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晚餐:簡短
達芬奇的代表作之一
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現藏米蘭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最后的晚餐》壁畫取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到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后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后,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這時,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三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后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約圣經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于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表現出來。
2.最后的晚餐簡單介紹250字
1、作品簡介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物,以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蘭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2、內容背景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約圣經》,據《新約圣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于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愿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于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后一次晚餐,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后,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后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3、作者簡介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和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桑西并稱文藝復興三杰。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1519年5月2日,達·芬奇逝世。他留下自然科學手稿7000多頁。恩格斯稱他“不僅是大畫家,而且也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
3.關于晚餐的片段 200字
今天晚上,我一來到餐桌前,“唉,怎么只有青菜,沒有肉、大蝦呢?”
這時外公端著螺獅說:“肉和大蝦還在里面,沒有燒。”
“啊”,我睜大眼睛,走到廚房一看,我對外公說:“外公,我錯怪您了”。
“沒關系”,外公笑著說。
過了一會兒,吃飯了,我拿起筷子,夾了一塊肉,這時,一雙筷子夾了一束青菜“飛”到了我的碗里,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外婆把青菜夾到我碗里的,我連忙說:“不吃,不吃,我不吃。”
外婆聽了生氣地說:“不行,青菜一定要吃,因為有維生素對身體有幫助。”
我真是沒有辦法了,把青菜吞了下去。
外婆對我說:“你吃肉都挺好的,青菜就不吃了。”
見外婆說的有理,我什么也說不出來。
這時,外公說:“寧寧你真是豬肉大王。”
我生氣地說:“我不是。”
就這樣,我們邊吃邊說,吃了很久,尤其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