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至桐城全文的意思
《將至桐城》
王士楨
溪路行將盡,初過北峽關。
幾行紅葉樹,無數夕陽山。
鄉信憑黃耳,歸心放白鷴。
龍眠圖畫里,安得一追攀。
淺釋:王士禎 將至桐城
題釋:所謂“將至”,是說作者即將到達目的地桐城縣城(今安徽省桐城市)。當時作者已越過北峽關,身在桐城北境的大關鎮(北峽關所在),距縣城約40里。桐城是桐城派的故鄉,歷來人才輩出,北宋大畫家李公麟(龍眠居士)、一代名臣左光斗、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清代父子雙宰相張英、張廷玉、一代才子戴名世、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一代名伶嚴鳳英等均是桐城人。
溪路行將盡,初過北峽關。
臨溪的小路似乎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剛好翻過桐城和舒城交界的北峽關。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是桐山。北峽關在桐城市北四十里古峽石山(大關鎮小關村),因在城北,兩山相峙,故名北峽關。地勢極其險要,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吳魏峽石之戰即在此。
幾行紅葉樹,無數夕陽山。
斜陽西下,幾行紅葉樹后是連綿起伏的龍眠山。
龍眠如畫里,夕陽山外山。龍眠山風景絕佳,擅江北名山之秀,歷來為文人雅士所鐘愛。無數歷史名人隱居于此,辟有各種山莊、別業,如李公麟龍眠山莊、宰相張英的賜金園等。
鄉信憑黃耳,歸心放白鷴。
將家書托付給黃耳靈犬,思鄉的心由白鷴鳥帶回故鄉。
黃耳:陸機家犬。陸機(261-303),魏晉時期著名詩文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字士衡,吳郡華亭人(今上海松江人)。《松江府志》有記:機有快犬曰黃耳,性黯慧,能解人語。隨機入洛,久無家問。機作書,以竹筒系犬頸,令馳歸。復得報還洛。
龍眠圖畫里,安得一追攀。
眼前就是龍眠居士李公麟所描繪的龍眠山水,我能否仿效前賢歸隱此地,終老斯鄉。
龍眠:即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李公麟,字伯時,桐城人,善白描。晚年隱居于故鄉龍眠山中,建龍眠山莊,自號龍眠居士。曾繪有《龍眠山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專門提及此畫。
2.將至桐城詩意
《將至桐城》的詩文意思為:臨溪的小路似乎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剛好翻過桐城和舒城交界的北峽關。
夕陽西下,幾行紅葉樹后是連綿起伏的龍眠山。將家書托付給黃耳靈犬,思鄉的心由白鷴鳥帶回故鄉。
眼前就是龍眠居士李公麟所描繪的龍眠山水,我能否仿效前賢歸隱此地,終老斯鄉。 原詩全文: 溪路行將盡,初過北峽關。
幾行紅葉樹,無數夕陽山。 鄉信憑黃耳,歸心放白鷴。
龍眠圖畫里,安得一追攀。 白話譯文: 即將走完臨溪的小路,剛翻過北峽關口。
夕陽下山脈連綿,映照著數行紅葉樹。 將家書托付給黃耳犬,思歸之心交由白鷴鳥帶回故鄉。
看著龍眠居士李公麟描繪的山水,能否效仿前賢歸隱于此。 擴展資料 一、《將至桐城》里名詞釋義: 1、北峽關 自三國時有古峽雄關之稱,宋、元、明、清時為桐城九鎮之一。
始稱“北峽鎮”,清乾隆年間改稱“大關鎮”。1992年3月撤區并鄉時,分屬大關、卅鋪兩鎮。
2006年9月區劃調整,成建制合并成大關鎮。 2、龍眠 指的是龍眠居士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
字伯時。因安慶桐城城北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于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
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 二、《將至桐城》的作者是清代詩人王士禛,因清朝避雍正皇帝“胤禛”諱,又改稱為王士禎。
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人。
王士禛論詩,以「神韻」為宗,要求筆調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風韻和含蓄性。 王士禛的五、七言近體詩最能代表他的風格特色。
他不重視文學對現實的反映,大部分詩是描寫山水風光和抒發個人情懷的,偏于對藝術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創作理論的具體體現。 王士禛有詞集《衍波詞》,以小令為佳,但其成就遜于詩。
著作有《帶經堂集》,詩選有《漁洋精華錄》,詩話有《漁洋詩話》,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將至桐城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大關鎮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李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