了一起,一起為無產階級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彼此的交情中,各自都把對方看的重要,甚至超過自己。
馬克思長期的流亡,使他的生活很苦難,常常要通過典當自己的家當來謀生,有時寫個信都買不起郵票,但它依然毫無畏懼的為無產階級事業默默奉獻著,絲毫沒有影響到革命事業的進程。 恩格斯看到自己的好友這樣,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計,當時做了生意的恩格斯,也因為厭惡生意,決心放棄自己的生意,把自己掙來的錢都拿給馬克思,資助馬克思的事業。
4.古代好朋友的故事(50以下)
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買賣。管仲家里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里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愿讓給他。”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后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里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并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5.古代交朋友的故事
1、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
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
2、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鄉試發生舞弊大案。開榜之后,憤怒的落第士子紛紛痛罵,作詩諷刺,并向主考官的官船投擲石塊。
事情越鬧越大,消息傳到北京,順治皇帝震怒,責令嚴辦。查明真相后,受賄的主考官被抄家問斬,行賄者全部流放。
朝廷嚴懲腐敗,大快人心,但是矯枉過正,此案也牽連了不少無辜者,其中就有江南名士吳兆騫。吳兆騫是江蘇吳江人,少年時便已蜚聲文壇,才華橫溢。
袁枚曾在《隨園詩話》中提到他的《秋茄集》,對他贊不絕口。但是他恃才傲物,常常憤世嫉俗,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這一年,吳兆騫參加了江南鄉試,順利考中舉人,天大的喜事,卻不料禍從天降。由于受到科場案牽連,第二年,該科錄取的舉人全部被召到北京復試。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天寒地凍,所有考生被押到露天考場,要求限時答卷。每名考生的身后分別站著兩名士兵,手持鋼刀,嚴密監視。
考場氣氛肅殺,更像是上刑場,那些文弱書生平常哪見過這種場面,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吳兆騫并未參與科場舞弊,但由于又凍又怕,戰栗中未能按時答完卷,不幸遭到冤判。吳兆騫的家產被抄沒,全家流放寧古塔,即現在的黑龍江寧安縣。
臨行之前,好友顧貞觀趕來送行,并勸他耐心等候,將來必定設法營救。患難時刻方見真情,吳兆騫不由得感動落淚,昔日好友大多唯恐避之不及,顧貞觀卻毫不避諱。
在冰天雪地的東北邊塞,吳兆騫度日如年,日夜巴望著好友搭救。二十年過去了,吳兆騫依舊在寧古塔望穿秋水,顧貞觀那邊卻杳無音信。
絕望之中,他忽然醒悟: 自己落難之時,顧貞觀能來相送已經很夠味了,也許人家當初只是隨意說了一句安慰的話,時隔這么多年,早就該忘了, 自己太天真了,竟然信以為真。想到這里,他終于徹底死心。
吳兆騫哪里知道,顧貞觀一刻沒有忘記對朋友的承諾。二十年來,他四處奔波,每天都把吳兆騫的詩文帶在身上,一有機會就拿出來給別人看,希望能得到貴人相助,無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來,顧貞觀來到北京。寒冬臘月,冰雪覆蓋,他忽然想起千里之外的好友,仍在冰天雪地中挨寒受凍,生死未卜, 不由得觸景生情,寫下了感人肺腑的《金縷曲》: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季子就是吳兆騫,原本是江南富家公子,如今卻有家不能歸,茍活于塞外邊關,顧貞觀很擔心他能否挺得住。
轉機終于出現,顧貞現有幸結識了納蘭性德,當朝權相明珠的兒子。等到時機成熟,顧貞觀就把自己寫的那首《金縷曲》送給納蘭性德看,請他出手相救。
納蘭性德看后,不由得感動落淚,世上竟有如此真摯的友情,當即鄭重承諾,十年之內必定辦妥此事。因為此時已到了康熙朝,而吳兆騫的案子是前朝順治皇帝欽定的,納蘭性德考慮到翻案太難,所以只敢答應十年辦到。
顧貞觀卻繼續懇求道:公子以十年為期,可是吳兆騫已在寧古塔蹉跎了二十年歲月,人生還有幾個十年啊?納蘭性德深為感動,又答應以五年為期。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通過顧貞觀、納蘭性德等人出錢出力,上下斡旋,終于將吳兆騫成功贖回,后定居于北京。
吳兆騫做夢也沒想到,二十三年后, 自己還能活著離開寧古塔。也許是他更加想不到,三百多年后,世人仍在傳誦他們這段友情。
寫到這兒,我忽然想起那句話:友誼地久天長!3、古代有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后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后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4、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
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個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后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皇帝命令郭子儀率兵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
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著。5、春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
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枯樹中自殺。后世于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
6.中國古代的友誼事例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后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家,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后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
管寧割席: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 地里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7.古代交友故事概括
一、管鮑分金
管仲二十來歲時就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就出資少些,鮑叔牙出資多些。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現在會計上的名詞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錢恐怕離貪污公款罪也不遠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也就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顯然他是個十分貪財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話,我一定不會厚著臉皮接受這些錢的。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幫幫他,我情愿這樣做,此事你們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軍
后來這哥倆又一起充了軍,二人更是相依為命。有一次齊國和鄰國開戰,雙方軍隊展開了一場大撕殺,沖鋒的時侯管仲總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時候,管仲卻跟飛一樣的奔跑。當兵的都恥笑他,說他貪生怕死,領兵的想殺一儆百拿管仲的頭嚇呼那些貪生怕死的士兵。
關鍵時刻又是鮑叔牙站了出來(此時鮑已當上了軍官,不過我想也就是個連長一類的基層干部吧!)他替管仲辯護道:管仲的為人我是最了解不過了,他家有80多歲的老母親無人照顧,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著以盡孝道。管仲聽了鮑叔牙的這番話,感動的流下了熱淚,他哭訴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鮑叔牙啊!
過了兩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沒了牽掛,這才踏下心來為齊國效命,果然是比誰都作戰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撥重用。
8.古今有關朋友的故事
管鮑之交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