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伯虎學畫的故事,你覺得唐伯虎是一個怎樣的人
《唐伯虎學畫》講得是唐伯虎小時侯如何學畫的故事。他小時侯學畫非常刻苦勤奮,所以進步很快,但是不久,他就有了自滿的心理,想停學回家了。沈周老師巧妙地幫他改正了驕傲的缺點,他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畫,最后終于變成了著名的大畫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無止境。要想真正學有所成,就不能驕傲自滿,半途而廢,否則就不會有任何成就。
唐伯虎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九歲的時候,他拜當時著名的畫家周臣為師,學習繪畫。兩年后,唐伯虎畫山水、人物、竹子和山石都已經栩栩如生了。
但是唐伯虎不滿足自己的畫畫水平,又第二次拜師學習,跟沈周老師學習繪畫。
唐伯虎的繪畫功底很深厚,加上刻苦勤奮地練習,在一年的時間內很快地提高了繪畫技藝,就連沈周老師也經常稱贊他。
漸漸地,一向謙虛的唐伯虎有了自滿的心理,這讓細心的沈周老師察覺到了。一天,他把唐伯虎叫來一起喝酒。在談話中,唐伯虎多次提到母親身體弱、身邊沒人照顧,希望老師能同意他回家。
沈周老師笑著說:“今天高興,酒喝多了,身上有些熱,你去把窗子打開,通通風,好嗎?”
唐伯虎于是去開窗,可是他怎么也推不動那兩扇窗。忽然他發現那窗子竟是畫的,看起來就跟真的窗一樣。唐伯虎臉紅了,他走到了老師跟前,“撲通”一聲跑到在地,對老師說“請您原諒弟子無知,我要留下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畫,始終專心致志,一絲不茍,最后終于成了著名的大畫家。
2.歷史人物小故事 唐伯虎學畫
以下是故事原文,希望能幫到題主唐伯殼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
九歲的時候,他拜當時著名的畫家周臣為師,學習繪畫。兩年后,唐伯虎畫山水、人物、竹子和山石都已經栩栩如生了。
但是唐伯虎不滿足自己的畫畫水平,又第二次拜師學習,跟沈周老師學習繪畫。唐伯虎的繪畫功底很深厚,加上刻苦勤奮地練習,在一年的時間內很快地提高了繪畫技藝,就連沈周老師也經常稱贊他。
漸漸地,一向謙虛的唐伯虎有了自滿的心理,這讓細心的沈周老師察覺到了。一天,他把唐伯虎叫來一起喝酒。
在談話中,唐伯虎多次提到母親身體弱、身邊沒人照顧,希望老師能同意他回家。沈周老師笑著說:“今天高興,酒喝多了,身上有些熱,你去把窗子打開,通通風,好嗎?”唐伯虎于是去開窗,可是他怎么也推不動那兩扇窗。
忽然他發現那窗子竟是畫的,看起來就跟真的窗一樣。唐伯虎臉紅了,他走到了老師跟前,“撲通”一聲跑到在地,對老師說“請您原諒弟子無知,我要留下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畫,始終專心致志,一絲不茍,最后終于成了著名的大畫家。
3.唐伯虎的故事
1、故事選摘
會試泄題案
當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并傳了出來。再加上由于徐、唐兩人在京師的行動惹人注目,會試中三場考試結束,頃刻便蜚語滿城,盛傳“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戶科給事華昶便匆匆彈劾主考程敏政鬻題。事連徐經、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閱題,其所錄之卷,由大學士李東陽會同其他試官進行復審,結果證明徐、唐兩人皆不在錄取之中。鬻題之說,雖屬烏有,但輿論仍喧嘩不已。明廷為平息輿論,便著錦衣衛加以審訊,查無鬻題實據,最終以徐經進京晉見程敏政時曾送過見面禮;唐寅也因曾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文,送鄉試座主梁儲,使兩人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罷官還家。華昶因奏事不實,也遭降職處分。一場科場大獄,以各打五十大板結案。事后三個被告均不服,程敏政歸家后憤郁發疽而亡。唐寅恥不就吏,歸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筑室“桃花塢”以自娛。
徐經加梧塍后,閉門讀書,并作《賁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經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舉仕途。次年以慕司馬遷的齊、魯、燕、趙壯游為名,北上京師探聽消息,但因科場失意后體質一天比一天差,不勝旅途勞頓,至京便臥病于永福禪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師,歸葬于江陰砂山。年止三十有五。關于這場會試泄題案,記載很多,說法不一。實際上這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結果。但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后縱酒澆愁,游歷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2、人物簡介
唐寅(yín)(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吳縣吳趨里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著名的畫家、詩人。據說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取名為寅。
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華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即民間所說“江南四大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為“明四家”。
3、代表作品
《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六如居士集》等。
4.唐伯虎學畫讀后感
我很喜歡畫畫,所以也很喜歡《唐伯虎學畫》這個故事。
《唐伯虎學畫》講得是唐伯虎小時侯如何學畫的故事。他小時侯學畫非常刻苦勤奮,所以進步很快,但是不久,他就有了自滿的心理,想停學回家了。
沈周老師巧妙地幫他改正了驕傲的缺點,他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畫,最后終于變成了著名的大畫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無止境。
要想真正學有所成,就不能驕傲自滿,半途而廢,否則就不會有任何成就。 我想到了自己學畫,我已經學了三年,一直以來,我聽課都很認真,畫畫也很刻苦,當我取得了一點小成績后,我也沾沾自喜,看了《唐伯虎學畫》的故事,我感到很慚愧。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要記住這句話,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像少年唐伯虎一樣有志氣有恒心,要謙虛不要自滿。希望小朋友們和我一樣,大家一起努力吧。
5.誰知道唐伯虎的故事
說起唐伯虎,可謂婦孺皆知。
“唐伯虎點秋香” 、“三笑”、“三約牡丹亭”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人們更多知道他的是“風流才子”的一面。 唐伯虎是姑蘇趨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稱唐伯虎。
史書記載,他出身于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蘇吳趨坊皋橋開酒店,當時文徵明父親文林去酒店喝酒,見唐寅才學過人,決定讓唐寅與文徵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從此唐寅的繪畫天賦得到了充分展現。
后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為明四家,與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合稱為吳中四杰。他的畫風纖柔委婉、清雋生動,尤擅長山水仕女畫,而且兼善書法,詩文俱佳。
唐寅家住今蘇州城北桃花塢,故自稱桃花塢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自幼性格不羈,稱已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29歲時中鄉試第一,人稱唐解元。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就此唐寅絕意仕途,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
正德9年(1514年)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直到嘉靖3年(1524年)去世,死后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家村。
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動亂期間墓地遭毀壞,后又修復。
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續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無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紅粉知己叫沈九娘,后來九娘為他生了個女兒。 早在明代嘉靖或萬歷年間,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就載有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
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涇林雜記》一書關于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更為詳細,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雛形。而明朝末年,馮夢龍以《唐解元一笑姻緣》為題,又將其編進了廣泛流傳的《警世通言》中。
明末還有孟舜卿寫的《花前一笑》,單人月寫的《花舫緣》等雜劇,用舞臺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進了千家萬戶。實際上,據《茶余客話》和《耳談》等筆記記載,明代歷史上的確有件為一個婢女而賣身為奴的事,但這是一個名叫陳立超的書生,好事者把它附會到唐伯虎名下。
另據史家考證,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兒,她的年紀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要比唐伯虎小27歲。
因而,唐伯虎是與“三笑”姻緣無緣的。
6.求唐寅的故事
唐伯虎點秋香 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不過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歲。
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艷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了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云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唐寅詩集》中有詩名曰“我愛秋香”是一首藏頭詩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其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敘述的故事情節和現在我們知道的“唐伯虎點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蕩不羈。
一次,他和朋友游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燦然一笑。其實就笑了一下,陳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訪秋香蹤跡。
于是,陳公子喬裝打扮,到官宦人家 《秋風紈扇圖》[3]里做了公子的伴讀書童。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為他發現倆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便謊稱要回家娶親。
倆公子說,府上有這么多婢女,你隨便挑。陳公子說,既然這樣,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點秋香吧。
陳公子遂心如愿,結成姻緣。這就是《耳談》中因笑傳情,因情結緣的一個愛情故事。
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最古老,最簡單的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復雜化。
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怎么會變成“唐伯虎點秋香”呢? 這里,有其社會原因,時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個人原因。我們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經濟十分發達的時期,蘇州是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
經濟上的繁榮必然帶來思想上的活躍。特別是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就十分活躍。
他們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實現個人的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中下層知識分子急需找到一個他們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
急需找到一個生活上放浪不羈、敢于帶頭沖鋒、挑戰的叛逆形象。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禮法的性格特征。
在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中,文人墨客們故意讓唐伯虎不拘禮法,讓他放浪形骸。故意讓唐伯虎闖朱門豪宅,讓他和達官貴人插科打諢。
故意讓唐娶自己心愛的女人為妻,讓他為爭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奮斗。這就是為什么要把點秋香的重任放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那么,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秋香這個人呢?有。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
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歷史上確實被人點過。是不是唐伯虎點的呢?肯定不是。
因為據考證,秋香比唐伯虎大20歲。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沒有辦法才墮入青樓。
因為人品好,后來轉業從良。 秋香在當時被譽為“女中才子”,她所畫的丹青畫,更有名氣。
據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 在《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繪畫。
沈周是明代相當著名的大畫家,曾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臨江仙題林奴兒(即秋香)山水畫:“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
過去的事都已過去,青樓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后要到畫界中去尋覓。 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時候在繪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
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很快掌握繪畫技藝,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時,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唐寅賣扇記 唐寅,字伯虎,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人稱“唐解元”,自制印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為人放蕩不羈,風流飄逸,心胸豁達。
精詩文、工書畫,曉音律,素好游山玩水。 值某歲仲夏,一日欲獨游西子湖,正行于道中,見一酒肆,酒興遂發,乃入。
把盞酣飲罷,欲結賬,往囊中探銀,不料竟空空如也。乃環顧,亦無熟識,與酒保道:“某因走得匆忙,未帶銀兩,暫賒,可否?”對曰:“否!”寅一時無計,面色難堪,不免心慌意亂,滿面細汗。
甩開手中扇,搖之,忽思道:“何不以扇抵酒?”言與酒保,又不允。寅低眉良久,心生一計,大聲吆喝,賣其手中扇。
其時,肆中一長者,峨冠博帶,乃杭州富豪也。問道:“汝扇區區,能折幾何?”寅曰:“足下觀訖方曉。”
遞之予視,富豪一瞥,乃曰:“扇上之畫,分明信手涂鴉,乃出無名豎子之手耳!分文不值。”言訖,擲于地,寅甚不悅,白眼瞪視。
俄傾,一布衣似書生模樣,上前視之。拾扇觀罷,拍案連稱:“ 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視寅良久,只見寅氣宇軒昂,風流倜儻,儀表非常。
曰:“閣下莫非‘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耶?!”寅笑而未語,氣靜神閑。酒客聞之皆驚,爭而觀之,嘖嘖不已。
眾人皆出高價欲購伯虎之扇。寅都不鬻,獨與那秀才。
秀才摸出銀兩,只十兩白銀,乃曰:“吾錢少,恐難購得。”寅曰:“足下惠目識人,余欽佩之至,故此扇非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伯虎學畫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