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三氣周瑜人的故事2010-05-29 07:00 第一百一十二回 諸葛亮三氣周瑜 曹操聞之大喜,遂問其計。
程昱曰:“東吳倚仗者,周瑜也。丞相就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留華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與劉備為仇敵矣。
乘此相并,卻作良圖。”操曰:“仲德之言,正合孤意。”
當日召華歆上臺,重加賞賜,封為大理寺少卿。程昱曰:“丞相在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未嘗動心;今聞劉備得了荊州,何以驚耶?”操曰;“劉備人中之龍也,平生未嘗得水;今得荊州,如困龍而入大海。
孤安得不動心哉!”即日頒詔,加周瑜為總領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起程。文武盡醉。
筵散,操回許都。 使命徑至東吳,周瑜、程普各受其職。
瑜自領南郡,更思向日之仇,如何不報?遂上疏與吳侯,令魯肅去取荊州。孫權喚肅曰:“當初汝保荊州來,今日劉備又是我妹夫,遷延不還,等待何時?”肅曰:“文書上明白寫著,得了西川便還。”
權叱曰:“只說取川,到今又不動兵,不等老了人!”肅曰:“某愿取之。”遂辭下船,投荊州而來。
卻說玄德與孔明在荊州廣聚糧草,調練軍馬,遠近之士多有歸之。忽報魯肅到,玄德問孔明曰:“子敬此來何意?”孔明曰:“昨者,孫權表主公為荊州牧,此是懼曹操之計。
操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此是令俺自相吞并之意也。他使兩處興兵,于中便來取事。
今魯肅此來,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職,又要奪荊州之計。”玄德曰:“ 如何抵對?”孔明曰:“若肅提起荊州之事,主公放聲大哭。
將自哭到悲切之此,亮自出來解勸。”計會已定,遠接魯肅,來到堂上,謙讓坐次。
肅曰:“今日皇叔做了東吳女婿,即是魯肅主人,如何敢坐?”玄德曰:“如何太謙?”只念舊交,讓肅坐于側。茶罷,肅開言曰:‘今奉吳侯鈞命,專為荊州一事而來。
自信許多時了,未蒙見還。今日既然結了親眷,合宜交付最好。”
玄德聞知,掩面大哭。肅大驚曰:“皇叔何故如此?”玄德哭聲不絕。
孔明從屏風后出曰:“亮聽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緣故么?”肅曰:“某實不知。”
孔明曰:“有何難見?當初我主人借荊州時,許下取得西州時便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是我主人兄弟,一般都是漢朝骨肉,若要興兵去取他城池時,恐被萬人唾罵;若要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若不還時,于舅舅面上不好看。
事實兩難,因此淚出痛腸,只得慟哭。”孔明說罷,聳動玄德衷情,真個捶胸頓足,放聲而哭。
魯肅起身勸曰:“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從長計議。”孔明曰:“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此煩惱情節,懇告尊親,再容幾時。”
肅曰:“倘吳侯不從,如之奈何?”孔明曰:“吳侯既以親妹聘嫁皇叔,安得不從乎?望子敬誠為之。”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玄德哀痛至甚,只得應允。
玄德、孔明拜謝。 宴畢,送肅下船。
徑到柴桑,見了周瑜,盡言其事。周瑜頓足曰:“子敬又中諸葛亮之計也!當初劉備依劉表時,常有吞并之意,何況西川劉璋乎?似此推調,未免累及老兄矣。
吾有一計,使諸葛亮不能出吾計,子敬便當一行。”肅曰:“愿聞妙策。”
瑜曰:“子敬不必去見吳侯,再去荊州對劉備說,既然吳侯結為親眷,使是一家;若不忍去取西川,我東吳起軍發馬去取。取得西川時,以為嫁資,卻把荊州交還東吳。
此計如何?”肅曰:“西川迢遞,取之非易。都督此計,莫非不可?” 瑜笑曰:“子敬真長者也。
你道我真個去取西川與他?非也。只以此為名,實欲去取荊州,且教他不做準備。
東吳軍馬收川,路過荊州,劉備必然勞軍,就問他索要錢糧。兵到城下,一鼓平收,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禍。”
魯肅拜辭,再往荊州來。玄德忙與孔明商議。
孔明曰:“必是不曾見吳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計又來。但說的話,主人只看我點頭,滿口應承。”
計會已畢,接魯肅入。肅曰:“某回見吳侯,把皇叔言語盡情稟了。
吳侯甚是稱贊皇叔仁德,遂與諸將商議起兵發馬,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卻換荊州。
想念愛親之故,以此為嫁資。但軍馬經過,卻望應付些錢糧。”
孔明聽了忙點頭曰:“非親不解其禍,難得吳候好心!”玄德拱手稱謝曰:“此皆是子敬之贈,一言稱謝難盡!”孔明曰:“如雄師到日,即當遠遠犒勞。”魯肅暗喜,自回。
玄德問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郎死日近矣!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玄德又問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來取荊州也。
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便就殺入城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玄德曰:如之奈何?”孔明曰:“主公寬心,便收拾窩弩,以擒猛虎;安排香餌,以釣鰲魚。
等周瑜到來,他便不死,也九分無氣。”喚趙云聽了計:“如此如此,其余我自有擺布。”
玄德大喜,自作準備。 卻說魯肅回見周瑜,說玄德、孔明歡喜一節,準備出城勞軍。
瑜大笑曰:“原來今番也中吾計!”便救魯肅訴稟吳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軍接應。周瑜此時箭瘡結了白痂,濃水無出,身軀無事,調遣甘寧為先鋒,自與徐盛、丁奉為第二,凌統、呂蒙為后隊,水陸進兵五萬,望荊州而來。
周瑜自在船中,時復歡笑,以為孔明中計。水軍二萬五千。
2.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簡略
赤壁之戰結束,孫劉聯軍大勝,曹操敗走。孫劉兩家此時為各自利益都盯住了荊襄之地。劉備沒有領地,急欲取荊襄之地為基業,而孫權也欲全取荊襄,這樣可以全據長江之險,與曹操抗衡。劉備和孔明提兵屯于油江口,準備奪取荊州。周瑜見劉備屯兵,知道他有奪取荊州的意思,便親自赴油江與劉備談判,而且打定主意談判若是破裂,就先打劉備,再取南郡。劉備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諾只有當東吳攻不下南郡自己才能攻取,而心中其實憂慮,他怕東吳攻下南郡之后,自己無處容身。孔明卻寬慰他說:“盡著周瑜去廝殺,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那時曹操雖走,卻留下猛將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將夏侯敦守襄陽,攻打有著相當的難度。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時候,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吃了好幾次敗仗,自己也中了毒箭,但是他終于還是將曹仁擊敗。當他來到南郡城下,準備進城的時候,卻發現城池已被趙云襲取。這時,又有探馬來報,荊州守軍和襄陽守軍都被諸葛亮用計調出,城池已都被劉備奪取。周瑜十分憤怒:“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孔明二氣周公瑾”
劉備取了荊州之地后,周瑜要魯肅去討說法,劉備狡辯道荊州被是劉表的地盤,如今劉表雖然死了,可是他兒子還活著,我作叔叔的輔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盤怎么不行?這聽起來似乎有理,但不久劉表之子劉琦死了。魯肅再去討時,孔明又一席強辯,說什么劉備是皇族,本就該有土地,何況劉備還是劉表的族弟,這是弟承兄業,劉備在赤壁之戰中也曾盡力之類的話。令魯肅這個老實人不知道如何應答。到最后,終于說荊州算暫時借東吳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換,還立下文書。此時劉備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動孫權用嫁妹(孫尚香)之計將劉備賺往東吳而謀殺之,繼而奪取荊州,但不想此計被諸葛亮識破,便將計就計讓劉備與吳侯之妹成了親。當歲末年終,玄德依孔明之計攜夫人幾經周折離開東吳時,周瑜親自帶兵追趕,卻被云長、黃忠、魏延等將追得無路可走,蜀國岸上軍士齊聲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氣得再次金瘡迸裂。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氣周公瑾”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沒有絲毫取川的跡象,此時曹操為了瓦解孫劉聯盟,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魯肅去討荊州。孔明再次狡辯一番,為自己找理由。周瑜設下“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川,其實是奪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幾路人馬殺來,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再次迸裂,昏沉將死,臨終作書與孫權薦魯肅代己之職,同時,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3.周瑜的故事100字
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造十萬只箭,并說不要推脫。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理應照辦,并答應三天造好,還立下了軍令狀。
諸葛亮事后請魯肅一起到曹軍的水寨取箭。這天,大霧彌漫,對面看不清人。
天還沒亮,諸葛亮下令開船,并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下令說,霧大,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
太陽出來了,霧還沒散。船兩邊都插滿了箭。
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十萬只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后長嘆一聲:“我真比不上他!”。
4.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簡短的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新野火燒曹軍一戰出名。后有赤壁之戰,空城計等。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字孔明,號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 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 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 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 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 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 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劉禪繼 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 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 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 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采納哦
5.周瑜與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和周瑜的小故事:
三國時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總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條妙計,設宴相請,并以對詩為名進行加害。孔明早已覺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說:“誰輸了就砍誰的頭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26366。”周瑜暗自大喜,忙說:“君子無戲言,戲言非君子。”
魯肅見他倆擊掌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聰明一生,糊涂一時,輕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裝不知,泰然自若,反拉著魯肅的手說:“子敬也算一個。”
周瑜見孔明中計,十分高興,首先出詩一首:“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奚鳥,得志貓兒雄過虎,落毛鳳凰不如奚鳥。”
孔明聽了,心中暗想,自己身為蜀國軍師,今日落入周瑜之手,豈不是“”嗎?便立即吟詩以對曰:“有木也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周瑜聞言大怒,魯肅早已留意這場龍虎斗,見周都督意欲爆發,急忙勸解道:“有水也是湘,無水也是相。去掉湘邊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風波平息了,周瑜怒氣未消,他更換內容,又吟詩一首:“有目也是目丑,無目也是丑。去掉目丑邊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難挑一個妞。”
孔明見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氣反唇相譏,遂吟誦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數二喬,難護銅雀不鎖嬌。”
孔明的嘲諷,激得周瑜怒火萬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團團圍住,孔明毫不驚慌,穩如泰山。魯肅立即上前勸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詩奉獻:‘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今日這事在破曹,龍虎相殘大事糟。’”
魯肅以詩指點,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與孔明共議破曹妙計,干出了后來流傳千古的火燒赤壁的大事業。
6.諸葛亮小故事,4個,簡短的
舌戰群儒:諸葛亮出使東吳,請求聯盟,東吳不怎么樂意,于是諸葛亮和他們的知識分子展開辯論說的他們無地自容,最后成功聯盟。
草船借箭:聯盟后,東吳大都督周瑜覺得諸葛亮這個人不簡單,留著有后患,這邊弄死他沒借口,就說我們要箭,你幫我們弄去,諸葛亮利用天時巧妙跟曹操拿了十萬支箭交差。
巧借東風:弄了箭以后準備跟曹操PK了,可是曹操兵多將廣不容易搞,所以周瑜和諸葛亮都想到火攻,可是風向不對,諸葛亮再次發揮他的神奇能力跟老天借了一夜東風,把曹操打的丟盔卸甲。
七擒孟獲:諸葛亮帶隊南征,南蠻有個老大叫孟獲,對諸葛亮很不服,諸葛亮抓了小樣七次,又放了七次,小樣終于服氣了。
7.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短一些的)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后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并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后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
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