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介紹葫蘆的文章嗎
、火繪 火繪俗稱“燙花”或“烙花”是一種有很長歷史的工藝,最初是在本質器物上燙出種種花紋圖案,后來被藝人移植到葫蘆上,出現了火繪葫蘆。
火繪葫蘆并不限于蟲具,象葫蘆鴿哨、觀賞葫蘆及其他葫蘆器均有火繪者。如前所述,火繪葫蘆蟲具出現于清代,自彼迄今,操此業者不乏其人,創造出不少火繪葫蘆,不但質地堅厚,金色燦然,上面的火繪田園人物圖更令人驚嘆不已。
藝人在方寸之地,用極細的火針,精心繪制出山水、田園、人物、茅舍、樹木、籬笆,構織出一幅恬淡而寧靜的生活圖景,筆法細致入微,意境深遠,繪技十分高超。一具品質優良的葫蘆蟲具,再配以意趣高雅的火繪作品,無疑是錦上添花,會大大提高葫蘆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層次。
火繪所用的工具甚簡單,只火針和香二種。香是以榆面為料特制而成的,粗細如拇指,俗稱“鞭桿香”,燃燒后溫度很高。
火針一般是自制,用鋼條磨制成,一端磨出尖頭。將鞭桿香點燃后,著火的一端會變得比較柔軟,這時將火針插進香內,只露出尖頭,作為“筆尖”。
為利于插入,火針的另一頭亦需磨得稍尖一些。火針被香火灸熱,產生很高的溫度,即可在葫蘆上繪出各種圖案。
隨著香不斷燃燒,要不斷將火針往里插入一些,只露出1厘米左右的長度。為了適應多種筆法的需要,火針的端部除錐形一種外,尚有刀形和鏟形兩種。
錐形火針適應性較廣,凡畫面上的曲線部分均可以為之。刀形火針主要用來繪直線,以“刀刃”輕輕放在葫蘆上,就會燙出筆直的線條;而以錐形針畫則不易畫得直,且線條發虛。
鏟形針前端是個平面,作潤筆用,容易畫出國畫中的皴(cun)染效果。上述乃傳統之法。
其優點是火針的溫度較為均衡,繪出的畫面濃淡相宜,恬淡雅致;又因火針較尖,即使很精細的地方也可以表現出來,易產生工筆畫的效果。其缺點是香煙繚繞,易熏人眼,影響繪者的視線,甚至被搞得淚流滿面,很不舒服。
現代火繪者多已拋棄此法,改用電烙鐵作畫,更為簡便,也免去煙熏火燎之苦。電烙鐵的瓦數不同,燙出的花紋有濃淡之別。
一般應該多備幾把,以適應畫面的不同需要。買來的電烙鐵,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制,將烙鐵頭磨成不同的形狀。
現在有人研制出一種可調溫電烙鐵,無需換來換去用起來就更方便了。葫蘆火繪工藝并不難掌握,只要不斷練習,就會有所長進;難的是藝術修養、審美能力的培養。
火繪與繪畫藝術除了使用的工具不同外,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說就是繪畫藝術的一個分支;而任何繪畫大家,其作品絕非只表現了他們的高超畫技,更說明了他們的深厚藝術修養,沒有這種修養,是根本不可能創造出藝術精品來的。、砑花 砑花技術其原理與陽雕相似,陽雕是剔除花紋周圍的部分,以使花紋凸現出來。
砑花是用硬物壓得凹陷下去,以免破壞葫蘆表面的一些硬皮。 砑花所用的工具,據前人的說法是“瑪瑙厚刀”。
以瑪瑙作刀,是取其堅固而光潔,不易損傷葫蘆的表皮。然瑪瑙不可能制成十分尖細玲瓏的刀具,所以它所壓制出來的花紋圖案必是較為粗大簡略者,過于精細的圖紋應該用其他刀具才能完成。
用一般的平口刃篆刻刀即可進行。刀刃不要過于鋒利,刀背要厚一些,較易使上力。
先在葫蘆上畫出所需花紋圖案,以刀刃之一尖靠近花紋的外側,沿邊緣持刀橫行,邊用力按壓,力量主要用在靠花紋的一側,另一側則基本上不需用力,刀過后即出現一條呈斜面的凹溝,靠花紋的一側較深。花紋的另一側亦如法炮制,這樣花紋就凸現出來。
所謂“凸現”,是與其周圍被壓下去的凹溝相對而言的,其實花紋并沒有增高,這一點與范制葫蘆上的凸起花紋是完全不同的。砑花的原理雖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并非易事,尤其是比較復雜精細的花紋圖案,需要十分耐心和細致。
另外還發現,在質地較軟的葫蘆上砑花較易,壓下的凹陷較深,花紋凸起非常明顯;而質地堅硬的葫蘆則效果不明顯。這時可采取兩個步驟,一是將葫蘆放在水中浸泡一二天,或抹上硅油套上塑料袋密封半天使其變得較柔軟;二是要輔以刀刻。
刀刻時要注意不要挖得太深,只需稍顯現出花紋的凸起即可。就目前筆者所見到的幾件砑花作品來看,幾乎沒有一件是純為壓制而不施刀刻的。
有的甚至是全為刀刻而成,即將花紋周圍部分以刀削薄,以突出花紋。
2.葫蘆象征著什么
家里可以掛葫蘆,葫蘆為藤本植物。
藤蔓綿延,結實累累,籽粒繁多,中國人視作象征子孫繁盛的吉祥植物。枝“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33661蔓”與萬諧音,寓意萬代綿長。
民俗傳統認為葫蘆吉祥而避邪氣。端午節習俗,民間門上插桃枝掛葫蘆。
現代氣功測試證明,葫蘆有隔絕氣場功能。民語有“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意即難以穿透葫蘆測視內中物品。
從風水場氣分析,乃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風水化煞中應用。
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后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
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后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并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對賣油郎賠禮。
呂洞賓深感其誠實,于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
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卷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
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3.雕刻葫蘆的簡介
葫蘆雕刻分為兩種:葫蘆雕和刻葫蘆。葫蘆雕區別于其他葫蘆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單純的范制,也非單純的雕刻,而是將范制、雕刻、火繪、拼接組合融為一體,成為一門綜合的葫蘆器工藝。葫蘆雕以拼接組合為主, 最常見的是再輔以雕刻、火繪、也有人還輔以范制。 使用材料是品種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蘆, 剖開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組合為造型各異的葫蘆器物。 在拼接組合的基礎上,再施以雕刻, 葫蘆雕的藝術美就更強了。主要雕法有陽雕、陰雕、透雕、陽雕平地、陽雕沙地、陰刻陽雕、雙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側刀、內側刀、順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 、切刀等。這些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1303132雕法和刀法基本是從竹雕、木刻等工藝中借鑒而來的,施刀要做到穩(心靜氣和)準(準確度高)輕(用力恰當)慢(行刀緩穩)巧(刀法嫻熟)。只有這樣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蘆工藝品。 刻葫蘆,顧名思義,是在葫蘆上刻字雕畫, 使其成為供人欣賞的葫蘆藝術品。葫蘆雕是一種立體藝術,而刻葫蘆則不是,全是在葫蘆表面上作文章。據說刻葫蘆最初在甘肅一帶民間流傳,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隨意刻畫出簡單的花草蟲魚圖案,作為觀賞。后來經過藝人的不斷摸索、研究,使工藝水平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專門刻葫蘆藝術。刻葫蘆原一只有針法, 現在又創造出刀刻法,出現了各種鏤空葫蘆。有的還創作出仿水墨、寫意的名家山水畫作品,并摹仿吳昌碩、任伯年、徐悲鴻、齊白石的畫韻,創造出風采獨具的彩畫葫蘆。
4.寶葫蘆的秘密簡介
王葆在釣魚時意外地釣到了一只萬能的寶葫蘆,從此,他就高枕無憂,讓寶葫蘆代他學習、寫作業、做模型、考試……讓同學們刮目相看,王葆更是整天樂滋滋的。可是寶葫蘆漸漸讓王葆有了一種依賴性。寶葫蘆不但沒有幫助王葆,反而讓他學會了偷懶、學會了說謊。終于在一次數學考試時,寶葫蘆使用魔法時不僅把蘇鳴鳳試卷上的答案全部轉移到了王葆的空白試卷上,而且把試卷上的姓名也一起轉移給了王葆,這讓王葆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幸好這只是一場夢!
有一個叫王葆的孩子,他非常喜歡聽奶奶講故事,奶奶就總是講寶葫蘆的故事,有了寶葫蘆就會變得好幸福,要什么有什么。有一天。王葆自己在釣魚的時候,意外的釣到了一個寶葫蘆,他一連在地上打了好幾個滾。覺得他自己總算可以要什么有什么過得幸福了,先的時候,覺得寶葫蘆真好,要什么有什么。可是到了后來,卻發現寶葫蘆知道了自己的心事,把他要做的事全部做了,自己沒有什么事可做了。到了后來還發現寶葫蘆的東西是偷來的,一氣之下,就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大家,使得寶葫蘆沒有用了,他也就把寶葫蘆給扔了,自己也就徹底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