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染的起源
扎染起源說,目前有兩種,一說是起源于秦漢時期(小編還沒有查到出土實物);一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新疆阿斯塔納第六區一號墓出土的織物看出,類似如今自貢扎染圖案中的方勝。
出土的織物扎染技術成熟,已用于婦女的服飾。至唐代,中國的衣冠鼎盛朝代,人們格外關注配飾裝配及面料圖案的繁復,作為其中面料紋樣貢獻之一的唐代扎染,技藝精湛、品種豐富。
唐三彩、繪畫、壁畫以及詩歌詞賦等藝術對扎染的記錄和贊美之詞,女詩人薛濤在她的《海棠溪》里寫道:“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花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不吝辭藻。在唐代流傳于今的多幅卷軸畫中,都能看到很多美麗的扎染服裝。
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尤為出眾。“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搗洗煮過的熟絹,搗衣縫制多在秋季,此圖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畫中婦女的下裳(chang)是典型的捆綁而成的大圓圈紋,上衣圖案可能為先扎染,并在扎染留白處施以刺繡圖案。除此之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貴婦、騎士等人物的衣著,也反映出了唐代高超的染纈藝術。
五代十國時期,扎染仍然沿襲唐代的繁盛。《陶谷清異錄》中記錄:“顯德中創尊重纈,淡墨體,花深黃。
二部郎陳昌達,好緣飾,家貧,貨琴劍做纈帳一具。”一位活生生的對扎染帳子近乎癲狂的窮書生活靈活現呈現在我們眼前,古人對扎染的喜愛之情,超出我們的預想。
至宋代,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穿著扎染品的服飾,室內家具飾品等無處不見扎染藝術品。顧閎中繪制的《韓熙載夜宴圖》,女子上衣和床圍上的大圓點紋,是典型的扎染技藝。
物極必反。宋史《與服志》載天圣二年詔令:“在京土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服并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色匹帛制造衣服,令開封府限十日斷絕。”
耗費工時和人力的扎染,在天圣二年,逐漸淡出面料紋樣的舞臺。至元明清時期,只有局地的扎染有所發展,元代《碎金》一書中記載“壇纈、蜀纈、錦纈、撮纈、蠶兒纈”等花色品種。
這其中,就有“蜀纈”,即蜀地扎染。由于蜀地扎染生產批量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得皇家賞識,因此有專門名目而載入史書。
從魏晉南北朝至元明清的歷史長河中,扎染作為面料圖案制作的方法之一,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個階段,直至如今現存并較為出名的自貢扎染、云南扎染、南通扎染等的傳統扎染技藝的流傳,都為當代扎染藝術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和藝術實踐環境,值得我們敬仰并珍惜。擴展資料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
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
北宋時期因扎染制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
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于服裝、領帶、壁掛等。
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扎染。
2.扎染起源于什么年代
1.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于黃河流域。起源于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2. 扎染[zā rǎn]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3.扎染的歷史
捆扎的技法有很多種,大致致可分為捆扎,縫絞和夾扎三大類,其中每大類在又有不同的變化,此外還有三種扎法的綜合應用及一些自由的扎法。
扎染又稱絞纈,是一種古老的采用結扎染色的工藝,也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據歷史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有大批生產,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在南北朝時, 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后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
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在元代時期,絞纈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絞纈中較為有名的要數四川生產的"蜀纈",其余還有檀纈﹑錦纈等數種。 絞纈是采用手工方法進行染色的工藝,其原理與方法很簡單,先將織物用縫﹑扎按一定的方法加以絞結后再浸入染液,保留地色,染色后取出松開束繩即可出現特殊的幾何圖形與花紋。
最適宜染制簡單的點花或條格紋。由于纖維的毛細管作用,使織物上呈現出特殊的﹑無級層次的色暈效果。
織物經扎束后,可控制染液的滲透范圍和深淺程度不同的作用,從而在織物上產生各種特殊的圖案與花紋。扎束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單純用線繩扎束織物;另一種是把受熱不變形﹑且與染液不發生反應的物質(如石頭﹑沙粒﹑果殼﹑鈕扣或硬幣等)包扎在織物中。
扎束的方法有分扎﹑縛綴﹑串﹑疊﹑蓋等十余種,而扎束的方式可采用縫扎﹑捆扎﹑疊扎,這樣,可使扎染而成的花紋形色自然﹑生動別致﹑典雅古樸﹑朦朧多變﹑錯雜融渾,妙趣天成,產生回歸大自然的效果,非筆墨所能隨意畫就,是工藝染色產品的瑰寶,這也就是扎染產品歷史源遠,經久不衰,深受人們鐘愛的原因。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手工印染工藝。
扎染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據推測,這種印染工藝當在夾纈之前。
因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藝較為簡便,僅用針、線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國絲織品產生較早,印染工藝也很發達,扎染與絲織面料之結合可謂珠聯璧合。
從現存最早的扎染制品來看,是出于新疆地區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如此看來,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已相當成熟。
史載唐代時,由于經濟的繁榮,扎染工藝也著實興旺了一陣。當時著名的紋樣有“魚子纈”、“撮暈纈”、“瑪瑙纈”、“唐胎纈”等等。
色彩有大紅、茄紫、墨綠等色。不過即便在盛唐時期,能穿著扎染服飾的也只能是達官貴族,一般的平民還是不敢問津的。
宋時,為抑制侈靡、提倡素樸、重振國運、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藝的生產及使用。以后隨著戰亂不休、兵荒馬亂局面的出現,扎染工藝便日趨衰落。
然而,同時期的鄰國日本,卻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經過數百年的工藝演變,扎染工藝的防染手段已有幾十種,染色也從單色演變成復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紋樣具有從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的工藝效果,扎染紋樣的生動與絲綢面料的飄逸相諧成趣。
因此過種古老的印染工藝至今仍有極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
最簡便的是將面料折疊后用線繩捆扎,經染色后再拆掉線繩,面料上就出現了色彩斑斕的畫面。古時還用小米粒扎進面料內,染出點點小花,或許就是“魚子纈”的印染法了。
古時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
從宋代的印染工藝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見的印染方法,應用面較廣。 鳳凰扎染藝術歷史悠久,其扎染印花布純美典雅,原始古樸。
是鳳凰民族民間工藝品中的精品。 扎染印花布制作工藝程序復雜,要先將各種圖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將布料置于兩塊模板間,再將特制的染沐灌入夾好的花模空白處,這叫凸染。
手染是把花模板壓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開模板即可。 扎染印花布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制成壁掛、屏風、被面、桌罩、衣物等,成品獨具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韻味。
4.扎染起源于什么年代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
起源于黃河流域。起源于何時尚無定論。
現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
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扎染[zā rǎn]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5.陜西扎染的由來是什么
扎染是陜西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享有“東方明珠”的美譽。
據史料記載,扎染源于秦漢兩代時期。東晉南北朝時,扎染技藝便被廣泛用于婦女的衣著。
到了唐朝,扎染在古都長安風靡一時。許多皇親貴族、妃嬪女眷都爭相購買,還出現了鹿胎纈、青碧纈、蜀纈等花紋及梅花、水仙、蝴蝶、魚等多種紋樣。
扎染技術日趨成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后來還隨著“絲綢之路”一度遠銷至西亞地區。
到宋代,扎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相繼出現了“鹿胎”、“瑪瑙”等較為復雜的紋樣,并逐漸在民間流傳。五代及元明時期的染纈方法更是多達9種。
扎染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流行元素。 可惜到了清末民初時,扎染逐漸被外國機制印花所取代,幾乎瀕臨滅絕。
到新中國成立時,才開始恢復生產。20世紀80年代,陜西的扎染技術在取其民間傳統扎染工藝精華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創造了多種縫、疊、扎、捆的方法,并利用多種染料和染色手法,使扎染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6.扎染什么意思
1.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2. 扎染[zā rǎn]
3.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于黃河流域。起源于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7.什么是扎染、
【概述】 zā rǎn 扎染(tie dye)
[bandhnu]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
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后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扎染又稱絞纈,是一種古老的采用結扎染色的工藝,也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據歷史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后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扎,或縫絞包綁,然后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制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于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8.貴州傳統手工技藝長安布依族土布扎染制作技藝的來歷、技藝、特點
長安布依族土布扎染制作技藝 【扎染的特點 】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
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
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 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在扎染的天空中。
【扎染的技藝】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后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堿,就可以用來染布。
扎染的制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后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干、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 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1、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后,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折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后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扎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
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婦女將布領去,用細致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范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
2、浸染 浸染,即將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后撈出晾干,然后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 如此反復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于藍"。
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撈出放入清水將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浸染采用手工反復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
9.扎染的工藝、特色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手工印染工藝。
扎染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據推測,這種印染工藝當在夾纈之前。
因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藝較為簡便,僅用針、線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國絲織品產生較早,印染工藝也很發達,扎染與絲織面料之結合可謂珠聯璧合。
從現存最早的扎染制品來看,是出于新疆地區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如此看來,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已相當成熟。
史載唐代時,由于經濟的繁榮,扎染工藝也著實興旺了一陣。當時著名的紋樣有“魚子纈”、“撮暈纈”、“瑪瑙纈”、“唐胎纈”等等。
色彩有大紅、茄紫、墨綠等色。不過即便在盛唐時期,能穿著扎染服飾的也只能是達官貴族,一般的平民還是不敢問津的。
宋時,為抑制侈靡、提倡素樸、重振國運、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藝的生產及使用。以后隨著戰亂不休、兵荒馬亂局面的出現,扎染工藝便日趨衰落。
然而,同時期的鄰國日本,卻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經過數百年的工藝演變,扎染工藝的防染手段已有幾十種,染色也從單色演變成復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紋樣具有從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的工藝效果,扎染紋樣的生動與絲綢面料的飄逸相諧成趣。
因此過種古老的印染工藝至今仍有極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
最簡便的是將面料折疊后用線繩捆扎,經染色后再拆掉線繩,面料上就出現了色彩斑斕的畫面。古時還用小米粒扎進面料內,染出點點小花,或許就是“魚子纈”的印染法了。
古時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 常用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
從宋代的印染工藝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見的印染方法,應用面較廣。 鳳凰扎染藝術歷史悠久,其扎染印花布純美典雅,原始古樸。
是鳳凰民族民間工藝品中的精品。 扎染印花布制作工藝程序復雜,要先將各種圖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將布料置于兩塊模板間,再將特制的染沐灌入夾好的花模空白處,這叫凸染。
手染是把花模板壓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開模板即可。 扎染印花布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制成壁掛、屏風、被面、桌罩、衣物等,成品獨具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