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零丁洋賞析50~100字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2.古詩《過零丁洋》的賞析
“丹心”是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汗青”是指歷史典籍。古時在未有紙的發明之前,要記錄軍國大事,便只能刻寫在竹簡之上;但必須先用火把竹簡中的水分蒸發出來,這樣才方便刻寫,并可防蟲蛀;后人據此引申,把記載歷史的典籍統稱為“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及譚嗣同均是為國為民而肯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其壯烈情懷均與這兩句詩的詩意吻合,那到底這兩句詩是誰人手筆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元軍俘虜,并被帶往北方囚禁,途中經過零丁洋,便寫了“過零丁洋”詩來抒發國破家亡的抑郁。
其詩的下半闕如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終不被任何威迫利誘打動,慷慨赴義!抒情方法則是直抒胸臆。.。
3.過零丁洋賞析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 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后從容就義。他后期的詩作主要記述了抗擊元兵的艱難歷程,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
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
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
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
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①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
文天祥于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杰。于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一經,指因精通某一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
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
四周星: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里四周星用整數。
舊注多以“四周星”為文天祥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其實本詩前兩句應當合起來理解,是詩人對平生遭遇的回顧。④“山河”句:指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⑤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詩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戰船中。
⑦汗青:史冊。紙張發明之前,用竹簡記事。
制作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稱汗青。
4.《過零丁洋》賞析
賞析如下: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與元軍作戰,被俘,途經零汀洋時,元軍逼迫他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他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以詩明志,表現出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和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人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因科舉而蒙朝廷重用,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中已經度過了四個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幾近滅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猶如風中飄絮,動蕩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
國家的災難、個人的坎坷濃縮在這兩個比喻句中,意思是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在曾經兵敗的惶恐灘頭,詩人也曾為自己的命運惶恐憂慮,而今途經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來,人世間誰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顆赤膽忠心,永遠照耀在史冊上。
此句慷慨陳詞,直抒胸中正氣,表現出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斗志,因此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原句如下:過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譯文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擴展資料:創作背景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5.過零丁洋賞析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6.過零丁洋賞析
【品評】
文天祥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二十歲就狀元及第,少年得志,不免縱情聲色。后來元兵南侵,江淮告急,便一改故態,精忠報國,至死不渝。詩風也一變為雄渾沉摯。其集中《指南錄》、《吟嘯集》、《集杜詩》等部分,忠義慷慨,可泣可歌,為我國文學添加了光輝的篇頁。此詩選自《文山先生文集》,錄自《指南錄》。
這首詩作于宋亡的那一年。當時宋帝趙詩君臣逃到崖山,張弘范追蹤襲擊。最初由于另一位民族英雄張世杰的防御得力,沒有攻下。張弘范就要被囚隨軍的的文天祥寫信勸張世杰投降,文天祥就將這首詩給張弘范看,挫敗了誘降的陰謀。但不久,崖山宋營仍然陷落了。事后,張弘范在崖山一塊石頭上大書“張弘范滅宋與此”。后來有人在這行字上面加了一個宋字,成為“宋張弘范滅宋于此”。又有人在石旁題詩道:“勒功奇石張弘范,不是胡兒是漢兒。”這樣,張弘范就被如實地畫出了他的賣國求榮的漢奸面目。歷史畢竟是公正的,暴力不能改變或掩蓋真實。
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開頭兩句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主要經歷入手,是從縱的方面追述。三、四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說到自身,是從橫的方面著筆,重在氣氛情調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兩句則承接前兩句進行具體的補充,“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對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來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過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沒有親身的體驗和出眾的才華,大概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
7.過零丁洋賞析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這首詩表現詩人誓死報國,崇高的愛國情懷與堅貞的民族氣節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體現了他為祖國、為民族而視死如歸的大義大勇的精神。具有飽滿的愛國精神、充沛的樂觀精神、不屈的戰斗精神和悲壯的犧牲精神,是其人生觀的真實寫照。 表達了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熾熱的愛國熱情。 至今仍是鼓舞我們愛國精神的瑰寶之作。
8.古詩《過零丁洋》的賞析
“丹心”是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汗青”是指歷史典籍。古時在未有紙的發明之前,要記錄軍國大事,便只能刻寫在竹簡之上;但必須先用火把竹簡中的水分蒸發出來,這樣才方便刻寫,并可防蟲蛀;后人據此引申,把記載歷史的典籍統稱為“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及譚嗣同均是為國為民而肯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其壯烈情懷均與這兩句詩的詩意吻合,那到底這兩句詩是誰人手筆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元軍俘虜,并被帶往北方囚禁,途中經過零丁洋,便寫了“過零丁洋”詩來抒發國破家亡的抑郁。其詩的下半闕如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終不被任何威迫利誘打動,慷慨赴義!
抒情方法則是直抒胸臆.
9.賞析《過零丁洋》
詩人是在用這首詩感慨自己的遭遇.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他是用自己的汗水十年寒窗考上的文官,卻不得不指揮軍隊保護江山.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能力有限,無法抵擋住敵人的進攻,致使江山淪陷.他一邊在抒發著自己的忠君情操.打算一死抱國,又一邊痛恨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從惶恐灘頭說惶恐就可以看出,詩人為自己努力做出的結果是非常傷心的,而零丁洋里嘆零丁又道出了那時的人心不齊,想保護國家的人少之又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人沒有保護住國家,只要退而求其次,以自己的死來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傷悲,讓后世來尊敬他.
詩人是中國古代典型的那種要名不要利的人.如果投降蒙古軍隊可以受到萬民擁戴,那么他還會這么堅決的要死嗎?最后一句表面看是千古絕句.然則暴露了詩人的本意--他要名垂千古.從本質上說,其實詩人并不十分高尚.詩人沒有保護住自己的國家卻受到這么多人的尊重,其實是很讓里曲解的,容易讓人們想到做事盡力就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是一種十分消極的影響.
這首詩也暴露出了大宋王朝滅亡的原因.詩人是一個文官,文官去帶兵打仗,有很高的勝算嗎?讀經書出來的文弱書生怎么能去帶兵打仗?專業不對口,詩人再努力又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