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的傳說故事,最好簡短,明了一些
畫龍點睛
原文: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未點睛者皆在。
譯文: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點眼睛,他時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墻壁,一條龍乘云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那里。”
葉公好龍
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 成語《葉公好龍》王建峰 繪制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2.簡短的龍的故事
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臥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簍里一根草都沒有。兒子繼續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現一個墳頭上長了1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背簍。于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里又長滿了青草。從那以后,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么每天都能割到這么鮮嫩的青草呢。于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現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現了這顆珠子,于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親發現米缸滿了。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里,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干活,怎么活的好好的呢,于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于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兒子將珠子藏在嘴里,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里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于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終于,兒子化身成龍,游向了大海。
3.關于龍的寓言故事,要3個,簡單的
1、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
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2、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3、龍泣魚陽
戰國時期,魏王封一個能言善辯的宮女為龍陽君妃子,經常陪她釣魚,開始她看到魏王釣上魚十分高興。
后來就沒有笑聲。魏王問她如何?她哭著說:“大王不斷地釣魚,愛好隨之改變。美麗的女人想方設法接近你,我會像魚一樣被遺棄。”
4、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于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5、擲杖成龍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
“擲杖成龍”后以之為典,借指還鄉。
4.簡單的龍的故事
據傳,古時候森林里的動物很多,而且非常兇猛,常常成群結隊出來襲擊、吞食人類,致使人類無法安寧地生活。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只好頻頻向天庭發出求救呼聲,祈求上天能懲治那些無比兇殘的動物。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間查看,了解實情。
六郎神下到凡間目睹了動物撕咬凡人的場面,感覺到問題的嚴重,如果不及時拿出拯救辦法,人類將無法生存。他重重地劃出一條界線,暫時把人與動物隔離開,再遍訪百姓,搜羅各方面意見。
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盡快在動物之中立一個“王”,以它來管制那些為所欲為的動物。六郎神采納了大家的意見,苦思冥想得出了一個妙計:以九種動物組合成一種新動物,取名為“龍”。
說辦就辦,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畫了起來。先勾畫出蛇身,接著畫駝頭、鹿角、牛嘴、魚鱗、鳳尾、鷹爪,當畫完“獅須”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
他想這第九樣“虎眼”只能先畫在一旁放著,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個咒,再把兩只“虎眼”安上去,以后這東西才會更聽話。快到八十天時候,有一個木匠帶著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頭,走入洞內歇息。
偶然之中看見洞壁上畫著一個動物圖案,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東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兩只眼睛。他隨手拿起墨筆,模仿六郎神畫的“虎眼”,添在龍頭上。
這下壞了,洞壁上的龍張牙舞爪扭動起來,嘴里噴著濃霧,龍體火光四射,一時狂風大作,洞內飛沙走石,龍像一道閃電似的飛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嚇得屁滾尿流。
一聽說“王”龍出洞,那些兇猛的動物早已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出來食人,從此,人們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隨隨便便在山野勞作。 但是,龍成了百獸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聽六郎神的使喚,常常飛上天空興妖作怪,有時連續降雨不止,地上常鬧洪災,百姓叫苦連天。
后來,搖身一變,還多出了一條龍。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條鎮在云層里,繼續看管動物;另一條則打入東海,令它不得隨意出入。
百姓以為龍雖然出了一點小差錯,但畢竟功大于過,依然把它視為吉祥物,因此,逢年過節都要扎上一條龍,走村串戶游耍一番,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太平安康。
5.有關于中國龍的故事由來的地名
有關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龍不是被帝王們全部霸占。
在民間,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中國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以龍為主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以賽龍舟、舞龍燈來歡慶節日,以祭祀龍來祈求風調雨順,下面介紹一些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
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為什么會有天龍?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
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云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棗古人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云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
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云氣中。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
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
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
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
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其根本點就在于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于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
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后,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后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
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于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
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云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龍的傳說——龍珠: 人們在建筑彩畫、雕刻、服飾繡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有朋友問了:什么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么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
“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
《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上述說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么,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么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分泌并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
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產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
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對象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云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
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么,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
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對象,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
那么,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轉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柜生錢。某財主知道后,帶人來搶珠。
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里,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飲,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
6.短篇龍的傳說故事
的傳說——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贊同153| 評論
7.小學生有關中國龍故事的摘要
有關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龍不是被帝王們全部霸占。
在民間,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中國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以龍為主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以賽龍舟、舞龍燈來歡慶節日,以祭祀龍來祈求風調雨順,下面介紹一些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
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為什么會有天龍?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
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云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棗古人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云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
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云氣中。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
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
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
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
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其根本點就在于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于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
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后,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后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
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于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
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云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龍的傳說——龍珠: 人們在建筑彩畫、雕刻、服飾繡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有朋友問了:什么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么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
“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
《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上述說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么,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么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分泌并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
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產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
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對象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云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
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么,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
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對象,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
那么,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轉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柜生錢。某財主知道后,帶人來搶珠。
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里,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飲,缸水喝干了,又去。
8.關于龍的故事和傳說
1.湖南省安化青龍洞,傳說里面鎖了一條犯了天條的青龍,1998年9月該鎮7位農民自帶干糧,手電等物品,從洞口探險,看到了盤在洞壁上狀若一條大青龍的石鐘乳。這是首次發現。后來測量,安化青龍洞的溶洞長達35公里、被稱為我國溶洞長度之最。
2.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里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筑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于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
擴展資料
相關背景:
龍是中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征。龍的普通級別類型是有兩個杈角、蛇身、四足、鱗片、腥味濃烈,非標準類型還有獨角龍等。
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傳說文獻更是龐大。古代最著名話題有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觀龍并令畫工當場繪像且令文臣對此吟詩作賦。有的地方還傳說天擊惡龍的故事。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