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景點的傳說
很久以前,王府中有一對忠厚善良的蒙古族和漢族奴隸相親相愛。
王爺卻說蒙古族人和漢人不能結合,惡意要拆散他倆。他倆被逼無奈,便逃出虎口,跑到一個仙人洞里住下來。
不料被發現,王爺便派管家率兵丁前來捉拿,草原上的百靈鳥飛旋來告急。他倆走出洞口時,女奴隨手把一只銀環拋下山去。
剎時,狂風大作,雷鳴電閃,一對情侶在雷雨中遠逸而去。只是銀環落地處涌出了滾滾泉水,這就是靈泉。
其二,二百多年以前,呼倫貝爾草原上有一個蒙古族男青年道爾基和漢族女青年桂蘭組成的貧苦牧民家庭。桂蘭眉清目秀,聰明伶俐,和道爾基相親相愛。
桂蘭的美貌引起牧主的垂涎,便派人搶走桂蘭,并且將道爾基趕出家門。從此道爾基四處流浪,長年勞累而疾病纏身,瘦骨嶙嶙,雙眼也失明了。
他的遭遇感動了上帝,上帝便派一位白發老翁將他帶到一眼泉水邊。他接老翁指點,捧一口泉水喝下,頓時身強體壯;用泉水洗了雙眼,眼睛也豁然明亮。
但是他忘記了老翁說的不要告訴別人的囑咐,竟一口氣跑遍草原,把福音告訴給每一個牧民。消息傳到牧主的耳朵里,派出家丁從百里之外趕來霸占了泉水。
道爾基悔恨莫及,含含恨死去。這個噩耗使桂蘭哭得死去活來,整整哭了一個通宵。
突然,陰云密布,大雨傾盆,一夜之一間茫茫草原變成一片汪澤,把牧主淹沒其中了。這片汪澤就成了達賚湖。
雨過天晴,草原上又恢復了生機。過去的一個泉眼變成了十二個泉眼,泉池形似人身,相傳這便是道爾基的化身。
這后一個傳說中引入了使呼倫貝爾盟得名的呼倫湖,即達賚湖。
2.旅游景點的傳說故事或來歷
龍井問茶
以“茶”為主題的品茗清幽之處,在西湖西面的鳳篁嶺上。本名龍泓,又名龍湫,以泉名井。相傳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已發現。泉水出自山巖中,四時不絕,水味甘洌,取小棍輕輕攪撥井水,水面呈現一根蠕動的分水線,頗具風趣。
龍井之西的龍井村,環山產茶,名西湖龍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于世。元代虞集詠茶詩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龍井當地產的茶,產量很少,且大多遠銷國外。所以龍井村賣出來的“高價”茶葉,似乎并不“正宗”,還是杭州的百貨商店里買的貨真價實一點。
蘇堤春曉
蘇堤俗稱蘇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堤的美麗不僅在于它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還因為堤上種滿了形態優美的香樟樹及其他各種植物,是一條全年都常綠的長堤,特別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開,樹發新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風和熙,令人心曠神怡。
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于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于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3.名勝古跡的簡短故事
天涯海角景區介紹
天涯海角游覽區坐落與中國最南的三亞市西郊26公里處,該景區主要是由熱帶海灘花崗巖風景區、購物區和度假村組成,集成熱帶海洋風光,歷史遺跡,中華民俗文化為一體的旅游風景區。
"南天一柱"據說是清代宣統年間崖州知州范云梯所書。"南天一柱"來歷還有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兩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為當地漁家指航打漁。王母娘娘惱怒,派雷公雷母抓她們回去二人不肯,化為雙峰石,被劈為兩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飛到天涯之旁,成為今天的"南天一柱"。 遠古先民的“地方天圓”,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故有東南西北的說法,天是圓的,天籠蓋著“四方大地”,大地東南西北分別有四跟柱子支撐著天空,如此的南天一拄迎合了人們的地方天圓之說。人們見此“南天一拄”大可不必擔心天要塌崩下來。
1986版的兩圓人民幣的背面圖案采用的就是這“南天一柱”的風景圖。
景點之名的來歷: 古時候交通不便,此地遠離中原,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古代帝王往往將這里作為流放“逆臣”的地方。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來到這里,面對著茫茫大海,他們發出了“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嘆。清代雍正年間,當地官員程哲于命人在此鐫刻了“天涯”二字,后又有文人在另一塊巨石上題刻"海角"二字,從此以后,這里就成為一處天下聞名的風景點了。
傳說:“天涯”和“海角”這兩塊大石頭也是有來歷的,傳說一對熱戀的男女分別來自兩個有世仇的家族,他們的愛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對,于是被迫逃到此地雙雙跳進大海,化成兩塊巨石,永遠相對。后人為紀念他們的堅貞愛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樣,后來男女戀愛常以“天涯海角永遠相隨”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又有說古時候交通閉塞,"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凄涼,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來到這里的人,來去無路,望海興嘆,故謂之"天涯海角"。宋朝名臣胡銓哀嘆"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唐代宰相李德裕用"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的詩句傾吐了謫的際遇。這里記載著歷史上貶官逆臣的悲劇人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描繪,成為我國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游覽勝地。 這里碧水藍天一色,煙波浩翰,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奇石林立,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南南天"等巨石雄峙海濱,使整個景區如詩如畫,美不勝收。據記載,"天涯"題刻是清代雍正年間崖州知府程哲所書。
"南天一柱"據說是清代宣統年間崖州知州范云梯所書。"南天一柱"來歷還有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兩位仙女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為當地漁家指航打漁。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惱怒,派雷公雷母抓她們回去,二人不肯,化為雙峰石,被劈為兩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飛到天涯之旁,成為今天的"南天一柱"。
現在景區內還建有海水浴場、釣魚臺及海上游艇等設施,一座座由現代建筑和仿古典傳統園林式建筑風格相結合的"天涯購物寨"、"天涯漫游區"、"天涯畫廊"、"天涯民族風情園"、"天涯歷史名人雕像"等屹立在海角景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附近有"點火臺"、"望海閣"、"懷蘇亭"和曲徑通幽組成的多層次游覽勝地。 直飲水。
4.旅游景點的故事介紹
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于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于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筑,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后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鹿回頭山頂公園:
鹿回頭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南部約6公里處,傳說在遙遠的年代,五指山上有一個勤勞勇敢的黎族青年,手拿弩弓,身備竹箭,正在搜山打獵。突然間,只見一只梅花鹿從樹林中跑出.梅花鹿被黎族視為吉祥之物,誰能獵。、獲它誰就得到幸福.青年獵手窮追不舍,翻山越嶺一直追到這個最南端的海灣,正要搭箭拉弓,只見梅花鹿倏然回頭,變成一位美麗的黎族少女,含情脈脈地迎上前來向他表示愛慕之心.后來,獵手和她結為恩愛夫妻,定居此地,把荒灘開拓成椰林,男耕女織,繁衍子孫,便成了一座村落。嶺是金鹿的化身,故此地以傳說命名。
神秘島傳說
浩瀚的海洋,有無數的精靈。五大善靈被黑暗之神派去守護連接海洋和陸地唯一出口――溫泉口。他們將神力附在溫泉中,暗中幫助疾苦的人類。人們漸漸到溫泉取水,并發現了溫泉水的神奇力量。為了方便遠方的人們,在溫泉附近修建了燈塔。塔格諾發現了善靈幫助人類,要懲罰善靈們;在懲罰前,允許他們提最后的愿望。他們相視一笑,留下軀體,靈魂附在熊熊燈塔,給予人們光明和力量。
次日,燈塔的底部浮現出五個不同面孔,口中流出五股溫暖甘甜的溫泉水。人們為了感激善靈,在島嶼的四周恭敬地安放好善靈的石像,并在附近修建了一個大型的度假城。
今天,善靈們氣息和身影依然在這里飄蕩。他們在度假城的不同地點關愛地注視著每一個人。
娘娘橋傳說
娘娘橋又名天后橋,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為木結構,橋上建有涼亭,內供天后娘娘像。何為“天后”?,古時候有兩說,一說天后是唐代女皇武則天做皇后時的稱號。《新唐書后妃傳上》載:“高宗則天順圣皇后武氏……上元開年進號天后。”二說天后為海神名。民間傳說宋代福建莆田大戶林家第六女,一次出海游玩時遇風暴船沉,不幸溺死,林女死后,后屢顯靈于海上,救助漁民脫難,百姓感恩,多在海邊燒香膜拜。至元代朝延賜天妃稱號,清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舊時通海之地多立廟禱祀之,有天后廟、天后宮、天妃宮等。靈渠上所建的娘娘橋,應該取意為后一種。靈渠雖不近海卻通海,想當年靈渠上商船南通珠江,入南海;北達長江,入東海,內地船民們受沿海船民影響,也希望天后娘娘給以保護,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天后娘娘的法力并非無邊,只能救苦救難于海上,對于遠離大海的靈渠,看來是無暇顧及了。1923年,一民間戲班在橋亭上演戲,百姓競相擁擠觀看,致使木橋翻倒,壓死百姓30人。天后娘娘不能保一方平安,于是也就受到當地文人的責難,橋重建后,有人便提議將橋名改為“滄浪橋”,取《詩經》“滄浪之水可以濯吾緡”之意。不過,民間還是習慣把該橋叫做娘娘橋。 不管是叫滄浪橋,不是叫娘娘橋,總是代表著百姓的一種美好的 傳說古代在靈渠中有一條人性化了的紅鯉魚,紅鯉魚化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愛上一個在娘娘橋上唱戲的小伙子。兩人愛情正要結出果實,卻不想遭到了一條鍺婆龍的嫉妒。鍺婆龍想占紅鯉魚為妻,但紅鯉魚堅持自己的愛情,于是,橫蠻的鍺婆龍就把紅鯉魚困在娘娘橋上。鯉魚離開了水,自然難以活下去,善良的小伙子抱著紅鯉魚,用自己的唾沫來不救助愛人,終于,純潔的愛情感動了上天,上天派來神仙,趕走了鍺婆龍,讓紅鯉魚和心上人永遠在一起,從此,娘娘橋更成了愛情的象征。有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娘娘橋更顯得美麗,盡管橋上沒有了娘娘的牌位,但是我想,還是有許多年輕人愿把自己的心愿悄悄地與化成神的紅鯉魚訴說的。
到了現代,古橋的作用和意義有了改變,橋不但可以讓百姓通行,還成了休閑的地方,更成為歷史文化的象征。如今,娘娘橋邊古樹遮日,綠陰蓋地,奇石疊壘,人在橋上,上仰斗拱飛檐,下俯滄浪流水,思昔日娘娘,望今日盛世,心曠神怡也。
5.關于旅游景點的傳說有哪些
由山西省會太原南下,沿108國道或太茅路行駛不到一小時的路程,便可看到在連接這兩條公路干線的東(榆次東陽)清(太原清徐)路中段,榆次、太谷、清徐三縣交匯處,茂密的莊稼、爭妍的菜花那邊,聳立著一座集樓臺廳堂、廊榭亭閣于一體,極具典型明清風格的寨堡。這里山水清秀,花疏林密,如夢如畫。這,就是有清一代開拓萬里茶路,商號遍及大江南北,扎莊蒙俄,遠及歐洲,富甲一方,享譽中外,號稱儒商第一家族的宅院群--榆次車輞常家莊園。
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于一九六五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五年在此籌建民俗博物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對外開放,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曾有三十多個影視劇組在我館在先后拍攝過,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昌晉源票號》等電影電視劇。從而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獲得了各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好評,一九九零年獲國家級文物先進單位稱號和省級文物系統文明單位稱號,一九九五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點之一,并被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榆次老城
位于山西晉中市的榆次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榆次,春秋時期稱為涂水、魏榆,戰國時期改稱榆次,隸屬太原郡。是游覽晉商文化走廊的最佳起點。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筑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墻、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6.中國名勝古跡的故事
黃鶴樓的傳說 武昌靠近長江有一座蛇山,山上有一棟尖頂飛檐、金碧輝煌的黃鶴樓。
要問這黃鶴樓的來歷,那還得從呂洞賓跨鶴飛天說起哩! 相傳,呂洞賓游玩了四川的峨媚山后,一時心血來潮,打算去東海尋仙訪友。他身背寶劍,沿著長江順流而下。
這一天,來到了武昌城。這里的秀麗景色把他迷住了,他興沖沖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頂上舉目一望,嗬!只見對岸的那座山好象是一只伏著的大龜,正伸著頭吸吮江水;自己腳下的這座山,卻象一條長蛇昂首注視著大龜的動靜。
呂洞賓心想:要是在這蛇頭上再修一座高樓,站在上面觀看四周遠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嗎!可這山又高,坡又陡,誰能在這上面修樓呢?有了,還是請幾位仙友來商量商量吧。 他把寶劍往天空劃了那么一個圈,何仙姑就駕著一朵彩云來了,他連忙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說了,何仙姑一聽就笑了:“你讓我用針描個龍繡個鳳還差不多,要說修樓,你還是請別人吧!”呂洞賓又請來了鐵拐李,鐵拐李一聽哈哈大笑:“你要是頭發昏,我這里有靈丹妙藥,要修樓,你另請高明吧!”呂洞賓又請來了張果老,張果老搖著頭說:“我只會倒騎著毛驢看唱本。”
說罷,也走了。呂洞賓想,這下完了,連八仙都不行,哪里還有能工巧匠呢?正在這時,忽然聽到從空中傳來一陣奇怪的鳥叫聲,他連忙抬頭一看,只見魯班師傅正騎著一只木鳶朝著他呵呵地笑呢。
呂洞賓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說了一遍。魯班師傅走下木鳶,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勢,隨手從山坡上撿來幾根樹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會說:“咱們明天早上再商議吧。”
第二天早上,雞剛叫頭遍,呂洞賓就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見一座飛檐雕棟的高樓已經立在山頂上了。他大聲呼喊著魯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層,可連魯班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看見魯班留下的一只木鶴。
這木鶴身上披著黃色的羽毛,正用一對又大又黑的眼睛望著他。呂洞賓非常高興,一會兒摸模樓上的欄桿,一會兒看看樓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簫對著波浪滾滾的江水吹起了曲子。
他一邊吹簫,一邊又看看木鶴,這木鶴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呢!他騎到了木鶴身上,木鶴立時騰空,沖出了樓宙,繞著這座高樓飛了三圈,一聲鶴唳,鉆進白云里去了。后來,人們就給這座樓起了個名字,叫黃鶴樓。
7.傳說,各個旅游景點都有哪些傳說
旅游景點傳說
·天津楊柳青的傳說
·黃山的來歷
·酒壇峰、九曲溪和八仙的故事
·廣西風雨橋的神話故事
·漓江九十九道灣
·五指山的傳說
·張家界和漢將張良
·天池與七仙女
·三潭印月的傳說
·青海日月山和倒淌河
·泰山頂上為何沒有樹
·樂山大佛的來歷
·西藏三湖的傳說
·九華山得名的由來
·蘇州獅子林為何叫獅子林
·松花江的傳說
·天津為何又叫算盤城
·歇龍石與五臺山
·自古恒山佳話多
·雞冠山下金雞叫
8.風景名勝區的故事或傳說
1. 龍頭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東的龍頭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20米的7層古塔,這就是龍頭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時?為何建于此地?又為何以“文峰”命名?查閱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難找到答案。
在從明崇禎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間,林州先后有楊汝經、劉遠芳、牛應征、閻鶴升、王輔遠、牛君藩、王鼐、劉澤博8人考中了進士。也就是說,在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題名。然而,自劉澤溥之后的140余年間,林州卻再也沒出過一個進士。這一反常現象,在當時的林州各界引發了許多猜測。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慮”,峰巒聳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經》中謂之“虎山”。城東山矮勢緩,綿延起伏,謂之“龍山”。左右兩山高程的懸殊及山形的差異,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強龍弱的不平衡態勢。這時有人便認為,林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內人才難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羌舉人鞏敬緒,調任林縣知縣。他上任后,聽信這些風水專家的意見,認為林縣要想出人才,必須培弱抗強,補東抑西。經過實地考察,最終擬定在城東龍頭山頂建座石塔重振“文風”。
乾隆12年,工程正式開工,數月之后,一座三層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時任知縣袁銘泰又繼而續之,將3層改建為7層,并將此塔命名為“文峰塔”。
因為這座塔建在眾目睽睽的龍頭山頂,所以,在后來的林州,便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民間傳說。其中有個故事說,龍頭山原是一條青龍變的活山,不但能長高,還會晝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關大池里的水,林縣就會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有一天,一“南蠻子”路過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便說龍頭山是條惡龍變的。如不把它鎮住,將后患無窮。縣官信以為真,便依照“蠻人”的指點,在龍頭山上建起了這座石塔,把青龍壓死在了塔下。原來說林縣能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結果出了一斗芝麻數量的建筑工匠。
傳說終歸傳說,它原本就沒打算承擔歷史責任。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故事和林州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緒癸卯間的55年中,從林州這塊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