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藺相如的簡短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
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干。
就先封他為“大夫”,后封為上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
他想:我為趙國拼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樣!”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后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
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
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里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
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后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藺相如的這番話,后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
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
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
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2.關于藺相如的簡短事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
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
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
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3.關于藺相如的兩個故事(短一點)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完璧歸趙:
趙國有一塊無價之寶何氏璧。秦王想得到它,就派使者用城池換璧。趙王不敢直接拒絕,以免惹起戰端。正當他為難的時候,藺相如主動請纓。
在一次會面中想以武力奪璧,藺相如抓著何氏璧準備撞墻。威脅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么他就撞墻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還會因背信棄義而遭人唾罵!秦王理屈詞窮,他雖愛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換,就只得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
后來,秦國群臣向趙國要十五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國后,他被任命為上卿。
擴展資料:
藺相如:
1、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初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向趙強索,他奉命帶璧入秦,智抗秦王,使原璧歸趙,因功被任為上大夫。
2、前279年,隨趙惠文王與秦王相會于澠池,秦企圖欺辱趙王,他據理相抗,使趙不受屈辱,歸國后升為上卿。大將廉頗不服,他忍容謙讓,頗因而愧悟,兩人成為知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藺相如
4.藺相如的簡短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干。就先封他為“大夫”,后封為上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拼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后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里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后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后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5.關于藺相如的故事一定要簡略
藺相如,籍貫及生卒年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
和氏壁風波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寶玉。這塊寶玉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發現,原為一塊玉璞(含有寶玉的石塊),先后獻給厲王、武王,玉工都說是塊石頭,國王惱怒,卞和分別被砍去左右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哭泣。
文王知道后,叫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聽說趙國國王成了這塊寶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這塊寶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換取趙國的寶玉。
趙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于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
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入選趙廷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
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后,勸阻我說:‘你怎么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
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
’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
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后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
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并圓滿完成任務。”。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壁,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壁,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么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壁,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壁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么就是秦國理虧。
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壁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于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壁西使秦國。 秦廷智變 秦昭王在章臺(秦宮名,舊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壁,獻給秦王,秦王接過壁。
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壁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壁,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后,就把壁交給他,藺相如接過壁,迅速后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
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
大家都不同意把壁送來。可我卻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壁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
趙王采納了我的意見,并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后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度如此恭敬。
可大王卻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么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
我看大王并沒有用城換壁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壁,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藺相如把壁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準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于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壁,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
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壁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壁,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壁獻給大王。”
秦王想到壁在藺相如手里,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 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
6.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簡短的)
廉頗嫉妒藺相如的才華,在眾人面前詆毀藺相如,后來藺相如說了這么一句話 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斗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后啊!”
廉頗羞愧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
7.廉頗侮辱藺相如的小故事,一定要簡短
這是一個關于廉頗和藺相如的動人故事。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屢立戰功,官封上卿大將軍。
藺相如出身低微,曾經做過宦者令(內侍長)繆賢的門客,后來因為出使秦國,勇敢機智地保護了“和氏壁”,把寶玉完好地送回趙國(見“完璧歸趙”的故事),立了大功,被封為上大夫。
過了不久,秦王約趙王到澠池地方相會。出發之前,藺相如跟廉頗經過商議,決定由大將軍廉頗領重兵駐扎在邊境上以防萬一,而藺相如則隨從趙王赴會。宴會上,秦王企圖當眾羞辱趙王,藺相如隨機應變,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國君臣本想借機劫持趙王,因見赴國防備周密,才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之后,趙王論功行賞,拜藺相如為相國,位居上卿,比廉頗的官銜還要高一點。
廉頗心里很不服氣,對人說:“我是老資格的大將軍,為國家轉戰沙場,出生入死,功勛卓著。藺相如出身低賤,只憑著一張嘴巴,卻居然爬到我頭上來了!我就是氣不過!”并且公開揚言:“如果見到了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話,就經常留心,避免同廉頗會面。每逢朝會的時候,藺相如常常托病請假,不去跟廉頗爭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后。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他就連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開去。
藺相如的門客對這種情況憤憤不平。他們對藺相如主:“您和廉將軍同樣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頗公然口出惡言侮辱您,而您卻這樣害怕他,連普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侮辱啊,何況你還是上卿呢!”
藺相如聽了,心平氣和地笑著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斗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后啊!”
后來,廉頗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就袒露身體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請藺相如用荊條狠狠鞭打自己,并說:“我真糊涂,差點兒誤了國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懷這么寬廣啊!”兩人從此誓同生死,成為摯友。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到這段情節時說:“廉頗肉袒負荊至相如門謝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后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兩句成語,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就叫做“負荊請罪”。形容生死與共,愿以生命相許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頸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