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愈傳 (節選) 翻譯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東北遼寧省)。
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孤,無父也。”
--《說文》),被同族的堂兄撫養。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很刻苦的學習儒家經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誘導。
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4)年間(因為其他年號都比較短),文壇風氣是比較崇尚古文,模仿楊雄和董仲舒的議論文,而獨孤及和梁肅被稱為模仿的最好,贏得了知識分子的廣泛尊敬。韓愈和他們的擁躉們交往,刻苦鉆研和模仿,打算靠這個成為當時有影響力的人物。
在考取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給多位國家重要行政長官,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贊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進士。 宰相董晉到大梁去工作,請韓愈作他的巡官。
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張建封又慕名請他去做下屬。韓愈認為自己得到了承認,說話越來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么,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不去從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際。
后來調他去做四門博士,在后來升為監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好好負責。
宮市(就是太監到市場上明搶,白居易的《賣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導致一名太監被憤怒的農民殺死,因為這個太監不但要搶東西,還搶人家的驢子)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復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因為搶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自尊心超強和喜好奸佞的一個混蛋,可以說他在位時期,極大地動搖了地主階級的腐朽統治)。韓愈曾經寫了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從京官貶到連州(后來劉禹錫好像也被貶到這地方,好像屬于廣東省,當時屬于不發達地區,很邊遠)山陽縣做縣令,后來又轉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員。
元和初年(唐憲宗年號,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孫子,他在位期間對不服從的藩鎮手腕強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績,逐漸恢復了朝廷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召韓愈去做國子博士,后來又任命為都官員外郎(大概相當于什么候補委員之類,宋代,員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詞)。但是華州刺史閻濟美因為公事停止了華陰縣令柳澗縣令的工作,但還讓他臨時擔任職員的工作。
過了幾個月,閻濟美停職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澗挑撥農民工去向他討要前年為軍隊服勞役的工資。后來的刺史認為柳澗做事不妥,上報朝廷,朝廷把柳澗貶為房州司馬。
韓愈正好經過華州,聽說此事后,認為倆刺史合伙欺負人,就上書朝廷替柳澗開脫,韓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宮中沒有處理。皇帝命令監察御史李某某考察這件事,發現了柳澗的罪惡,于是追加處罰,把柳澗貶到某處作尉官。
朝廷認為韓愈在不清楚實情的情況下胡說八道,又把他恢復成原來的職位:國子博士。韓愈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丟在一邊,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我安慰:國子博士早晨到學校,把學生們召集來,教導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大家趕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學習儒家經典,不要擔心自己沒有出頭之日,還沒說完,學生中有人笑起來,說,您這是糊弄我們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學習六藝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總結從古到今所有的經典,但您公眾面前既沒有威望,也沒什么私人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動不動就被貶官,日子過得很清苦,頭發掉了牙齒松了,不去考慮這些反而教別人和你一樣?先生說了,你過來,我只是說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會不會受重要,那是宰相們的事情。
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們也不是沒有機會?我現在雖然文章言論并不是很恰當,皇帝大臣沒有收拾我,對我已經很眷戀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慮到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
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可能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為中書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著韓愈不順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曾經降職到江陵府科員期間,荊南節度使(省級軍政長官)裴均對他很好,裴均的兒子裴鍔很平庸俗氣,最近裴鍔回家看望父親,韓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稱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興對兒子稱呼父親的字,具體搞不懂)。這種言論在朝廷傳播開來,因為這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軍是行政單位,和州一級,水滸上害宋江的黃文炳,家住無為軍)節度使,請韓愈作他的行軍司馬,賜給韓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這兩個地方平定之后,12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首都長安,因為功勞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長,定額好像是兩位),命韓愈編寫平淮西碑碑文,這篇文章中韓愈多數突出裴度的事跡,而當時進入蔡州捉拿吳元濟的,應該是李愬功勞最大,李愬很不服氣。
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宮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李愬的父親是李晟,功勞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韓愈寫的這篇碑文,讓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編寫并刻石。 長安附近的風翔,。
2.《韓愈傳(節選)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韓愈傳(節選)韓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于從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②為巡官。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③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風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疏奏,憲宗怒甚,乃貶為潮州刺史。【注】①從:堂房親屬。
②辟(bi):征召。③宮市:原意指宮廷內所設的市肆。
唐德宗貞元末年,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買物,口稱“宮市”,實為掠奪。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2分)①尋登進士第(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譯文:12.通讀全文,你認為韓愈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3分)答:參考答案:10.(1)不久,隨即。 (2)向來,一向。
11.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從小就刻苦學習儒學,不需要等待別人鼓勵。12.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大意正確即可)。
3.翻譯下文,選自《舊唐書·韓愈傳》韓愈,自退之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東北遼寧省)。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難道母親也沒了?韓愈在祭奠侄子韓老成死的祭文中沒講明白,說只能依靠兄嫂),被同族的堂兄撫養。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誘導。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4)年間(因為其他年號都比較短),文壇風氣是比較崇尚古文,模仿楊雄和董仲舒的議論文,而獨孤及和梁肅被稱為模仿的最好,贏得了知識分子的廣泛尊敬。韓愈和他們的擁躉們交往,刻苦鉆研和模仿,打算靠這個成為當時有影響力的人物。在考取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給多位國家重要行政長官,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贊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進士。
宰相董晉到大梁去工作,請韓愈作他的巡官。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張建封又慕名請他去做下屬。韓愈認為自己得到了承認,說話越來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么,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不去從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際。后來調他去做四門博士,在后來升為監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好好負責。宮市(就是太監到市場上明搶,白居易的《賣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導致一名太監被憤怒的農民殺死,因為這個太監不但要搶東西,還搶人家的驢子)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復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因為搶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自尊心超強和喜好奸佞的一個混蛋,可以說他在位時期,極大地動搖了地主階級的腐朽統治)。韓愈曾經寫了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從京官貶到連州(后來劉禹錫好像也被貶到這地方,好像屬于廣東省,當時屬于不發達地區,很邊遠)山陽縣做縣令,后來又轉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員。
元和初年(唐憲宗年號,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孫子,他在位期間對不服從的藩鎮手腕強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績,逐漸恢復了朝廷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召韓愈去做國子博士,后來又任命為都官員外郎(大概相當于什么候補委員之類,宋代,員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詞)。但是華州刺史閻濟美因為公事停止了華陰縣令柳澗縣令的工作,但還讓他臨時擔任職員的工作。過了幾個月,閻濟美停職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澗挑撥農民工去向他討要前年為軍隊服勞役的工資。后來的刺史認為柳澗做事不妥,上報朝廷,朝廷把柳澗貶為房州司馬。韓愈正好經過華州,聽說此事后,認為倆刺史合伙欺負人,就上書朝廷替柳澗開脫,韓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宮中沒有處理。皇帝命令監察御史李某某考察這件事,發現了柳澗的罪惡,于是追加處罰,把柳澗貶到某處作尉官。朝廷認為韓愈在不清楚實情的情況下胡說八道,又把他恢復成原來的職位:國子博士。韓愈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丟在一邊,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我安慰:國子博士早晨到學校,把學生們召集來,教導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大家趕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學習儒家經典,不要擔心自己沒有出頭之日,還沒說完,學生中有人笑起來,說,您這是糊弄我們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學習六藝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總結從古到今所有的經典,但您公眾面前既沒有威望,也沒什么私人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動不動就被貶官,日子過得很清苦,頭發掉了牙齒松了,不去考慮這些反而教別人和你一樣?先生說了,你過來,我只是說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會不會受重要,那是宰相們的事情。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們也不是沒有機會?我現在雖然文章言論并不是很恰當,皇帝大臣沒有收拾我,對我已經很眷戀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慮到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可能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為中書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4.求韓愈師說翻譯簡短版
韓愈師說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
" 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
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擴展資料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創作背景:《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
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
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
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作者簡介: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5.師說〔節選〕
《師說》譯文 {唐}韓愈 (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①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 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①〔庸知〕哪管.庸,豈,哪;知,識別. (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幺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能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幺! (三)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6.《韓愈傳》中操行堅正旳“行”是什么意思
《韓愈傳》中操行堅正旳“行”是什么意思?---行為。
《舊唐書·韓愈傳》試題與翻譯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于從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
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
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
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
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
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愈生三歲而孤,養于從父兄 跟隨B.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專心C.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 當時D.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雕刻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A.此論喧于朝列 隨稱薦于公卿間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 愈自以才高C.執政覽其文而憐之 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D.與人交,榮悴不易 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7.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了省略內容,有誤的一項是 (3分)A.諫官論之(德宗)不聽B.坐是改太子(為)右庶子C.李愬功(居)第一D.后(愈)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韓愈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自幼刻苦讀書,后來考中進士,文章得到別人的賞識,終成一代名士。B.韓愈曾上過幾千言的奏章把宮市的弊端毫無保留地講了出來,皇上不僅不聽,反而大為生氣,把韓愈貶到邊遠的陽山做縣令,后來才酌情內移到江陵任職。
C.元和十二年,韓愈擔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因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有功,被朝廷任命為刑部侍郎。韓愈借撰寫《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頌德。
D.韓愈性情寬宏通達,與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地位如何變化,他總不改變態度。他跟孟郊、張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9.斷句和翻譯。(10分)(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浪線的文字斷句。
(4分)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①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②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參考答案】5.D(A堂房親屬;B笨拙,不擅長;C不久)6.B(A介詞,在。
B連詞,因為/動詞,認為。C代詞,代韓愈。
D介詞,跟)7.B(“太子右庶子”為官名,中間無省略)8.A(“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說法與原文不符)9.⑴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評分標準:滿分4分。①當斷句而不斷,算錯;②不當斷句而斷,算錯。
錯1處不扣分,錯2-3處扣1分,錯4-5處扣2分,錯6-7處扣3分,錯8處以上扣4分,錯誤達到偶數點時開始扣相應分。)⑵①裴鍔近日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序文為裴鍔送行。
(3分。譯對“省父”“餞鍔”各得1分,其余部分譯對大意得1分)②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宮,于是(向憲宗)訴說碑文失實,(憲宗)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
(3分。補出主語“憲宗”、譯對“訴”各得1分,其余部分譯對大意得1分)【參考譯文】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被同族的堂兄撫養。
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督促。在考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贊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宰相董晉出京鎮守大梁,請韓愈作他的巡官。
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張建封又請他去做佐官。韓愈說話直爽坦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