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還了解古代大運河的哪些知識
中國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大運河最早開鑿的一段是以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為中心點,西起蕭山西興,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甬江,全長239公里的山陰古水道,始建于春秋時期。西晉時,會稽(紹興)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此后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西起西小江,東到東小江.的完整運河。南宋初年建都紹興,皇陵亦在紹興,浙東運河紹興段成為當時的皇家御河,也是重要的通商航道。
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后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
隋唐大運河是隋代統.一南北以后,將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一直到洛陽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余杭。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唐代詩人皮日休作詩道:“萬艘龍舸綠叢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汴河懷古二首》)但是隋朝大運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運河(僅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與隋朝大運河有重合)取代。
隋代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于中.國華北,尤其是中原地區,在平定南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待開皇九年(5⑧9年)三月平定南陳后,為了將江南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北方,又陸續開鑿了數條運河。最終形成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后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隋煬帝大業四年6О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О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西接大興,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長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
大運河為后世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筑成功和此后發揮作用的五百余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隋唐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但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修建過程中過重的勞.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使得民.怨沸騰,成為隋末民變的誘因之一。
并非原創!僅供參考 您的采納對我幫助很大!謝謝!
2.京杭運河的作用有哪些
一,京杭運河是中國南北水運的大動脈,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在過去不同歷史階段中,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從19世紀起,由于南北海運的興起,以及后來津浦鐵路的通車,其作用逐漸降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隨著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對運河的許多河段進行了疏浚、加深或裁彎取直,并建立了不少新式船閘,還妥善解決了水源等工程問題。
改造后,北起山東境內的梁濟運河,南止浙江境內的江南運河,全線約980千米均能通航,同時借用運河,發揮了灌溉、排洪、排澇、發電及旅游等多方面的效益。四,正在興建中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已確定利用運河為輸水路線,引長江水由運河輸送到華北缺水地區,以緩解該地區缺水問題。
3.運河小故事誰知道、、急、、急
隋煬帝即位,下令在605年(大業元年)開始修筑大運河。
首先開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谷、洛水入河,又自板渚引河水,向東南至盱眙(在今江蘇)對岸入淮。同時重浚拓寬江淮間運河,仍名邗溝。
608年,隋朝政府向遼東用兵,開鑿永濟渠,引沁河東北流經白溝故道,和今南運河接漯水,直達涿郡(今北京)。610年,又開鑿自京口(今鎮江)至余杭(今杭州)的江南河。
這樣,從584到610年的二十六年內,開浚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大段,西抵長安,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共計兩千余公里的南北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