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朝發生的重大事件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后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
后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作法,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后,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涂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并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經過激烈的戰斗,三苗戰敗了。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后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這就是“涂山之會”。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
后羿即是夏朝時的人物,他驅逐了啟的兒子太康攝政,但后羿卻沉溺于射獵,不理朝政,最后也被殺死了。
夏的最后一個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2.夏朝發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于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2、少康中興: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后,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并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余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
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后。而后少康滅澆于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建都綸城(今河南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后世稱“少康中興”。
3、涂山之會:涂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于涂山,史稱涂山之會。
4、討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隨后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后,“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后,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5、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夏朝
3.夏朝有什么重要的事件(詳細的)
1、涂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作為都城。后又遷往陽翟。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這就是“涂山之會”。
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2、鯀禹治水
夏族早期活動于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后,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經過治理之后,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
3、建立王朝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涂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
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后,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4、少康中興
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余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城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臺,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
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后,少康終于“坐鈞臺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稱“少康中興”。
5、討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隨后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后,“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后,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夏朝
4.中國夏朝至清朝的重大事件
1、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的事件。
商朝的王位繼承制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制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繼承處于混亂狀態。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后才最終結束。九世之亂使國家衰落,諸侯莫朝。
同時此時期是商代由二里崗時期向殷墟期過渡的重要時期。2、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時,廢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
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后被殺于驪山,西周滅亡。
其后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后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
平王東遷后,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后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
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
導致新朝的滅亡。4、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5、清兵入關 清兵入關是指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占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
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仍采用過去入關侵明的者路,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后(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
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干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
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于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后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九世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王東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莽改制 參考資料來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夏朝重大事件簡短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