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幾篇古代書信范文
書呈某某小姐妝次:
見字如晤。
比來已隔年許,然思卿之念未嘗稍離臆間。緣座師某某大人前已面囑,令予苦讀待考,昔亦曾與卿共盟窗下,折桂返鄉后即來迎娶。故予弗敢稍怠。偶有小暇,輒草草一紙,以慰恩卿懸懸之心。執筆之時,思及此窗非彼窗,然吾心必同汝心矣。
月前曾托至親某某攜回京都軟紅軒極品妝盒,囑其代呈,未知曾否笑納。物非特貴,吾心想亦可鑒。
愿卿善自珍重,以待來禧。是囑。
又:日來偶得良句,愿博卿閨中一笑。
金風昨夜過草廬,吹落筆頭雪箋污。
愿卿知我凌云志,故將黃花改墨竹。
某某年某某月某日某某 謹書
2.古代書信范文
舊時代的寫信傳統,格式嚴謹,講究禮儀,無論是家事、公務,都敘述簡潔明了,有概括性、可讀性。稱謂按輩份長幼極其禮貌地形成一個公式,比如“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某某夫子尊鑒”、“某某仁兄座右”……等。對子女晚輩多寫“某兒知悉”、“某女見字”、“賢妻莊次”、“某夫君如畫”等,依關系、身份、區別稱謂用辭,看上去會使你覺得寫信人文質彬彬,恭敬禮貌;讀信如睹人,你會感到一種親切的安慰。起了互通消息和聯絡感情的作用。
——趙清閣為“書信選”所寫的前言
另外,古人書信為豎寫,行文涉及對方收信人姓名或稱呼,為了表示尊重,不論書寫到何處,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提到下一行的頂頭書寫。
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后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后,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后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3.求古人寫的經典書信
與山巨源絕交書 嵇康 康白:足下昔稱吾于潁川,吾嘗謂之知音。
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從便得之 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 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
間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 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膻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吾昔讀書,得并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
今空語 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
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 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
所謂達能兼善而不 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 歌,其揆一也。
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 所安。
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 所托,不可奪也。
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
性 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 胞中略轉,乃起耳。
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 功其過。又讀《莊》、《老》,重增其放。
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此由禽鹿, 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飧以嘉肴,逾思 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
至為 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賢,而有慢馳之闋;又不識 人情,暗于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 乎?又人倫有禮,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臥喜晚起,而當關呼 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鉤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
危坐一時, 痹[注1]不得搖,性復多虱,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 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 堪也。
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 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 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心不耐煩, 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七不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 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
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而發,此甚不可二 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
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 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
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也。仲尼不假蓋于子 夏,護其短也。
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始終,真 相知也。
足下見直木必不可為輪,曲者不可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 有業,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
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 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無 為為貴,縱無九患,尚不顧足下所好者。
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 樂。自卜已審,若道盡途窮則已耳。
足下無事冤之,令轉于溝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
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忄良 忄良liang),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
濁酒一 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
足下舊知吾潦 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賢能也。若以俗人皆喜榮華,獨能離之,以此為 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若吾多病困, 欲離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
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 共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
其 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為別。
嵇康白。
4.古代人的書信格式
古代書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稱語 書信一定要用稱謂,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長,還是老師、朋友。
稱謂之后,一般要綴以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臺端、臺甫等等,這類詞語稱為提稱語。 提稱語與稱謂有對應的關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對象。
給父母寫信,"膝下"一詞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經》:"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是說人幼年時,時時依于父母膝旁,后來轉為對父母的尊稱。
"函丈"源出于《禮記-曲禮》,向尊長請教時,要"席間函丈",意思是說,彼此的席位之間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長有所指畫;故用作對老師的尊稱。 提稱語可以幾個詞疊加使用,如**致其師符定一(字澄宇)稱:"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見尊敬之意。
(二)告辭或思慕語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屬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此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
如: 敬稟者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于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
奉誦鈞諭,向往尤深。頃獲大示,井所賜物。
惠書奉悉,如見故人。 思慕語書信的功能之一是溝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稱語之后不直接進入正文,而是要用簡練的文句述說對對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這類文句稱為思慕語。 (三)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
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后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后,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后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四)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
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具體例子如“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
不贅。書不盡意。
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等等。 (五)祝辭 祝辭,就是書信結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愿、欽敬或勉慰的短語。
如“即頌近安”、“此致敬禮”、“祝你進步”之類。其中,“即頌”、“此致”、“祝你”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
“近安”、“敬禮”、“進步”等詞,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如果祝頌語的文字較多,也可獨立占行,空兩字寫起,不必分拆成兩部分。
如果信箋下方余地充分,或者為了突出祝辭,也可將“祝”、“頒”、“此致”等宇樣獨占一行,空四格書寫,而將“安”、“好”、“敬禮”等另行頂格書寫。 頂格書寫的祝辭后一般不加標點符號。
祝辭應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擇用。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
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晚等。 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寫啟稟詞,也可不加。 在署名或啟稟詞后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后,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七)附候或致意 如寫信人的家屬、近處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這些人的附候。
如“某人囑筆問候”。 如應向收信人的家屬、近鄰親友問候的,可加上“請向某某致意”,倘是長輩,可作“請在某某前四名問安”之類。
擴展資料: 書信舉例: 1.魯迅寫給母親的信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
現在是總算過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幾家老店;陰歷年關,恐怕是更不容易過的。男已復原,可請勿念。
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藥現已不甚通行,現在所吃的是麥精魚肝油之一種,亦尚有效。至于海嬰所吃,系純魚肝油,頗腥氣,但他卻毫不要緊。
“去年年底,給他照了一個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則當寄上。元旦又稱了一稱,連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國十六兩稱三十斤十二兩,也不算輕了。
他現在頗聽話,每天也有時教他認幾個字,但脾氣頗大,受軟不受硬,所以罵是不大有用的。我們也不大去罵他,不過纏繞起來的時候,卻真使人煩厭。
“上海天氣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陰歷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兩天假,昨天就又須辦公了。
害馬亦好,并請放心。 “專此布達,恭請金安。
“男樹叩上廣平海嬰同叩。一月四日” 2、**致老師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儀,又獲手示,誨諭勤勤,感且。
5.古代書信傳遞的故事四十字
《平復帖》是西晉大文學家陸機所作,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真跡,比王羲之的《蘭亭序》還要早60多年。該帖尺幅為23.8*20.5厘米,牙色紙本,因內有“恐難平復”的字樣,故取名《平復帖》。《平復帖》字體在章草和今草之間,是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全帖只有85個字,帖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題簽,鈐下雙龍圓璽,前后鈐“宣和”、“政和”印璽。還有楷書“晉平原內史關郎陸士衡”11個字。另外還有明朝韓士能、董其昌,清代梁清標、安岐等的收藏印。
對《平復帖》,王世襄一也作了一段考證文字。他寫了一篇回憶文章,即《曾藏我家——懷念伯駒先生》。文中云:““我和伯駒先生相識頗晚,1945年秋由渝來京,擔任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工作,由于對文物的愛好和工作上的需要才去拜見他。旋因時常和載潤、溥雪齋、余嘉錫幾位前輩在伯駒先生家中相聚,很快就熟捻起來。1947年在故宮博物院任職時,我很想在書畫著錄方面做一些工作。除備有照片補前人所缺外,試圖將質地、尺寸、裝裱、引首、題簽、本文、款識、印章、題跋、收藏印、前人著錄、有關文獻等分欄詳列,并記其保存情況,考其流傳經過,以期得到一份比較完整的記錄。上述設想曾就教于伯駒先生并得他的贊許”。并說:“你一次次到我家來看《平復帖》太麻煩了,不如拿回家去仔細地看。”
王世襄詳細記述了看帖時的情景和心情:“到家之后,騰空了一只樟木小箱,放在床頭,白棉布鋪墊平整,再用高麗紙把已有錦袱的《平復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門,回來都要開鎖啟箱,看它安然無恙才放心。觀看時要等天氣晴朗,把桌子搬到貼近南窗,光線好而無日曬處,鋪好白氈子和高麗紙,洗凈手,戴仁白手套,才靜心屏息地打開手卷。桌旁另設一案,上放紙張,用鉛筆作記錄。……《平復帖》在我家放了一個多月。才畢恭畢敬地捧還給伯駒先生……后來根據著錄才得以完成《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一文。”
6.古人的書信具體有哪幾種形式,并舉例加以說明
文言書信格式舉要 稱謂后附提稱語,用于文言書信,如,運使學士閣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 河書》)、虹生十四兄親家年大人情右(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臺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現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這里再對較常見的提稱語約略作些解釋. 足下 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后來書信中多用于同輩之間. 膝下 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于父 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垂鑒 賜鑒 鈞鑒 尊鑒 臺鑒 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 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 以鉤陶喻國政,后稱宦官多冠以鉤宇.垂鑒、賜鑒、鈞鑒,多用于對上、致年高德 韶者的信中.尊鑒,可用于尊長,也可用乎輩.臺鑒適用較廣,“臺”有“高”義 ,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勛鑒 道鑒 大鑒 英鑒 偉鑒 雅鑒 惠鑒 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績者,可用“ 勛鑒”.對道德君子、望重學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于友朋往來書信.“惠鑒”,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 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于一般書信,師長對已獨立的后輩學子,也可用此客套 . 慈鑒 愛鑒 雙鑒 芳鑒 致母親,可稱“慈鑒”.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 ,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 芳鑒”. 禮鑒 給居喪者信,用“禮鑒”.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后,**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公鑒 共鑒 同鑒 用于致團體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書“諸先生 共鑒”等. 道席 講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 .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于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 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常互用.撰 ,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 覽 閱 知 悉 一般用于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后. 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 屬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 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如: 敬稟者 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于 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跪稟者 義同“敬稟者”,用于子孫對尊長. 即稟者 同上. 敬啟者 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 寫的內容.既可用于同輩,也可用于下對上. 謹啟者 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于同輩. 徑啟者 徑,這里是直截了當的意思,一般公私書函通用. 拜啟者 拜,表敬詞.用于友朋往來書信. 敬呈者 與“謹呈者”,皆用于下對上的公私書函. 懇啟者 用于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于對方的內容. 茲啟者 茲,這里,現在.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 敬意. 哀啟者 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 復稟者 用于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對平輩可用“再啟者”. 專啟者 用于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頃獲大示 ,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 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并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 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大札敬悉 ,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 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 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 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 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采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 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現在不少人寫信,習 慣于一開頭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 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了 . 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 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 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一般 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后再談自己的 事情.正文寫好后,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后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 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
7.古代書信格式
對平輩:謹啟 鞠啟 手書 對晚輩:字示 白諭 四、書信一開頭,便是稱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稱呼;信的中間,提到別人時,又要稱呼。稱呼弄不清,容易鬧成笑話。 〈一〉家族稱謂表 稱人 自稱 對他人稱 對他人自稱 祖父 \ 母 孫 \ 孫女 令祖父 \ 母 家祖父 \ 母 父 \ 母親 兒 \ 女 令尊 \ 堂 家父 \ 母 伯父 \ 伯母 侄 \ 侄女 令伯 \ 伯母 家伯 \ 伯母 兄 \ 嫂 弟 \ 妹 令兄\嫂 家兄\嫂 弟 \ 弟婦 兄 \ 姊 令弟 \ 弟婦 舍弟 \ 弟婦 姊 \ 妹 弟妹兄姊 令姊 \ 妹 家姊 \ 妹 吾夫 妻 尊夫 外子 賢妻 夫 尊 \ 嫂夫人 內子 \ 人 吾兒 \ 女 父 \ 母 令郎 \ 媛 小兒 \ 女 賢媳 愚 賢媳令媳 小媳 賢侄 \ 侄女 愚伯 \ 伯母 令侄 \ 侄女 舍侄 \ 侄女 君舅 \ 姑 媳 令舅 \ 姑 家舅 \ 姑 〈二〉親戚稱謂表 稱人 自稱 對他人稱 對他人自稱 外祖父 \ 母 外孫 \ 女 令外祖父 \ 母 家外祖父 \ 母 姑丈 \ 母 內侄 \ 侄女 令姑丈 \ 母 家姑丈 \ 母 舅父 \ 母 甥 \ 甥女 令母舅 \ 舅母 家母舅 \ 舅母 姨丈 \ 母 姨甥 \ 甥女 令姨丈 \ 母 家姨丈 \ 母 岳父 \ 母 子婿 令岳 \ 岳母 家岳 \ 岳母 姊丈 內弟 \ 姨妹 令姊丈 家姊丈 妹丈 內兄 \ 姨姊 令妹丈 舍妹丈 表兄 \ 嫂 表弟 \ 妹 令表兄 \ 嫂 家表兄 \ 嫂 表弟 \ 弟婦 表兄 \ 姊 令表弟 \ 弟婦 舍表弟 \ 弟婦
內兄 \ 弟 妹 \ 姊婿 令內兄 \ 弟 敝內兄 \ 弟 襟兄 \ 弟 襟弟 \ 兄 令襟兄 \ 弟 敝襟兄 \ 弟 賢甥 \ 甥女 愚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7383863 \ 舅母 令甥 \ 甥女 舍甥 \ 甥女 賢婿 愚岳 \ 岳母 令婿 小婿 五、書信開頭語 惠書敬悉,情意拳拳。 接獲手書,快慰莫名。 昨得手書,反復讀之。 諭書敬讀,不勝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頃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喜接來函,欣慰無量。 頃奉惠函,謹悉一切。 頃接手示,如見故人。 得書甚慰,千里面目。 得書之喜,曠若復面。 數奉手書,熱摯之情,溢于言表。 頃奉手教,敬悉康和,至為欣慰。 久未聞消息,唯愿一切康適。 手書已接多日,今茲略閑,率寫數語。 欽佩語 奉讀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誨,真解蒙矣。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謹蒙悔語,用祛塵惑。 大作拜讀,敬佩之至。 頃讀惠書,如聞金石良言。 久欽鴻才,時懷渴想。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蒙惠書并賜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語 分手多日,別來無恙?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別后月余,殊深馳系。 一別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別后縈思,愁腸日轉。 離別情懷,今猶耿耿。 別來良久,甚以為懷。 近況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諒達雅鑒,迄今未見復音,念與時積。 問候語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雕梁,想必心曠神怡! 當此春風送暖之際,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興駕逰?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時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萬請珍重。 漸入嚴寒,伏福躬無恙。 入秋頓涼,幸自攝衛。 汗暑無常,伏維珍重自愛。
自術語 敝寓均安,可釋遠念。 闔寓無恙,請釋懸念。 賤體初安,承問極感。 賤軀如常,眷屬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頑健如往日,免念。 祝賀語 欣聞。。,謹寄數語,聊表祝賀。 謹以至誠,恭賀你們。。 喜聞。。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誠表賀意。 致歉語 惠書敬悉,甚感盛意,遲復為歉。 音問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 六、結束語 結尾問候語,是問候受信人安好。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復,余后再稟。 特此致候,不勝依依。 臨書倉卒,不盡欲言。 謹申數字,用展寸誠。 書不盡意,余言后續。 諸不具陳。謹申微意。 請長紙短,不盡依依。 言不盡思,再祈珍重。 日來事忙,恕不多談。 專此奉復辟。 手此奉復。 敬候回諭。 對長輩用: 敬請 福安。/恭請 崇安。/敬請 教安。 對平輩用: 敬請 大安。/敬請 臺安。/順頌 時綏。 對晚輩用: 順頌 近佳。 對居喪的人用: 〈對長輩用〉恭請 禮安。 〈對平輩用〉敬請 禮安。
采納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