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鄖縣三合湯的來歷 急
湖北鄖陽三合湯鄖縣三合湯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間的鄖縣而得名,當地人也說,三合湯是三種主要食品成分的組合,因此叫做“三合”,一碗正宗的三合湯中都含有當地農戶的紅薯粉,牛肉片以及碗中幾個小餃子。三合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屬伊斯蘭教風味美食。
三合湯是始源自湖北鄖陽地區的一道名小吃。中國名吃,燦若星河,湖北鄖陽三合湯,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三合湯早已經成為鄖縣的一張名片,一個金子招牌,在經濟發展的今天,三合湯也越來越多的被人知道,走出十堰,走出了湖北。
2.煎堆的來歷和故事 (最好簡短些)
煎堆又叫麻團、珍袋,在廣東是指拳頭大小、油炸糯粉團,表面滿是芝麻的食品。
煎堆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是中國油炸面食的一種,由于流行于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在唐朝時長安已經有碌堆這種宮廷食品,之后有不少中原人南遷,帶著煎堆來到南方,成為兩廣的小吃。
是廣東人元宵節時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梁,孩子滿月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食物。 也是廣東及港澳地區常見的賀年食品,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
另有一種石榴花煎堆,上面有紅色花狀物體,形似石榴,寓意多子。
3.臭桂魚的來歷簡短介紹
來歷: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魚販每年入冬時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采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徽州各地時,魚鰓仍是紅色,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后,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肴延續下來。
臭桂魚,又名臭鱖魚,是傳統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區(徽州即現黃山市一帶),流行于徽州地區。初次見到的人不敢下筷,因為鱖魚發出的似臭非臭的氣味,叫人有點擔心。
拓展資料
其實,你一點不用擔心,這決不是菜變味而發出的異味,這是這道菜獨有的風味,當你吃一口后,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的味道是那樣的鮮美,這就是徽州的名菜—臭鱖魚。
做法訣竅
1 制作臭桂魚,應選用新鮮的活桂魚淹漬,不要用不新鮮的桂魚來淹漬,以免影響口感。
2 淹漬的時候,上面一定要壓塊大石頭,這樣出來的桂魚皮和肉質都比較緊。
3 烹飪臭桂魚的時候,一定不要放鹽,因為桂魚本身就是有足夠的咸味。
菜品特色
徽州歙縣和績溪是做這道菜最好的地方之一, 現如今績溪又推出了 臭桂魚的新做法 如“干鍋臭鱖魚”、“漢堡臭鱖魚”、“醬香臭鱖魚”、“窖香鱖魚”等多種烹調方法。
參考資料:臭桂魚-百度百科
4.拗九節的由來(簡短)
拗九節來源于“目連救母”的傳說,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后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肴、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5.餃子的來歷簡短篇
張仲景東漢時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