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擴展資料:
一、習俗原因: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二、端午節的傳承: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懸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端午節
2.五月初一插艾葉的由來
你好。
不是五月來初一插艾葉,而是五月端午(五月初五)插艾葉。
端午蘄春民謠:
五月五下午,天師騎艾虎源,
蒲劍斬蜈蚣,百蟲歸地府。
荒坡艾葉噴噴香,2113溪邊菖蒲伴石長,
青煙劍葉能驅疫,歲歲端午站門崗。
【端午】己巳張天師。最早見于《燕京歲時記·天師符》。端午還要祭祀5261鐘馗,請鐘馗驅鬼、辟邪。
一到端午節,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門口都插艾蒿,驅疫、驅4102蟲。農村還將新鮮艾蒿辮成艾蒿辮,風干后,到1653蚊蟲肆虐時,用火點燒艾辮,可驅蚊。
3.艾草的來歷100字左右
黃驍之亂時,一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
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婦人逃難,背著她遺孤,卻讓自已小孩步行落在后頭。遇一黃衣人詢問,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
言罷不見。婦人依言而作,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并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4.艾草的來歷五十字力爭上游
每到端陽,人們便天不亮起身,踏著初夏的清涼到近郊或公園采艾草,回來插在屋門、窗戶上,有的人還插在頭發上,帶在身上。
這風俗多年不變,很有情趣。艾為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河南稱“北艾”,浙江、寧波一帶稱“海艾”,北方也有叫“苦艾”的,但是“艾蒿”是盡人皆知的名字。艾可入藥,而以湖北蘄州的“蘄艾”為上品,藥書上稱為“艾葉”。
早在梁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曾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懸門戶上,以祛毒氣”。原來,艾草能避邪祛毒,人們對它有個美好的寄托。
醫書記載,“艾葉苦溫,暖子這宮,散寒逐濕調經用,能理血氣,可安胎,又有止痛之用。”現代醫學認為它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含有辛味軟性樹脂、揮發性精油、鞣酸、菊糖、氯化鉀和維生素B、維生素C等。
此外,也有人用艾草治頭痛、牙痛、胃痛等,都有一定效果。針灸療法中的灸,就是把艾草切碎,用紙卷成條條,點燃后以草熏灼穴位。
這是頗受人歡迎的一種醫療方法。人們在端陽采艾,門戶插艾,意在驅除病害。
因為端陽一過,天就炎熱了,蚊、蠅等害蟲開始繁生、傳播。所以,在端陽節做次驅毒祛害之舉,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
5.端午節為什么插艾草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于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后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后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并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于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6.插艾葉日記100字
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就拿插艾葉來說,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具有相應的典故,聽起來很有趣。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歷來就有插艾葉的習俗。這是因為端午前后,艾葉長勢正盛,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
古時候,湘潭出了一個很能干的人,姓趙名申喬,人們都叫他“趙撫院”。他爹八十歲那年生下了他。申喬五歲讀書,非常聰明,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十八歲中舉,當了湖南巡撫。
找巡撫上任后,清正廉明,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長沙市岳麓山的一個山洞里,出了一條大蟒蛇,這條蟒蛇經常變化為一個老和尚,到長沙市街上化緣,逢人便說:“岳麓山上搭了一座天橋,凡間人要想成仙,就可以從橋上走到天堂。”很多老百姓信以為真,結果天堂沒上成,卻進了大蟒蛇的肚子。原來這天橋就是大蟒蛇伸出來的舌頭,人們從蛇舌頭走進它的嘴里,許多人被它吃了。
趙撫院決心為民除害。他日思夜想,卻苦無良策。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老叫花子走來對他說:“你想除掉大蟒蛇,只有用震天神弓和穿云神箭,射瞎它的眼睛,再用雄黃就可以毒死它。如果它到老百姓家里來放毒,每家每戶都可懸掛菖蒲艾葉,水缸里放些菖蒲根,可以消災免禍。”趙撫院醒來后,發現床上果然有震天神弓和穿云箭。原來這個老叫花子就是太白金星。
吃了早飯,趙撫院帶領隨從,身背震天神弓,腰佩穿云箭,走到岳麓山,果然看見一座青石板天橋。他腳穿釘鞋走上天橋,用勁一踩,石板橋軟綿綿的。邪不壓正,大蟒蛇害怕了。趙撫院抬頭一看,岳麓山頂上有一對大燈籠,照得通明透亮。他拉弓射箭,一盞燈籠滅了,又是一箭,另一盞燈籠也熄滅了,這時天橋也突然消失了。
趙撫院回府后,立即曉諭長沙城內各家藥店:明天有一個爛眼和尚前來買眼藥,不可把真藥賣給他,可以把一包雄黃給他。又告訴各家各戶:明天門口懸掛菖蒲艾葉,水缸里放些菖蒲根。第二天果然有一個爛眼和尚到藥店買眼藥,藥店老板給了他一包雄黃。爛眼和尚又轉身到各家各戶去放毒,從前門進,各家各戶懸掛的菖蒲艾葉變成了利劍,光芒四射。他不敢從前門進,又竄入后門到廚房水缸里去放毒,泡在水里的菖蒲根把毒液全部化解了。大蟒蛇的爛眼睛搽了雄黃后,立即全身潰爛,不一會就死了。
這天正是五月五日端陽節,街上老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齊聲稱贊趙撫院的功德。人們趕到岳麓山趕到蟒蛇洞一看,這條大蟒大的嚇死人。后來,人們從洞里挑出幾十擔人骨頭和婦女佩戴的金銀首飾,被吃掉的人不計其數。從此以后,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菖蒲艾葉,還要喝雄黃酒。
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聽起來很有趣,每個典故都有它的意義在里面,相信端午節插艾葉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端午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