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銅器的資料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銅發明后,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
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并開始使用銅。1973年陜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于距今約6500年前先后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并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
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
對于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于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
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
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
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制品。
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并存,并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
發現銅質制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鉆、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制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于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鉆、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制造容器。
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制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制品。
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制品多樸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
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
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于廟堂,或用于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
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
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
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
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
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
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
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
隨后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2.青銅器的資料(描述)
青銅器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簡稱“銅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
奏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
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么究竟什么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為,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么時候屬于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么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
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歷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青銅器分類 鼎 相當于現在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歷)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于現在的蒸鍋。
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箅。
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角 飲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斝(jia,音甲)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u,音姑)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觶(zhi,音志)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
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
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
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盤 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i,音儀)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
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于現在的大碗,盛飯用。
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盨(xu, 音須)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i,音對)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
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
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爵(jue, 音決) 飲酒器。
相當于后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于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
3.一件青銅器的資料
青銅奔馬
青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出土于中國甘肅武威雷臺漢墓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武威雷臺地區的農民在挖防空洞時發現了墓室內的銅車馬。但由于缺乏考古常識,當時把里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里。當年10月,武威文化館工作的黨壽山看到墓室和倉庫里的銅車馬后向上級報告,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青銅奔馬就在其中。由于出土時隊陣的順序遺失,只能按照史料記載來重排車馬隊。在車馬隊的最前統領全軍的就是這匹青銅奔馬。后來的考證表明,雷臺一帶為東漢一張姓將軍的家族墓地。
揚名天下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賓訪問蘭州,在參觀博物館時見到了這件青銅奔馬,被這件文物的藝術魅力所傾倒,立刻為其命名馬踏飛燕,雖然后來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但由于這個名稱十分傳神,被廣泛地使用。1973年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84年青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游的標志。
造型
通體青銅鑄成,表面有一層青綠色的銅銹。銅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飛鳥的背上,飛鳥驚詫地回頭觀望,喻意神速。這一構思巧妙而科學,整體的支撐點很小,但重心穩定。關于該造型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馬的速度極快,另一種解釋是該馬為神話中的天馬,因此在鳥之上。
奔馬
銅馬體態矯健、昂首嘶鳴,被認為是漢代“天馬”的典型形象,是神話中的角色,不是現實中的馬。一般的馬是前后同向騰空,而此馬同一側的兩腿向同一方向騰起,稱為對側步,這種步伐對于乘坐的人很舒適。
4.誰有關于青銅器的資料
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褥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奏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5.古滇青銅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國際上把安陽殷墟、陜西秦俑和昆明石寨山青銅器譽為中國 三大出土奇跡考古界把以滇池地區石寨山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稱 為“滇文化”或“古滇國青銅文化”。
古滇國青銅器品種繁多,造型 各異,以祭器、兵器、工具和扣飾為多。尤其是眾多的貯貝器及其 蓋面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房屋等各種造型的雕鑄形象,生動 地反映了滇人的生產、生活、祭祀、狩獵、紡織、舞蹈、宗教等各方面 的情況;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生產水平、社會形態、風俗習慣、宗教信 仰、文化意識、民族心理等。
折射著古滇國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藝術文化和人本文化,使我們看到了 3000多年前滇池地區人類社 會的真實場景。古滇青銅文化以絢麗的地方色彩、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先進的鑄 造工藝而美輪美奐、異彩紛呈,它標志著戰國、西漢時期,滇池地區的 青銅文化,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或科學技術上,都處于先進水平,是 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作為一種歷史性、地域性豐富的 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輝煌的篇章。
6.青銅器的資料
青銅器簡介 青銅器是指青銅制成的器物。
中國有許多青銅器的傳世珍品。青銅器物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褥富麗。
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
奏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
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么究竟什么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為,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么時候屬于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么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
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歷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二、青銅器分類: 鼎 相當于現在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歷)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于現在的蒸鍋。
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箅。
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角 飲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斝(jia,音甲)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u,音姑)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觶(zhi,音志)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
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
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
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盤 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i,音儀)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
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于現在的大碗,盛飯用。
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盨(xu, 音須)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i,音對)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
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
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爵(jiu, 音決) 飲酒器。
相當于后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7.急求關于這個青銅器的資料
鼎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繡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鼎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制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于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征.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讀書時記得歷史書上講過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錫.鉛.
每個鼎上的花紋都不一樣.但是一點相同都有自己的寓意。.
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神獸.是龍的第五子,是貔貅的哥哥.
我知道的就這樣了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