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馬遷的簡單介紹
司馬遷 (前145—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歲終。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繼父志,任史官司馬遷,宇子長,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陜西省韓城縣)。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并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
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
后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鉆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
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
這為他以后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復。
由于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二、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
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后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
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
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
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
2.司馬遷簡介越簡單越好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
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后世影響巨大。
3.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前145—約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后拜學于董仲舒和孔安國。
二十歲開始游歷名山大川,繼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后,又隨漢武帝到泰山、長城、河北、遼西等地出游,增長見識。任太史令期間,飽覽朝廷藏書,并開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的遺愿。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 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司馬遷受此大辱,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茍活」,發憤寫作,終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名著《史記》。
《史記》記載了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當代史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不論在史學上還是在文學上都有其巨大的價值,故被魯迅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以他的《史記》,實現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4.司馬遷的介紹
文學家 -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
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
后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郎中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
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做了中書令。
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
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8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
又作《報任安書》,記述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發憤修史的抱負。
5.司馬遷的簡介 100~200字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擴展資料
司馬遷作品:
1、《史記》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2、《史記·天官書》
《史記·天官書》把全天分成“五宮”:“中宮”是指北極周圍的天區,象征以天帝為代表的中央朝廷;而東、南、西、北四宮,是以二分二至所在星官為中心建立起來,與四季相對應,象征天帝巡行天下的四季行宮。
司馬遷思想成就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76565: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官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記
6.司馬遷事例(簡潔)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后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史記》講了許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連射的弓箭。單于于是繼續與李陵作戰。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圖出現一線轉機
7.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字子長,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官至太史令,其間遭閹刑。中華民族忍辱負重、越挫越勇性格的代表。代表著作《史記》,魯迅評價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十大名篇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共1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