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詩歌賞析怎樣答題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技巧)?并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準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夸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征、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2.高中古詩詞鑒賞 要有答案的
1. (2007年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望江南 超然臺①作(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 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點火,節后點火稱新火。
(1)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2)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解析】 第(1)題側重于對其中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把握詞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2)題側重于對本詞的內容與形式的總體理解把握。賞析“情”與“景”之間的關系。
在回答第(1)題時,同學們常常只注重語言的表層含義,而忽視語言的深層含義。挖掘語言的深層含義,才能準確全面把握詞人的心情。
其次同學們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許多學生對蘇軾豁達、樂觀的性格印象深刻,沒有認真地去讀這首詞,對詞人在這首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不準。
在回答第(2)題時,有的同學弄不懂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不會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記住“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為情設。
景與情的關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之外,還有以樂景寫哀情。
情景交融要仔細體會蘊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2007年重慶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海棠(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①,香霧空_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艷的光彩。 (1)蘇軾《海棠》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兩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的比較鑒賞。
近年來高考詩歌鑒賞題較多地運用這種方式命題,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這種形式,占到總數的三分之一。從命題角度看,可以分為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對詩歌形象的解讀、對思想感情的把握、對意境營造的領會等方面的比較。
第(1)題第一問考查詠物詩所詠事物的特點,解讀時理解這首詩中海棠的特點,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點。第二問考查的是表現手法。
希望同學們能夠熟練掌握詩歌的表現手法,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注意表現手法中包括修辭手法。
第(2)題比較分析抒發感情的不同,要結合詩歌的內容來分析。詩歌的比較鑒賞,一般是從兩者的異同點出題。
兩首詩都表達了對花的喜愛之情。細微之處的區別一是愛花在盛開之時,一是惜花在將謝之際。
實戰演習 1.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閨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 [注]不忿:怨恨。 (1)詩中前半部分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臺灣詩人鄭愁予在《錯誤》一詩中有句名言“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你認為這首詩中是否也存在“美麗的錯誤”?為什么?請說明理由。 2.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孤雁(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詩題為“孤雁”,結合首聯和尾聯分析,作者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來刻畫孤雁? (2)清人朱鶴齡注此詩說:“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分析作者在詩中如何表達這種思想感情。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留春令 詠梅花(史達祖)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沒顧、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
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點黃昏”—句中妙用了“點”字,請你賞析這個詞的妙用。
(2)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簡析“聞說”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4.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清平樂(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1)這首詞寫景,虛實結合,試從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一句的藝術表現力。 (2)“雁來音信無憑”一句,表現了作者當時什么樣的心情? 5.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送柴侍御(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這是兩首送別詩,兩詩詩眼分別是什么?它們表達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兩詩首句都寫得別致,有什么相通之處?參考答案 1. (1)描繪了一位思婦徹夜不眠,孤獨難耐的畫面。(2)早晨的喜鵲聲油然引起了深閨女子的驚喜和期望,但是喜鵲聲并未給她帶來喜訊,卻又使思婦的內心限入極度的失望和怨恨;從而使詩韻不盡,耐人尋味。
2. (1)正面描寫與。
3.高考詩詞賞析
詩歌鑒賞的常用答題語言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 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借助于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烘托: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語言特點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議論類:富有哲理、淋漓盡致 語言風格類 行云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淺顯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平淡無奇、質樸清新淡雅。 明快:明白通暢。 沉郁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雄健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文章結構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照應:qian后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虛,多指文章中想象的部分。 水**融:緊密結合在一起。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排比,比擬,設問,反問。
謝謝采納!
*0*
4.高考古詩原文及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題青州興龍寺老柏院
張在
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日幾回。
唯有君家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
(1)“春風來似不曾來”有兩層意思,請具體說明這句詩含有哪兩層意思。(4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回答。(4分)
其參考答案分別是:
(1)一層意思是就老柏樹自身而言,表現老柏樹不受自然條件的干擾,無論春風來還是不來,它都始終保持自己原有的風姿;另一層意思是就觀賞者而言,表現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的態度,即使是春風吹來的時候,人們也不去關注它。(兩層意思各2分)
(2)主要是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這首詩用世人對牡丹趨之若鶩來反襯對老柏樹的視而不見,突出了老柏樹孤獨寂寞的處境,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不以姿色取悅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質的贊嘆。(“反襯”或“對比”1分,分析到位3分。)
對此答案,我覺得有幾處嚴重誤讀甚至誤導。對該詩沒有真正理解到位。
先審讀詩題。詩題是《題青州興龍寺老柏院》(一說《龍興寺老柏院》)。興龍寺也好,龍興寺也罷,應該是寺院。寺院居住的自然是和尚了。和尚與世無爭,是超越塵世之外的人。那么,他們的清靜自修,獨來獨往,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就不應該叫做孤獨寂寞,而應該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淡定從容。
再結合所寫之物的象征意義來理解。作者有意將人們欣賞牡丹和不來寺院看大柏樹對比展現,借以突出大柏樹的品質。牡丹的意象很明顯,那是一種富貴花;人們欣賞牡丹,除了看花賞春的本意外,這里因為對比了寺院中的古柏,其象征意義就是指世俗之人對功名富貴的孜孜追求。而寺院、古柏的意象呢?寺院本身就是超然物外的象征,而古柏四季常青,不隨外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即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不為世人的追捧或者貶抑而改變內心,它又生長在寺院中,當然應該是超然物外、從容淡定的象征了。因此,前面寫世俗人們對牡丹的賞愛,表現世俗之人對功名富貴的積極追求;而后面寫“君家”(寺院主人家)老柏樹的“春風來似不曾來”,前后對比,借物寫人,既突出了寺院主人的超然淡泊,也表達了作者對這種不在意人世榮辱得失的人生態度的欣賞與向往。
綜上兩點可以說,(2)中所說的“突出了老柏樹孤獨寂寞的處境”,是對意象特點理解不當的嚴重的誤讀。
另外,從寫作的對象看,作者贊賞的是寺院中的大柏樹,寫牡丹是為了烘托老柏樹本身的精神品質和氣度,而不是為了批評人們對它采取的態度。因為,它根本就不在乎人們的態度。即感受著“春風來似不曾來”的對象是老柏樹,歸納此句的含義應該圍繞著老柏樹,而不是他人或環境。據此我認為,(1)中所說的“表現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的態度,即使是春風吹來的時候,人們也不去關注它”,是對象錯誤的嚴重誤讀。
另外,關于(2)中表現手法的回答,我認為,“襯托”“對比”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還應該有其他的回答。如雙關,(1)題既然說“春風來似不曾來”有兩層意思,那么從修辭手法看有雙關;而修辭手法是表現手法的一種。再如象征,如牡丹象征富貴,尋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貴,老柏樹象征寺院主人等,這應該也是正確答案。
據此,我認為:
(1)“春風來似不曾來”的兩層意思是:①一層意思是就老柏樹自身而言,表現老柏樹不受自然條件的干擾,無論春風來還是不來,它都始終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風姿;②另一層意思是興龍寺主人從容淡定,榮寵(春風)不驚。
(2)襯托(對比),這首詩用世人對牡丹的趨奉和欣賞來反襯(對比)老柏樹在春風到來之時保持這原有的姿態,突出了老柏樹的超然物外、從容淡定,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不受環境影響,淡定從容精神品質的贊嘆。
(或)雙關,“春風來似不曾來”既寫老柏樹四季常青,不受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從容的高尚品質,一語雙關。
(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貴,尋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貴,老柏樹象征寺院主人等。
(或)托物抒懷,如借老柏樹在春風到來時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風姿,抒發了對超然物外、淡定從容品質的歌頌和向往。
5.求幾分高考詩歌鑒賞的總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里,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后,又忙于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于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里,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于身世吧。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于心,托于夢的實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后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6.【我們應該怎樣鑒賞詩歌
古詩的表達技巧主要是指藝術特色、表現形式,也可稱寫作特色,或寫作技巧.其中包括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 修辭有比喻,擬人,借代,隱語,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用典等等.表現形式則較模糊,無特定定義(見第一段). 我自己以前做詩歌鑒賞的時候,是將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歸到表現形式,將修辭從表現形式中分出來的. 個人認為做詩歌鑒賞時,先看詩的題目(可以知道內容)和作者(知道大概風格). 然后讀詩,借助注釋翻譯一下.然后可以知道用了什么修辭或表現形式了. 回答問題時參照一下詩歌鑒賞答題的一般格式(一般是:通過**手法表現了**)回答問題時還應回答出這些手法的特點,使得詩歌怎么樣了. 找一些典型的詩歌鑒賞的題目(主要是手法和感情)多練一些,一般應付高考就沒問題了.。
7.我們應該怎樣鑒賞詩歌
古詩的表達技巧主要是指藝術特色、表現形式,也可稱寫作特色,或寫作技巧。
其中包括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
修辭有比喻,擬人,借代,隱語,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用典等等。表現形式則較模糊,無特定定義(見第一段)。
我自己以前做詩歌鑒賞的時候,是將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歸到表現形式,將修辭從表現形式中分出來的。 個人認為做詩歌鑒賞時,先看詩的題目(可以知道內容)和作者(知道大概風格)。
然后讀詩,借助注釋翻譯一下。然后可以知道用了什么修辭或表現形式了。
回答問題時參照一下詩歌鑒賞答題的一般格式(一般是:通過**手法表現了**)回答問題時還應回答出這些手法的特點,使得詩歌怎么樣了。 找一些典型的詩歌鑒賞的題目(主要是手法和感情)多練一些,一般應付高考就沒問題了。
盲點一:面對古詩如同霧里看花,難解其中情結。 原因:古詩閱讀量太小,缺少解讀經驗,沒有掌握一定的解讀技巧。
措施:加強閱讀訓練,多讀多背,培養悟性積累經驗。在解答過程中,注意充分利用以下幾點: 1、題目是切入點。
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題君山》,題目直接點明賦寫對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處”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賦寫對象理清了,詩意便變得清楚了。
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約客》,題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讓我們能夠在約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順利感悟詩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題中的《月夜憶舍弟》,題目既交代了時間(月夜),又表明了情感(憶),再加上特殊的人物關系(舍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2、意象是關鍵。 詩歌是以抒情言志為目的的,而意象是詩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單位,是詩歌的情感賴以寄托的地方。
所以從意象入手,展開想像和聯想,是理解詩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兩句十四個字,運用六種意象,我們可以從“月落”后夜色的濃重、烏鴉凄厲的啼鳴、“霜滿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楓”的黯淡和“漁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的象征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對解讀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如2002年全國考題中的《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且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們了解傳統意象“楊柳”經常用來表達離別思念之情的話,則此題應刃而解。
所以要想準確理解古詩,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學習中注意認識并積累傳統意象。例如:鴻雁——思鄉,信使;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惋,至誠;鷓鴣——思鄉,凄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菊花——高潔品質;楊柳——離別懷思之情;等等。
3、注釋很珍貴。 在高考古詩考題中,經常會出現簡短的注釋,這些注釋看起來只是對詩歌中的生僻奧澀處加以注解,其實卻往往就是我們理解詩意甚至解答題目的癥結所在,是命題人給我們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萬不能忽視。
如1997年《題君山》有注為“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在這里,對我們有幫助的信息是“君山在湖中”,否則我們就可能不明白為什么寫君山的詩句中會有“水波”出現了。 再如2000年全國春季考題《蟬》后的有注釋為“垂綏:批蟬。
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這實際上暗示了蟬所象征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之一——高貴的身份。 4、題干隱含提示信息。
也許由于古詩鑒賞題較強的主觀性,命題人在設題時一般要在題干中給出一點揭示,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點,或者表明問題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樞紐,對于考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如2000年上海考題“甲、乙兩首詩后兩句都提供了讓讀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請分別說明”,這個題干明確說明考查點是“想像”,考生需要“說明”的便是從后兩句詩中想像到了什么內容。
再如2002年全國考題題干中有“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這樣的提示,為我們點示了答題的樞紐——所謂“關鍵”應是能夠體現全詩情感主旨的地方,那么我們只要分析“折柳”的寓意與全詩的主旨有什么關系就可以了。 盲點二:面對考題,表述困難,或者信馬由韁沒有條理,或者言不由衷難以達意。
原因:未吃透考點的基本內涵,不懂得鑒賞的一般思路,未掌握一定的鑒賞詞語。 措施:首先,要明確鑒賞的基本思路。
古詩鑒賞要求文字簡短,但也應講究結構脈絡,它本質上屬于議論性質,所以我們可以按照“論點加論據”的模式去組織文字。如對2002年全國考題可這樣組織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富有惜別懷遠之意(注:論據),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
8.高中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題考綱陳述:(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第一步】準確解讀文本:在了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后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即我們平時講的五讀: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第二步】明了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
小口徑問題什么答什么,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1)采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后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點,或抒發(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后分,一問一答)(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么則什么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一般情況下,我們要寫明白:此詩寫了什么內容,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詩歌鑒賞簡答題: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游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游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斗雪堅守節操),⒋悲情類:梧桐(象征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征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昆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采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了解詩歌主旨:⑴詠史懷古詩:憑吊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
(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征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游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向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我們認為不會考,但是課本中有,我們還是要了解一點。)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于全篇整體或局部)常式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第一種:描。
9.高考詩歌鑒賞
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結尾設問,深化主題。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系: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
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
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
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
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
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
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
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
“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