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月三的傳說簡短的
農歷三月三是布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至于此節日的來歷,卻沒有統一的說法;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2.三月三的來歷還有習俗要簡短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圣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1]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游節。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61323632,還要“碰蛋”。
3.有簡單一些的壯族三月三的傳說嗎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迂,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壯族三月初三為什么有這種習俗呢? 相傳,很久以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
有一年,狀鄉大旱,鄉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達桂伴駕來到狀鄉,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
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土皇帝無奈只可免去狀鄉皇糧。
打那以后,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鑒于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干,現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
土皇帝半瞇著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達桂輕松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米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
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著八抬大轎趕到了。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里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濕漉漉的,象是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
土皇帝用手捂著鼻子,皺著眉頭,后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調轉轎子回宮殿去了。
一計未成,又生二計。快到清明節了,土皇帝又把達桂換到跟前,裝著十分誠懇的樣子:“達桂,你向來很聰明,現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
達桂一聽,就知道土皇帝又懷惡意,但達桂好不畏懼地說:“請皇上明說。”土皇帝瞇著眼睛說:“清明節我需要一個象宮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你給我在一個月內弄來,到時重重有賞,過期誤了大事要從嚴懲罰。”
達桂十分輕松地笑道:“好辦,好辦。” 二十天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三十天過去,達桂依然沒有一點動靜。
限期過了,土皇帝派兵來抓達桂,達桂扛著一桿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見土皇帝:“皇上大人,壯家比山頭還要大的豬頭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宮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請皇上用這桿秤去稱一稱,我好回去把豬頭抬來。”“這。
”土皇帝啞口無言了。
土皇帝見達桂聰明過人,留在宮殿里是禍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把達桂叫到跟前:“達桂,你向來聰明能干,再過一個月就是皇后坐月了,聽說壯家的公雞蛋很有營養,你給我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來,到時重重有賞。”
達桂滿口答應。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達桂,達桂連忙施禮道:“非常對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門,到時我會給皇上送去公雞蛋的。”
兵差大喝一聲:“天下男子怎么會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么生蛋?”兵差無言以對。只好回去報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
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
皇兵走后,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尸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
哭呀!哭呀!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
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后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迂的習俗。
4.我要寫手抄報,是關于三月三的,我想問三月三的來歷,能簡短最好簡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5.壯族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指的是農歷三月初三。
來歷:壯家人過三月三,是由于他們居住地區海拔較低,氣候長年酷熱,而就在春耕未央的農歷三月時節,正是風和日麗、氣候溫和的一年里最舒適的日子,村村寨寨的鄉里鄉親就趁時機來個大約會。唱山歌小調、撐竹筏、潑水嬉戲、逛三月街,熱熱鬧鬧成全大家的開心。
風俗: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迂,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活動: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百色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
1985年,廣西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6.壯族三月三 故事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歷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并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7.三月三的來歷不要太長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
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后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曄在《后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
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于衛生與保健,后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游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
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只是原來“洗滌祛除”的內容與意義已經淡化。
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游、休閑、游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8.三月三來歷和習俗
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
古時候,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有的將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隨流而下,下游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將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后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觴”;有的將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們則將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后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將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將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絳棗”。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于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9.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50字
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候,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
有的將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隨流而下,下游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將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后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觴”;有的將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們則將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后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將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將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絳棗”。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
關于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
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
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10.關于三月三來歷的日記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后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幸免于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后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伙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 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