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龍的由來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
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
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
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
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后來的“夏”。
伏義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
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義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義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后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
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現在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
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圣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現在只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于天地火三界。
易精就時常講及龍,并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兇貞祥。傳說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
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
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里好生喜歡。
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
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里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里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
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里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
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里。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
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里,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
族長老頭兒。
2.求我國有關舞龍的習俗,以及是什么節日
舞龍的起源
▲舞龍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那么,〖中國式龍〗是從何而來的?
▲舞龍的起源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后來的〖夏〗。伏義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義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義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后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現在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 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圣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現在只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于天地火三界。易精就時常講及龍,并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兇貞祥。
端午節
春節
3.簡介舞龍燈的由來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舞龍燈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時排云,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后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么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七天后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后,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于是,土家人就制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
4.舞龍的資料
舞龍在起源于中國的傳統舞蹈。
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里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舞龍(dragon 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
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 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
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
5.湛江文化——人龍舞的介紹 簡短的
給你點詳細的,自己刪減,總比少了好
人龍舞,堪稱雷州半島民間舞蹈之魂,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雷州半島現有東海島人龍舞和沈塘人龍舞。沈塘人龍舞(原始型)源于清嘉慶年間(1523年),沈塘村民為慶祝當地官宦陳仕愷新建沈塘圩而始創人龍(陳仕愷公乃進士出身,富甲雷陽,御詔赴安徽省靈壁縣任丞署知縣,秋滿)。 該舞蹈已被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正在積極申報擴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慶祝活動上,村民們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經過包裝兩種不同風格,精彩獨特的人龍舞等民俗節目,受到專家和鄉親們的歡迎。
“龍頭”由身強力壯的后生擔當,選一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用紅綢帶綁在龍頭胸前,將點燃的香讓小男孩口咬一支為“龍舌”,兩手各執一支香為“龍眼”。
另一小男孩騎在龍頭肩上,雙手執扎香為 “龍角”,“龍尾”則由龍腳倒背一輕巧,腰力較好的小男孩,雙手合攏一把香揮舞出龍尾狀,引龍者用點燃的香插在斗笠上為“龍珠”,這樣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龍舞”的前身,它不化裝,不著盛裝,長短由人,以民為樂。
“人龍舞”是湛江市郊東海島(粵方言區)一帶流行的民間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 過去每逢農歷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當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廣場上表演“人龍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續三個晚上。 東海島人龍舞在村中老街狂歡
“人龍舞”是我國龍舞的一種,但它全部由人組成,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體接架組合。龍頭由一個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負三個小孩,分別代表龍舌、龍眼、龍角;龍身由大人支撐著仰臥的孩童,一節一節地連接起來;龍尾也是大人肩扛著一個小孩,雙腳叉開,以示龍尾。 表演者頭扎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扎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
這種“人龍舞”一般長十來米,由五、六十人組成,也有長數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數百人組成的。耍舞時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猶如生龍活現,時而左盤右旋,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頭,操作自如。
長長的東海島人龍舞穿街過巷
近年來,當地藝人還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東海一絕”。
精彩的雷州沈塘人龍舞表演.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湛江、雷州極為重視民間文化建設。而沈塘為挖掘這近五百年傳統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舊形式,從服裝到動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人龍舞”進行了全新排練指導,使其融力量、藝術、動感于一體!
現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將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遺余力!
6.關于民俗短一點的介紹有什么
在傳統的文娛節目中,“龍燈”、“舞獅”最為精彩。 玩龍燈 龍燈的扎制頗見精巧,龍燈的舞動則需要10多個青年男女配合進行。在緊鑼密鼓聲中,巨龍左右翻卷,騰空飛舞,狂熱奔放,顯現出翻江倒海磅礴之勢,并有“打折”、“退皮”及“龍打滾”等驚險動作。有時,各路龍燈恰聚一處,數條巨龍匯集表演“搶龍珠”。只見五彩繽紛,玲踔奮舞,大有雷霆萬鈞、暴風驟雨之勢。龍舞象征該年定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據說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聊城龍灣的龍燈舞曾多次進京表演,受到康熙和乾隆皇帝的高度贊賞。 玩獅子 亦稱“舞獅”。其外貌和真獅相似,全身用染為深綠或金黃色的苧麻,縫綴于雙層厚布之上,梳成毿毿濃密的獅身,頭部龐大猙獰,猛厲可畏,血盆大口,可張可合,項掛一串銅鈴,搖擺得響聲震耳。舞時,由兩人配合,一人執頭,一人做尾,在后邊的人跟著獅頭動作,亦步亦趨,行動迅捷,尾巴不停地搖晃。獅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張一合。另一個引獅人,武士打扮,身穿密鈕扣的唐代燈籠褲衫,紅條束腰,青帕裹頭,足登快靴,手拿繡球,在獅前引導,并先開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誘獅子起舞,引得獅子張牙舞爪,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臥地匍匐,忽而搖頭擺尾,既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跌撲等,模仿動作上也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等技巧,其動作活潑逼真、維妙維肖。
耍獅子
耍獅子。據傳系唐代元稹做通州司馬時引入,傳統的耍獅和耍龍一并在春節進行。由“引獅者”和“耍獅者”組成。引獅者頭戴用硬紙等做成的“大頭和尚”面具,手執拂塵在獅子前抖肩,邁開“大八字步”或“開胯半蹲”,或走“丁字步”以及其他詼諧、風趣、滑稽的動作,更逗引獅子。
耍獅,一般由兩人配合:一個在前面耍獅頭,一個在后面耍獅尾(也有由一個人表演的)。身披獅皮,隨獅人的動作,不停地抖動獅皮,并根據當時情況作即時興舞、跳躍舞、扒搔灑脫,憨態可掬,打擊樂器烘托氣氛。
耍獅可分為“滾地獅子”和“高臺獅子”兩種形式。“滾地獅子”即在地面上表演獅舞,“高臺獅子”是一種雜耍性的表演,把武術與獅舞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較高的藝術造詣。表演時,把數張(多者可達十余張)方桌重疊成高臺,最上面的一張方桌要讓放“四腳朝天”。表演者在四只桌子腳上表演,極為壯觀驚險。
和高臺獅子同時表演的還有地臺子、跳為圈、轎杠等雜耍節目。
7.我國的傳統文化(舞龍、剪紙、對聯、秧歌)的介紹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子時過后,在院壩設香案,擺供果,焚香燭,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辭舊迎新(舊稱“出天行”)。送財神的人送來“財神圖”或“木柴”、“金銀水”、賀年帖,主人要給吉利錢。早晨起床,人們穿戴一新,小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封贈吉利話,并給小孩“壓歲錢”。早餐吃湯圓,上午由家長帶領兒孫去祖墳前燒紙祭拜,放鞭炮,掛“墳飄”。是日,一般不串門,親友相遇,互道“恭喜發財”。初二開始,親友相互往來送禮賀年。建國后,政府規定春節放假,開展慰問烈軍屬活動。機關干部、職工舉行“團拜”賀年。民間除不祭天敬神,不送財神外,其余多沿舊俗。
二、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過大年)。
豐都城鄉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是日晚,有踩高蹺、劃彩船、唱車燈、玩龍獅等活動項目。城鄉鬧元宵最熱門的是燒火龍,鑼鼓火炮,震耳欲聾,人潮似海,鬧到深夜才送龍(燒龍)入海。農村有用稻草扎船和紙錢一并燒化送年,以示春節結束。
三、清明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肴,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后,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干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并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門上懸菖蒲艾蒿,中午吃粽子,喝雄黃酒,且放硫磺煙驅逐蛇蟲螞蟻。長江岸邊人民還在江上劃龍船。建國后,曾在舊縣城和高家鎮興辦過龍舟競渡長江的游泳比賽活動。
五、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大都吃糍粑。傳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入夜,家家聚于院壩中,或飲酒,或吃月餅賞月。舊時,一些年輕人常于中秋之夜去別人菜地里“摸秋”。將摸來象枕頭一樣的南瓜(或冬瓜),送給想生兒子的人家(叫“送頭”),祝其早生貴子。建國后,不少人家仍在中秋節歡聚一堂,白天吃糍粑,晚上吃月餅。“摸秋”、“送頭”等習俗已基本絕跡。
六、除夕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日)前,人們制新衣襪,殺年豬,辦年貨,貼門畫、對聯,徹底打掃房內外清潔。三十天中午,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入夜,家人圍爐坐至深夜(叫“守歲”),喝清茶、吃瓜子,總結舊歲話新年。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吃飯前家家戶戶要在堂屋家神前擺酒飯、燒紙錢,先請祖先過年,之后,一家再圍桌吃年飯,深夜敬四官財神。其俗今多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