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花都”巴黎的資料(簡單點的)
世界花都——巴黎 巴黎,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稱。
巴黎位于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它橫跨塞納河兩岸,市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包括巴黎市及其周圍7唬弧杠舊蘄攪擱些功氓個省的大巴黎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巴黎市人口230多萬,大巴黎地區人口約1007多萬,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巴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作為法國的首都亦有800年之久,是一座古老的都城。
12世紀,卡佩王朝在此建都,從此巴黎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大城市。歷史上,巴黎為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是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
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監獄的大門,從而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大革命,后來,這一天便成了法國的國慶日。今天,法國政府的許多行政機關、黨派團體,以及省級行政機構依然設在這里,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婦女理事會、國際刑警組織、國際能源機構、巴黎統籌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交流發展計劃、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等都設在巴黎。
巴黎的工業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1/4;巴黎的工人數量約占全國的1/5。汽車工業居全國首位,全國最大的雷諾汽車公司,就位于巴黎西南郊塞納河河曲地區。
雪鐵龍和西姆卡汽車制造公司也設在巴黎,這三大公司的職工人數占全國汽車工業職工人數的3/5,產量占全國汽車產量的2/3。電氣和電子工業的產量占全國的60%。
化學工業的產量占全國的30%。在輕工業中巴黎有傳統的服裝、化妝品、裝飾品和時髦家具等,這些產品都享有世界聲譽。
巴黎香水馳譽全球,有“夢幻工業”之稱,被法國人視為國寶。在世界市場成千上萬種香水中,最受歡迎的非巴黎香水莫屬。
巴黎的商業興隆,商業總額約占全國商業額數的1/3。各種大型市場、百貨商店、時裝店、飯店、餐館、咖啡館及其它服務機構遍布全城。
歐洲最大的商場——四季商場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區。著名的巴黎國際博覽會創立于1904年,在愛麗舍田園大街上修建了漂亮的展覽館。
1937年增建現代化的特羅卡德羅展覽館,形成一個可供常年開放的“博覽會城”。目前每年舉行時裝、機床、食品、化妝品等專業博覽會幾十次。
另在布爾歇國際機場舉行國際航空展覽會,展出各型飛機200多架,成為世界最大飛機市場之一。由于博覽會終年不斷,每年額外吸引外國商人和游客50多萬人,增加收入3億多美元。
巴黎是法國的交通樞紐,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次。全國的陸路交通都向巴黎集中,形成一個輻射式的交通網。
巴黎市內現有7個火車站,既可以通往比利時、盧森堡、意大利和瑞士,也可以直達德國和西班牙。巴黎還是個國際航空中心,有5個機場,可飛往世界主要城市。
巴黎還是歐洲最大的內河港,承擔農產品及建材、燃料等工業品的運輸。從東到西橫貫全市的深層高速地鐵與地面密如蛛網的公路、鐵路聯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交通體系。
長期以來,法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法蘭西文化,巴黎成為法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創建于17世紀中葉的法蘭西學士院以及其它四大科學院都設在巴黎,巴黎還有許多學術機構、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集中了全國43%的技術人員和60~70%研究人員。有建于1253年的巴黎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文化影響波及全國各地。
在巴黎,各種形式文化藝術活動常盛不衰,在市內許多廣場都能見到青年學生和市民自發組織的小型音樂會。 巴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留下了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
巴黎南部意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有一座三層樓房,20年代,**曾經在這里居住過。1979年10月,法國政府為了紀念**,在他的舊居掛上了大理石紀念脾,紀念牌上端鑲嵌著**的半身銅像,銅像下面,鐫刻著6行金字,凡到巴黎的中國人,都渴望親眼看看**的故居。
巴黎有街道6500條,總長1300多公里,其中最迷人的大街要算愛麗舍田園大街。該街貫穿市中心,與星形廣場相連,12條林蔭大道從廣場輻射出去,匯連巴黎的千街萬巷。
廣場中央矗立著高48.8米、長45.5米、寬22米的凱旋門,墻面雕滿歷史名家圖畫,其中以“馬賽曲”組雕的場面最大。拱門內鐫刻著跟隨拿破侖征戰的386名將軍的名字,拱門下是無名烈士墓,長明燈終年不滅。
塞納河右岸東部為工人、職員住宅區。西部是巴黎最繁華的商業和高級住宅區,環境優美,街道寬闊,許多大銀行、大公司、交易所、超級市場均設在這里。
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為著名的文化區,這里有建于中世紀的巴黎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文化科學機構,也有近年來新建的高等院校。城北的蒙馬特區則為普通市民、勞動者的居住區,這里街道較狹窄,住房多半是舊式建筑。
巴黎的標志——埃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這座鐵塔是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的,以其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命名。埃菲爾鐵塔同巴黎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它是巴黎的象征,是法國人民的驕傲。
2.關于巴黎的資料
法國首都巴黎(Paris)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圣路易)。市區人口217萬。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北部諸郊區主要為制造業區。最發達的制造業項目有汽車、電器、化工、醫藥、食品等。奢華品生產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區;產品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裝等。外圍城區專事生產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印刷出版業集中在拉丁區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區電影生產量占法國電影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包括法蘭西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均設在“市場”(1183—1969年為當地的中心市場)的西側。
巴黎是法國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綜合工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橋路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于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有75個圖書館,其中國立圖書館規模最大。該館創建于1364—1380年,藏書1000萬冊。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位于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占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筑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圣·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圣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圣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游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采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3.巴黎的資料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又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并列。
巴黎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面保留過去的印記,甚至是歷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并且實現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巴黎作為法國的心臟,集聚了許多跨國企業的總部駐地,主要的商務區為拉德芳斯。
巴黎大區是歐洲GDP最高的地區之一,這使得它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但巴黎的移民問題相當嚴重,北非移民大多居住在郊區由政府提供的廉價住房里,各種治安事件時有發生。
概要 國家: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 地區:法蘭西島(法語:ile de France)。又稱巴黎大區。
省:巴黎省。法國第75省。
區:20個 市長: 貝特朗·德拉諾埃(Bertland Delanoe)(法國社會黨,2008年—2014年)。 城市面積: 105.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86.9平方公里。
城市面積2,723平方公里(1999年)。巴黎大區面積14,518.3平方公里(1999年)。
人口: 216.80萬(2006年1月,法國城市第1名),人口密度24,948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64.45萬(1999年)。
巴黎大區人口1,206.70萬(2007年),人口密度816人/平方公里(大都會)。 民族: 法國人、英國人、阿拉伯人、華人、印度人、非洲人等。
時間: 中部歐洲時間(Central European Time ,CET)。GMT+1。
夏令時為 UTC+2 。 語言: 法語(le fran?ais;French) 巴黎市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歐洲第七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 法國大革命(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心。
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英國倫敦并列。歐洲三大都市之一:與倫敦,米蘭并列。
同時尚之都米蘭一樣,巴黎也是世界的時尚中心。巴黎同時也是法國的第75省,屬于法蘭西島大區。
巴黎大都會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從古至今,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巴黎的年輕人都擁有各種夢想和野心,在這里他們曾實現夢想,也曾有過失望,然而正如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本文主要介紹法國首都巴黎(Paris),關于其市名的其他意義請參見詞條Paris,有關于“巴黎”的其他內容請參見本文十三、其他(城市);十四、其他(詩歌)。 市名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于公元前3世紀在塞納河一帶聚居。
據說Pal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后,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lisiolum,也就是后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范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建城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ile de la Cité)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
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
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魯特西亞”,意為“沼澤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
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歷史沿革 公 1180年時的巴黎地圖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
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后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
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8至19世紀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
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圣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圣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后,拿破侖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并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后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自中世紀沿革而成的市街風貌及古老狹隘的城市動線已不符合十九世紀西方對于一國之都的期待及需求。
1859年,拿破侖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l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墻,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辟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并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
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奧斯曼男爵在沒有提供暫時住所的情況下拆除巴黎市區所有貧民區,將貧民全趕到城外,另外為避免革命再起,將許多運河地下化,讓軍方嘹。
4.巴黎的資料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又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并列。
巴黎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面保留過去的印記,甚至是歷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并且實現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巴黎作為法國的心臟,集聚了許多跨國企業的總部駐地,主要的商務區為拉德芳斯。
巴黎大區是歐洲GDP最高的地區之一,這使得它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但巴黎的移民問題相當嚴重,北非移民大多居住在郊區由政府提供的廉價住房里,各種治安事件時有發生。
概要 國家: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 地區:法蘭西島(法語:ile de France)。又稱巴黎大區。
省:巴黎省。法國第75省。
區:20個 市長: 貝特朗·德拉諾埃(Bertland Delanoe)(法國社會黨,2008年—2014年)。 城市面積: 105.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86.9平方公里。
城市面積2,723平方公里(1999年)。巴黎大區面積14,518.3平方公里(1999年)。
人口: 216.80萬(2006年1月,法國城市第1名),人口密度24,948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64.45萬(1999年)。
巴黎大區人口1,206.70萬(2007年),人口密度816人/平方公里(大都會)。 民族: 法國人、英國人、阿拉伯人、華人、印度人、非洲人等。
時間: 中部歐洲時間(Central European Time ,CET)。GMT+1。
夏令時為 UTC+2 。 語言: 法語(le fran?ais;French) 巴黎市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歐洲第七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 法國大革命(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心。
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英國倫敦并列。歐洲三大都市之一:與倫敦,米蘭并列。
同時尚之都米蘭一樣,巴黎也是世界的時尚中心。巴黎同時也是法國的第75省,屬于法蘭西島大區。
巴黎大都會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從古至今,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巴黎的年輕人都擁有各種夢想和野心,在這里他們曾實現夢想,也曾有過失望,然而正如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本文主要介紹法國首都巴黎(Paris),關于其市名的其他意義請參見詞條Paris,有關于“巴黎”的其他內容請參見本文十三、其他(城市);十四、其他(詩歌)。 市名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于公元前3世紀在塞納河一帶聚居。
據說Pal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后,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lisiolum,也就是后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范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建城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ile de la Cité)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
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
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魯特西亞”,意為“沼澤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
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歷史沿革 公 1180年時的巴黎地圖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
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后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
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8至19世紀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
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圣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圣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后,拿破侖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并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后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自中世紀沿革而成的市街風貌及古老狹隘的城市動線已不符合十九世紀西方對于一國之都的期待及需求。
1859年,拿破侖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l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墻,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辟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并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
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奧斯曼男爵在沒有提供暫時住所的情況下拆除巴黎市區所有貧民區,將貧民全趕到城外,另外為避免革命再起,將許多運河地下化,讓軍方嘹望塔無。
5.巴黎的資料
我姐就在巴黎上學呢。
法國首都巴黎(Paris)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圣路易)。市區人口217萬。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北部諸郊區主要為制造業區。最發達的制造業項目有汽車、電器、化工、醫藥、食品等。奢華品生產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區;產品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裝等。外圍城區專事生產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印刷出版業集中在拉丁區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區電影生產量占法國電影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包括法蘭西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均設在“市場”(1183—1969年為當地的中心市場)的西側。
巴黎是法國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綜合工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橋路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于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有75個圖書館,其中國立圖書館規模最大。該館創建于1364—1380年,藏書1000萬冊。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位于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占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筑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圣·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圣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圣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游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采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6.巴黎的相關資料
巴黎 - 歐洲法國首都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法國最大城市,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gdp位居歐洲城市之首,世界第三僅次于紐約和東京。巴黎是歐洲的公路、鐵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航空運輸的中心之一。
巴黎是法國的第75省,屬于法蘭西島大區,位于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直保留過去的印記,某些街道的布局歷史悠久,也保留了統一的風格。今天的巴黎,不僅是世界的一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時尚中心,而且是一座旅游勝地,以它獨有的魅力每天吸引無數來自各大洲的賓客與游人。
巴黎是極為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之一,印象派發源地,歐洲油畫中心,歐洲文化中心,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舉世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蜚聲世界,巴黎繪畫精華薈萃于此。文化中心,有大學,還有藝術、文學、科學研究院與圖書館等。
巴黎是歷史名城、會議之都、創意重鎮和美食樂園。巴黎居民為這座夢想之城帶來繽紛活力,形成花都獨一無二的印記。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時尚與浪漫之都,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狹隘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墻內的20個區,面積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萬。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墻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圣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
7.關于巴黎的資料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于公元前3世紀在塞納河一帶聚居。
據說Par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后,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risiorum,也就是后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范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建城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ile de la Cité)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
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
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魯特西亞”,意為“沼澤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
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歷史沿革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
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后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
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
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圣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圣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后,拿破侖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并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后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
1859年,拿破侖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墻,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辟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并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
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
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于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毀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筑。此后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
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于1889年修建了埃菲爾鐵塔。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二戰期間被德軍占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戰后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
70年代末開始,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Hauts de 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CBD)。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本段]二、地理環境 埃菲爾鐵塔的日出(從特洛卡代羅觀看)地理位置 巴黎處于法國北部。狹義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墻內的20個區,面積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萬。
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墻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圣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
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 氣候環境 巴黎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圣路易)。
首都巴黎人口為215萬(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1149萬。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
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環境保護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盡管城市用地十分緊張,政府還是盡一切可能在城市社區中增加綠地、花園和樹林,以提高城市社區的環境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巴黎是藝術之都,也是鮮花之都。無論是在房間里、陽臺上、院子中,還是在商店里,櫥窗前和路邊上,到處都有盛開的鮮花,到處都有迷人的芳香。
至于那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常常讓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1981年,巴黎市內有285塊公共綠地,總面積大約有355公頃,不算布洛涅和萬塞那森林的1850公頃,也不算裝飾性綠化小景、墓地和道路兩旁綠化。
從1981年到。
8.巴黎的資料,字要少一點
巴黎(Paris),法蘭西共和國首都和最大城市,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全球僅次于紐約、倫敦和東京的第四大國際大都市,素有“時尚之都”“世界花都”之美稱。
巴黎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直保留過去的印記,甚至是歷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也保留了統一的風格。巴黎是世界上最大的講法語的城市,作為法國的心臟,巴黎是許多跨國企業的總部所在地。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世界上重要的綜合**通樞紐。巴黎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都在這里召開。
巴黎位于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