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山歷史故事
山祖廟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從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始建,至清代初年,這里逐漸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筑。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廟建筑群。 佛山祖廟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為嶺南古建筑三大瑰寶,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廟的正殿里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70件30種兵器銅墻鐵壁儀仗,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鐘和香爐。鐵器有大鐵鼎、鐵鼎、鐵畫等等。
園內還陳列有石刻匾額,明、清時期的石獸、碑刻唐代“貞觀二年”款棋字陽文“佛山”,石片旁的復制品。重新組合復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構件,大型鐵鑄武士立像,鐵鑄瑞獸、鐵炮等等。
這些陳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時期佛山高超的工藝技術。無怪乎,一些前來參觀的外國朋友將祖廟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
佛山祖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當時的名稱叫祖堂,其實就是北帝廟,當時珠三角地區多為水鄉,水患多,而北帝恰是傳說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為佛山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但在明代,祖廟遭到破壞。
洪武5年,祖廟得到重建。 明朝正統十四年,朝廷封祖堂為靈應祠,并建了靈應牌坊。
自此,祖廟由民間祭祀之地變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廟得到朝廷的支持擴建,塑北帝銅像。
自此,祖廟初具規模。 光緒二十五年,富裕的佛山人捐錢捐物對祖廟進行首次大修,祖廟至今仍保持著百年前的藝術建筑風貌。
當時,各行各業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捐給祖廟,佛山當時手工最出名的石灣瓦也被放在了祖廟的屋脊上。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靈應祠大堂后面慶真樓的磚木結構改成了混泥土結構。
據當時參加了修繕工作的梁詩裕先生說,當時動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修繕工作。 上個世紀70年代還沒有設立佛山市博物館,祖廟旁邊是關帝廟、媽祖廟等,后來才把它們拆了修建佛山博物館,因此用博物館的概念來評價祖廟是不準確的。
1998年,慶真樓變成危房,加固后又重新使用。 祖廟內供奉的北帝神,傳說是北方水神,所有興風作浪的龍蝦蟹將都由他統管。
由于唐宋時期珠三角一帶多有水災,佛山人便將北帝請到佛山坐鎮。說來奇怪,自此之后,佛山一帶再也沒有鬧過水災。
廣東人有以水為財的觀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更蘊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佛山人把祖廟視為福廟,每逢中國傳統的節假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等,佛山和珠三角一帶老百姓都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祖廟。
他們朝拜祈福,許下良好心愿;他們反思懺悔,凈化心靈。大家心理都覺得:不到祖廟心理就不踏實,到了祖廟,大家心里則有了一種平衡,有了一個希望,生活才有了目標,有了動力。
于是日子在日復一日中變得有滋有味……現代城市經濟才在車水馬龍中滾滾向前……無怪乎佛山人將祖廟視為自己的根,自己的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有位佛山的朋友曾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時期全國上下掀起一陣又一陣破“四舊”的浪潮,許多廟宇和廟宇內的珍貴文物在這次浩劫中毀于一旦。
那時候,外地**將佛山祖廟定為摧毀的目標。在一天上午,突然有大批人馬手持棍棒沖向祖廟,佛山的**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來到祖廟門口,手挽手,萬眾一心,用身體組成了一道人墻,誓死保住了祖廟。
當年參加祖廟保衛戰的人一提到這件事都忍不住熱淚橫流……太感人了,許多人被打的全身流血,但沒有一個人退縮,當時有一個信念,生命可不要,祖廟決不能丟。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神州大地,廟宇無數,然而,能在人們心中占據如此地位的廟又能有幾個,祖廟原來是無愧于這“萬廟之祖”的稱號的。
佛山人的生活軌跡處處都和祖廟連在一起,那天游祖廟時正好趕上四對新人在祖廟舉行婚禮。新娘們坐著大紅花轎,新郎手扶花轎跟著,八音鑼鼓起奏、大頭佛開路、大吟姐陪侍,在眾人的簇擁下喜氣洋洋地進入祖廟,結婚典禮開始。
他們先到萬福臺上拜天地、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牽手到靈應祠許愿,并一起到錦香池用銀子齊擲石雕龜蛇祈福,到黃飛鴻紀念館看舞獅表演,最后由主辦方向新郎新娘贈萬福之婚紀念匾。
其間大批的觀看者,新聞記者和攝影發燒友的長槍短炮為婚禮的氣氛推波助瀾。這種儀式在祖廟屢見不鮮,很多新婚夫婦即使沒有在祖廟里舉行婚禮也必定要到祖廟門前合影。
這給祖廟平添了許多浪漫的生活氣息。 此后,新婚夫婦生了貴子,快到上學的年齡又要到祖廟來參加開筆典禮。
開筆儀式在祖廟西南部的孔廟里進行。據傳憑借祖廟的靈氣,歷史上佛山讀書人的成績冠甲全粵,直至辛亥革命前后人才輩出思想家康有為,鐵道之父詹天佑,小說家吳研人至現在任香港律政司長梁愛詩等均在佛山的尊孔的風氣中成長。
1980年一來,佛山在全國的高考中更是異軍突起,祖廟專設狀元榜以激勵后人發奮學習,并在此開設兒童開筆典禮儀式。開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節的稱謂,是作為少兒進入人生學習階。
2.關于祖廟故事、要簡潔(兩個)
從小,每逢大年初一,地道的老佛山人楊耀桐都會跟隨父母去祖廟祈福。楊耀桐說,大年初一去祖廟除了拜北帝,還會用硬幣砸錦香池的靈龜,以祈愿新的一年能行好運、順意幸福。幾十年過去了,楊耀桐也年逾花甲,但初一拜北帝的習慣卻沒有改變。“即使下大雨也沒有停止過。”
1978年在佛山市博物館工作的何紹鑒每年春節也會到祖廟祭拜。至今,他的家中還珍藏著1978年祖廟的門票。“當時只要五分錢,現在要二十塊錢。”何紹鑒說。
祖廟不僅是佛山本地人的精神寄托,在上世紀60年代,祖廟還被稱為佛山“老三點”景點之一,是外地游客來佛山游玩的“必然選擇”。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來訪問佛山,就與親人在祖廟合影留念。當時,楊耀桐在佛山市文化館工作,是一名攝影干部。他背著十幾斤重的閃光燈,用相機抓住了這一瞬間。從此,楊耀桐便經常關注祖廟,他用相機記錄下祖廟的許多瞬間。
如今,楊耀桐不少旅居港澳的親朋好友一回到佛山,都必到祖廟祈福。三年前,楊耀桐一位在澳門的朋友聽說祖廟要大修,還特意囑托他去祖廟捐出善款,并幾次詢問維修的進展。
五歲開始就跟隨母親到祖廟祈福的莫女士至今已有3年沒有來過祖廟了。聽說,祖廟大修完成在即,也興奮地拿出當年與母親的合影與記者分享。“我當時就是被這些精美的雙龍壁吸引了,合影至今還保存著。”莫女士說,當時,母親交給自己一大把硬幣,去錦香池砸靈龜頭交好運,這已成為她最美好的回憶。
傳說龍母是條水龍,每年西江發大水都會浸漫祖廟,滋潤水龍的軀體,但是有個奇怪的現象:雖然每年西江發大水的時間都集中在農歷五月龍母生辰誕前后,但是大水從來不會在農歷五月初八之前漫入祖廟,而且洪水退后,廟外街道堆積的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地面便干凈如故。
3.佛山的歷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康有為 (1858-1927)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首領。
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南海人。 康有為是光緒年間進士,曾多次上書提出變法改革。
1898年1月,向上呈遞《應詔統籌全局折》,主張大誓群臣以定國事,設對策所以征賢才,開制度而定憲法。4月,他與梁啟超在北京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
后變法失敗,他逃亡到了日本。1899年,他在美洲、南洋、日本設立保皇會,宣傳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17年又伙同張勛復辟帝制,失敗后,終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客。1927年病死于青島。
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4.比較短一點的廣府文化故事
廣府,是漢族之下的一個民系。
一般認為,廣府人的先裔以古周人為主,秦漢兩代移民后裔 廣府人,即為廣府民系,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廣府民系是指口語中的“廣府人”,以廣州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邊地區,以雅語為母語,有著自己獨特文化、風俗,說古代漢語語言,擁有特色建筑風格的漢族民系。
廣義的廣府民系則包括全廣東甚至所有地區的粵語族群(世代以粵語為母語的族群)。 人口: 全球約54,150,000[1]? 分布: 中國大陸兩廣地區、港澳、東亞、東南亞、歐洲、大洋洲、北美等地(較多分布) 人種: 黃色人種 民族: 漢族 民系: 廣府民系 語言: 粵語(狹義廣府則為雅語) 廣府民居 廣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區、粵西地區的建筑,跟粵東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區別。
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民居一般為小天井大進深,布局緊湊的平面形式。廣府風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個家庭幾人至數十人居住。
老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生活的場景就是典型的廣府民居--西關大屋。不過新近重拍的彩色版《七十二家房客》居然找不到適合的西關大屋作為拍攝場地。
廣府民居的特點 廣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筑的共同特點,其次就是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特點,體現出的防潮、防曬的特點;還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體現了兼容并蓄的風格。 除此之外,典型的廣府民居還有一個很大的“鑊耳”特點,以其屋兩邊墻上筑起兩個象鑊耳一樣的擋風墻而得名。
鑊耳屋是粵西特有的建筑。明清兩代,只要有了錢,發了財,就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來顯示其富有與氣量。
以上也算一些文化故事,以下是一個傳說故事: 現在的廣府城北門和南門不對稱,因為當時有:“南門沖北門,蝎子蜇死人,要想人不死,趕快移北門。”傳說。
下面詳細講給大家。 廣府城是一塊風水寶地,每年要出幾個大官。
如果能把這風水寶地利用好,可以出三斗六升芝麻多的官。不過,這塊寶地在明朝正德初年出了點麻煩事兒。
那一年,廣府城內外,出現了很多大蝎子,大的有一尺多長,蜇死了很多人。據當時迷信傳說,是因為南城門直沖北城門,一股金陵紫氣經過城里直襲燕山北邊黃云洞。
當時在黃云洞修煉的是一個大蝎子精,蝎子精非常惱怒,它說:“我在這洞修煉,絲毫對廣府人沒有妨害,為啥廣府人卻用金陵紫氣來加害于我。”它一怒之下,便派出很多蝎子去懲罰廣府人,鬧得廣府人晝夜不得安寧。
一天,廣府城大孝子寧清泉到南城墻根打柴,不幸被蝎子蜇了,一直昏迷不醒。他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不滿一歲半的小兒,他死了,家里人咋著過。
全城人都在為他難過,大人小孩的哭聲,驚動了天地。就在這時,從他門口走進一個人來,看樣子不象是個平常人,身材高大,說話嗡聲嗡氣。
他進門第一句話就說:“大家不要哭,寧孝子死不了。”他從懷里掏出一個紅色瓷瓶,倒出一點黃藥面來,撒在蝎子蜇過的地方。
說也真靈,不一會兒,寧清泉就清醒了,身上也不疼了,和以前一樣精神。這人看著寧清泉笑了笑,又從懷里掏出一大包草藥籽,對大家說:“今天夜里要下雨,明天早起趁著雨后地不干,把這些種子撒在四城墻根和校場的閑地里,等藥草出來后,就不怕蝎子了。
以后誰要是被蝎子蟄了,就薅上幾棵草,在蟄的地方用草搓搓,然后再用幾棵草藥熬成水,喝下去就沒事了。”說罷一晃就不見了。
這時,人們才醒悟過來,這不是天皇爺下凡了嗎?果然,當天夜里就下了一場雨。第二天早起人們就按照天皇爺的吩咐把草藥全種上。
沒過多久,藥草全長出來了。再有人們被蝎子蜇了,就按他說的辦法治,果然人就不死了。
多久,藥草全長出來了。再有人們被蝎子蜇了,就按他說的辦法治,果然人就不死了。
又過沒多久,蝎個大大地增多了,有的人還見到一個三四尺長的大蝎子,街上還出現民謠,說是:南門沖北門,蝎子蜇死人,要想人不死,趕快移北門。”當時的知府立即召開全城紳士會,說他昨晚連作了三個夢,都是天皇爺托的,夢中給他留了一首詩,要他必須在正德十年把詩中的事情辦妥,否則全城人和他都要死于非命。
詩是這樣寫的:“城門東移筑高墻,擺陣來擒蝎子王。轆轤把上金雞叫,廣府才會有吉祥。
移門莫錯除夕夜,否則全城人均亡。知府既是父母官,趕快動手莫彷徨。”
知府要紳土們現在的廣府城北門和南門不對稱,因為當時有:“南門沖北門,蝎子蜇死人,要想人不死,趕快移北門。”傳說。
下面詳細講給大家。 廣府城是一塊風水寶地,每年要出幾個大官。
如果能把這風水寶地利用好,可以出三斗六升芝麻多的官。不過,這塊寶地在明朝正德初年出了點麻煩事兒。
那一年,廣府城內外,出現了很多大蝎子,大的有一尺多長,蜇死了很多人。據當時迷信傳說,是因為南城門直沖北城門,一股金陵紫氣經過城里直襲燕山北邊黃云洞。
當時在黃云洞修煉的是一個大蝎子精,蝎子精非常惱怒,它說:“我在這洞修煉,絲毫對廣府人沒有妨害,為啥廣府人卻用金陵紫氣來加害于我。”它一怒之下,便派出很多蝎子去懲罰廣府人,鬧得廣府人晝夜不得安寧。
一天,廣府城大孝子寧清泉到南城墻根打柴,不幸被蝎子蜇了,一直昏。
5.佛山傳統文化故事圖片
三水樂平大旗頭村,始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由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該村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具有相當高的文物價值和科學價值,是粵中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
構思之巧令人嘆為觀止。大旗頭村的歷史傳統文化包括:組織結社方面:宗祠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用于祭祀祖先,公祠原來有四座,分別以仁義禮智命名,家廟是家庭組織祭祀的地方。
信仰禁忌方面:大旗頭村古建筑有帝王古廟,里面供奉洪圣大王;還有祠堂、家廟共五座。分別是:裕禮鄭公祠、鄭氏宗祠、振威將軍家廟、尚書第、建威第。
“天官賜福”是天井上的神位——一般叫“當天”(門官、當天、灶君、地主是每間屋必設的神位);人生禮儀方面:民風好學,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讀書或考試,總有家長來筆塔“開筆”或祈求順利衣食住行方面:這個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是一個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密集而整齊,小巷縱橫,棋盤式的布局具有便利交通,又有防火通道的作用。每小巷建有閘門樓,是防盜設施。
另外下水道排水系統非常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由“滲井”泄入暗渠,經暗渠全部排人水壙。小巷全部以條石鋪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作下水道。
此外房堂全部建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分房”過程,這體現了粵中民居的家族繁衍的歷史。隨著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廟,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齊、統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組。
文化教育方面:大旗頭人歷代重文,曾出過6個狀元。村里有一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許,形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組成一個明顯的“文房四寶”齊全的人文景觀,寄希望后代·“讀書做官”之意。
2003年被定為全國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上答復希望能夠幫到你,滿意請采納。
6.關于祖廟故事、要簡潔(兩個)
從小,每逢大年初一,地道的老佛山人楊耀桐都會跟隨父母去祖廟祈福。
楊耀桐說,大年初一去祖廟除了拜北帝,還會用硬幣砸錦香池的靈龜,以祈愿新的一年能行好運、順意幸福。幾十年過去了,楊耀桐也年逾花甲,但初一拜北帝的習慣卻沒有改變。
“即使下大雨也沒有停止過。” 1978年在佛山市博物館工作的何紹鑒每年春節也會到祖廟祭拜。
至今,他的家中還珍藏著1978年祖廟的門票。“當時只要五分錢,現在要二十塊錢。”
何紹鑒說。 祖廟不僅是佛山本地人的精神寄托,在上世紀60年代,祖廟還被稱為佛山“老三點”景點之一,是外地游客來佛山游玩的“必然選擇”。
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來訪問佛山,就與親人在祖廟合影留念。當時,楊耀桐在佛山市文化館工作,是一名攝影干部。
他背著十幾斤重的閃光燈,用相機抓住了這一瞬間。從此,楊耀桐便經常關注祖廟,他用相機記錄下祖廟的許多瞬間。
如今,楊耀桐不少旅居港澳的親朋好友一回到佛山,都必到祖廟祈福。三年前,楊耀桐一位在澳門的朋友聽說祖廟要大修,還特意囑托他去祖廟捐出善款,并幾次詢問維修的進展。
五歲開始就跟隨母親到祖廟祈福的莫女士至今已有3年沒有來過祖廟了。聽說,祖廟大修完成在即,也興奮地拿出當年與母親的合影與記者分享。
“我當時就是被這些精美的雙龍壁吸引了,合影至今還保存著。”莫女士說,當時,母親交給自己一大把硬幣,去錦香池砸靈龜頭交好運,這已成為她最美好的回憶。
傳說龍母是條水龍,每年西江發大水都會浸漫祖廟,滋潤水龍的軀體,但是有個奇怪的現象:雖然每年西江發大水的時間都集中在農歷五月龍母生辰誕前后,但是大水從來不會在農歷五月初八之前漫入祖廟,而且洪水退后,廟外街道堆積的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地面便干凈如故。
7.佛山的文化
佛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嶺南文化氣息濃郁。
同時,佛山也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城、民間藝術之城、陶瓷之都、美食之鄉。佛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以手工業發達而著稱海內外。
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佛山民間藝術,各具特色,通過剪、刻、撲、塑、扎、鑄、繪、粘等工藝技法,制作出剪紙、扎作、彩燈、秋色(又稱“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藝、灰塑(包括紙撲、雕塑、雕刻、粘砌、鑄塑等)、木版年畫、書畫等數十種藝術品。
佛山剪紙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統藝術,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佛山剪紙原以剪為主,后改用刀刻,在中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其作品入選多屆全國美術展覽和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并多次獲獎,還經常選送國外展出。
佛山秋色可分為秋色工藝品和表演藝術兩大類。又因佛山民間習慣把一出戲稱為一套戲,故石灣居民把化裝表演戲劇稱為“地套”。
佛山木版年畫源遠流長。據《廣東文物》描述:“前門刻有神荼郁壘,高與檐齊”,證明在漢代時的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貼門神的習俗。
佛-山木版年畫生產以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為盛,屬于地方民俗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佛山是“南國陶都”、“中國陶瓷名都”,制陶工藝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建于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嶺南成藥之鄉”。
古方正藥的歷史有400余年,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藥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號名藥。 佛山的鑄造業始于2000多年前。
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鐘、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
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鄉”,粵菜發源地之一 。
這里土地肥沃,水網交錯,物華天競,“海陸空”物產頗豐。無論天上飛、地上走、土里鉆、水中游的動物,還是那青蔥滴翠的各種果蔬,在廚藝大師們的精心烹調之下,都能變成美味佳肴 佛山有許多小吃,如佛山扎蹄、佛山公芝麻餅、大良野雞卷、大良磞砂、大良姜汁撞奶、炸牛奶、雙皮奶、小鳳餅,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鴨、水晶餃、甘筍蒸餅、西樵大餅、佛山九層糕、石灣魚脯、佛山柱侯醬、蠶蛹、白糖棉花糕、應記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筍蒸餅 、汾寧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狀元及第粥、盲公餅、高明瀨粉等許多小吃。
佛山人根據不同的地方的特產與口味,創制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美食菜點。佛山的柱侯食品,順德的“鳳城(大良)炒賣”,聲名遠播。
佛山的許多小吃,如佛山盲公餅、大良蹦砂、扎蹄,大良野雞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等皆名聞遐邇。 年宵花市:“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眾相沿已久的民間習俗。
花市于春節前三日舉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游人買到鮮花,寓示大吉大利、大展宏圖。行通濟: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卻說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佛山人認為“行通濟,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濟無憂愁)。
河現沒了,橋還在,每年正月十五,政府組織人們都到這里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非常熱鬧。賽龍舟:每年的端午節期間,佛山各地有民間舉辦的龍舟賽,各鄉各村派出陣容鼎盛的龍舟隊參與競渡。
漂亮醒目的龍舟在水鄉的河網上力爭上游,兩岸站滿觀眾,鑼鼓聲、吶喊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佛山秋色 :秋色又名“秋宵”、“秋景”,是佛山獨有的大型民間文化娛樂活動。
過去秋色多在秋收時節的晚上舉行,表現形式上分為燈色、車色、馬色、地色、水色、飄色、景色七大類。明永樂年間發展起來,各種精美的工藝品,通過游行 的形式來展出,并表演舞龍、舞獅、十番、鑼鼓柜等助興,讓群眾觀賞評議。
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是首個“中國龍獅龍舟運動名城”,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南海區西樵鎮是全國惟一“中國龍獅名鎮”。 級別 數量(處) 名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佛山祖廟、東華里古建筑群、南風古灶·高灶陶窯、康有為故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4 佛山梁園、兆祥黃公祠、簡氏別墅等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62 陳鐵軍故居、文會里嫁娶屋、簡照南佛堂等 五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情況(單位:處) 各級文保單位數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禪城區 74 3 5 67 南海區 87 1 13 73 順德區 103 — 20 83 高明區 17 — 4 13 三水區 29 — 2 27 合 計 310 4 44 262。
8.求一個廣府文化小故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統帥,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五嶺之南進軍。
其中一軍駐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軍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軍守鐔城之嶺(今廣西桂北越城嶺),一軍占據九疑要塞(今湖南寧遠境內),還有一軍“處番禺之都”(今都龐嶺附近,屬連縣)”(“處番禺之都”之意爭論不休,今從“五百里為都”之意。參見《廣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龍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關問題探討》。)
在強大的秦軍進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國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擊。
屠睢攻占番禺后,急于推行暴秦的各項制度,以為可以壓服越族人。但是,早有斷發文身之俗,強悍好斗的越族人,不肯屈服于秦軍的暴力,同心驅逐外敵,他們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戰與爬山設伏的長處,白天隱伏于山林之中,晚上四出偷襲中的西甌族人還發動了一次大攻擊,殺得秦軍尸橫遍野,并擊斃其統帥屠睢。
這故事顯示了嶺南土著人的剛強善戰與不屈服于暴力的本根文化。
9.佛山名人和他的簡要事跡
黃飛鴻 李小龍(1940-1973年)佛山市人,原名李振藩,是粵劇名丑李海泉的兒子。
他從小跟父親練武,拜名師練過詠春拳。他在香港長大,在那里讀小學和中學,后來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哲學系,靠半工半讀維持學業。
在大學里,李小龍組織了一支有10多個同學參加的"中國功夫隊",常在校內表演。畢業后,他在西雅圖租了一個停車場的角落,開辦中國武術館,取名為"振藩國術,苦心經營,邊授徒邊自練,武藝有更大長進,腿功造詣精深。
潘玉書(1889-1936)名麟,號玉兮,南海九江河清村人,是清代光緒至民國年間的陶藝名家,少年時隨父潘錦之在佛山"粵華軒"店鋪做"綢衣公仔",由于愛好石灣陶瓷藝術,14歲就開始暗地師從黃炳學習陶瓷技術,后來又從學于陳渭巖,成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陶藝大師。可以說,他的作品奠定了石灣人物陶塑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或里程碑,他善于吸取石灣陶藝傳統的精華并加以發展,又善于學習西洋雕塑和繪畫的技法,并對兩者均進行了深入研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才華出眾,一生高產,既具有深厚的民間雕塑功底,又善于吸取外地陶瓷的精華,其作品被許多人謄為代表石灣陶塑發展方向"。 陳啟沅 (1834-1903)字芷馨,南海西樵簡村人,近代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的創始人。
1873年創辦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采用自己設計的機器繅絲,改進繅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使繅絲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種桑、養蠶業的發展。
陳啟沅一生,治學甚勤,舉凡諸子百家,泰西新學,多所涉獵,著有《蠶桑譜》、《周易理數會通》和《陳啟沅算學》等書。陳啟沅一生熱心公益事業,樂善好施,開設了米鋪和藥鋪,對孤寡生活困難者,給予賑濟,贈醫送藥。
同時辦起學堂,對農家子弟提供義務教育,還捐巨資興建吉水竇、桑園圍等水利工程。今紀念館內設有《陳啟沅生平史跡展覽》,展覽再現了陳啟沅愛國愛鄉、造福鄉梓的一生,是廣大人民群眾及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康有為(1858-1927)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首領。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南海人。
光緒進士,1888年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提出變法圖存三項建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因受阻未上達,1890年在廣州設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培養變法骨干。其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徐勤等。
1895年赴京會試,時甲午戰敗,"馬關條?quot;即將簽訂。遂與梁啟超等聯絡18省會試舉人1300人,上萬言書,要求拒約、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
該書未能上達。中進士后授工部主事,但未就職。
5月,第三次上書,得光緒帝嘉許。7月,與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報。
8月,與文廷式、陳熾等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后又至上海設強學會,出版《強學報》,以推動全國變法運動。
1898年1月,呈遞《應詔統籌全局折》,主張大誓群臣以定國是,設對策所以征賢才,開制度局而定憲法。4月,與梁啟超在北京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
6月,光緒帝頒"國是詔"后,被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策劃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1899年,在美洲、南洋、日本設立保皇會,宣傳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1917年伙同張勛復辟帝制,失敗,終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客。
1927年病死于青島。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參考書籍《佛山歷史文化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