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音的故事,短一點
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
終于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2.知音的故事,短一點
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
終于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3.關于友誼的小故事 簡短
1.春秋時期,俞伯牙是當時最善彈琴的人,但終日彈琴,無人賞識。一日,遇到鐘子期,子期聽到伯牙的琴聲,激躍之處,便說浩浩乎志在高山;當聽到琴聲回轉千疊處,便說蕩蕩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為莫逆之父。后來,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嘆沒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愛的琴,再不彈琴。
2.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卷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3.《漢書??張馮汲鄭列傳》載:翟公曾經做過廷尉,當時,也可稱賓客盈門了,可等到被罷免,門前卻冷落到可張網捕雀。不久后,他又做了廷尉,那些賓客又想去巴結,翟公便在大門上醒目地寫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只有在死生之間,才知道交情的淺深;在貧窮之間,才知道朋友的真實態度;在貴賤之間,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誼。”)
4.恩格斯與馬克思。
恩格斯為了在經濟上自主馬克思的革命活動,不惜違心地去幫助父親經營他所厭惡的商業。當時他和馬克思雖生活在同一城市,卻幾乎每天通信,在革命事業上互相鼓勵,促進。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占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友誼的基礎。
5.管仲從小就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時候多分紅,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知道他家里窮。管仲打仗的時候進攻后進,撤退先跑,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膽小,知道他家里有老母。
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恒公讓他推薦繼任人,他沒有推薦鮑叔牙。有人告訴鮑叔牙,鮑叔牙說,我這個人疾惡如仇,當丞相會誤事,管仲了解我啊!
4.關于知己的小故事
知己的故事 管仲與鮑叔牙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了,起初二人合伙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所以鮑叔牙就多出了點錢,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
形容知己的成語 白首相知 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解人難得 比喻知己難得。
青蠅吊客 死后只有青蠅來吊。比喻生前沒有知己朋友的人。
青林黑塞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處。 群空冀北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心腹之交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流水高山 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樂曲高妙。 士死知己 士:有才識的人。
為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叨在知己 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對知己一樣的待遇。
形容受到賞識。 白首如新 〖解釋〗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
同“白頭如新”。 士為知己者死 〖解釋〗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
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5.關于知己的小故事
知己的故事
管仲與鮑叔牙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了,起初二人合伙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所以鮑叔牙就多出了點錢,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
形容知己的成語
白首相知 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解人難得 比喻知己難得。
青蠅吊客 死后只有青蠅來吊。比喻生前沒有知己朋友的人。
青林黑塞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處。
群空冀北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心腹之交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流水高山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士死知己 士:有才識的人。為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叨在知己 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對知己一樣的待遇。形容受到賞識。
白首如新 〖解釋〗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士為知己者死 〖解釋〗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6.關于知音的故事(簡短的,不要高山流水)
1 。《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藥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2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后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3。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筑(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入秦之時,他和荊軻斗酒 ,在易水之賓為他擊筑送行。荊軻死了之后,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縣一個富人的家里當幫傭。
有一次 ,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時有客人擊筑助興。高漸離聽到筑樂,勾起了無線心思,高漸離像其他的仆人評論演奏者技藝的長短 。此時后來被他的主人聽到之后,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漸離技驚四座 ,不多久,遠近的人都知道宋子縣有這麼一位音樂大師,消息傳到了秦始皇那里 ,於是秦始皇傳他進宮表演。高漸離依然答應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於是讓人弄瞎他的雙眼,從此放心讓他擊筑。 高漸離的筑,是樂器,也是武器。高漸離在筑的中空灌鉛,使筑既是樂器又成為武器。在秦王聽擊筑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筑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而以身殉。
4。戰國時北方有名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兩位賢人,二人結義奔楚。誰知他們長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時,正是風雪隆冬,不僅衣衫單薄,且隨身干糧也只夠一人食用了。在此時刻,左伯桃為了不使兩人都死于凍餓,所以尋機自盡殉義,而將衣著干糧全部留給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勵羊角衰以大事為重,趕快去投奔楚國,一旦壯志得酬,再回來安葬他的尸體也不算遲。羊角衰為左伯桃的為他而死至為悲痛。后來他果真在楚國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際,羊角衰交未忘記左伯桃的贈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結義兄弟,而且最后也自盡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長相廝守。
7.知音故事(短一點)
劉禹錫,字夢得,早年與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稱“劉柳”,后來與白居易交誼深厚,并稱“劉白”。
白居易,與劉禹錫同歲。 寶歷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劉禹錫返回洛陽,白居易也正好從蘇州回洛陽,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賦詩一首贈劉禹錫,對劉禹錫被不幸貶職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劉禹錫也回贈了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白居易聽后稱之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寫《春詞》,劉禹錫也曾原韻相和,并有“蜻蜓飛上玉搔頭”的名句。開成二年,白居易和劉禹錫都在洛陽任職,兩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詩《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感慨二人以67歲高齡把酒論詩,展望重陽佳節兩人能再“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還有《贈夢得》詩說“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強健,三愿臨老頭,數與君相見。”劉禹錫71歲逝世,白居易寫了《哭劉尚書夢得二首》,詩中說“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白居易對劉禹錫的詩非常推崇,稱他為“詩豪”。
白居易寫過《憶江南》詞三首,劉禹錫也和了兩首,劉禹錫在《白太守行》詩中稱贊白居易政績斐然,離任時“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親情指數:9 才華指數:劉禹錫9 白居易9.5 綜合指數:9.2 列中國古代十大知音第一位 李清照,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趙明誠,字德甫,李清照之夫。 說起古代文壇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但如果說到志同道合的夫婦,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李清照和趙明誠。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學者,母親也很有文學修養,自幼在良好藝術氛圍里成長起來的李清照有著過人的文學造詣,趙明誠身為宰相之子但毫無紈绔習氣,精通考古等藝術門類,是名滿天下的金石學家,李清照十八歲時與二十一歲的趙明誠成婚,是一對志趣相投的愛侶,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賞心樂事在于學問方面的共同研究,趙明誠編著的《金石錄》,便是由兩人長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證而完成的,李清照在后記里敘述了編書的情形,同時也描寫了他們夫婦的情趣高雅的生活,他們常會進行些促進彼此技藝的小競賽,比如,指著一堆史書說出某一件事出在某書某頁甚至某行,誰說錯了必須要煮茶獻奉,賭書比賽中勝的往往會開懷大笑反而把茶杯傾翻在了懷中,這別具風趣的閨中樂事,是歷代稱頌的佳話。李清照趙明誠攜手游賞相從賦詩,在創作上也相互砥礪,毫無疑問地,這樣的生活氛圍對李清照在詞學上取得突出成就有非常大的幫助。
趙明誠亡故后,李清照留下了許多情真意切的詩詞,終生追念著和趙明誠一起度過的二十九年美滿知心的生活。在那個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時代里,這樣意氣相投的知心愛侶的確是珍貴的。
親情指數:10 才華指數:李清照10 趙明誠7 綜合指數:9 列中國古代十大知音第二位 納蘭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滿洲最杰出的詩人,清代第一詞人。 顧貞觀,字華峰,號梁汾,江蘇人。
康熙十五年,顧貞觀四十歲,容若二十二歲,容若為相國長子,顧貞觀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濟貧古道熱腸對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誠平等結納,與顧貞觀更是志趣相投相見恨晚,慷慨揮灑寫下傳誦不衰的《金縷曲·贈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然諾重,君須記。”
詞中率真地表露了對榮華利祿的冷眼蔑視、對黑暗現實的清醒認識的和對高尚情操的執著追求,同時披肝瀝膽地表達了對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摯友情。他們相互傾慕彼此的才華和品格,文學見解和創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說”是清初詞壇上的重要文學主張,他們二人作品風格也相似,一樣真純清新,容若的《飲水詞》和顧貞觀的《彈指詞》被視為當時的詞壇雙璧,名揚海內外。
在腐朽的官場里容若更是不顧自身安危保護著摯友,貞觀的好友詩人吳兆騫曾被清初冤案牽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容若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誠歷盡艱難營救了吳兆騫回京,不僅維護了正義,也為摯友貞觀完成了極力想實現但無力實現的心愿,一時傳為美談。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純潔印證了他與顧貞觀的知音深情,而顧貞觀也同樣傾注全部真誠珍惜這份友情,成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容若英年早逝,貞觀撰寫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筆端吐露的是無盡的哀思,還有對容若價值的最深刻理解。
親情指數:9.5 才華指數:納蘭性德9 顧貞觀8 綜合指數:8.8 列中國古代十大知音第三位 李白,唐代大詩人,世稱詩仙。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晚去世八年,唐代大詩人,世稱詩圣。
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與杜甫齊名,號稱李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的交情也尤為深厚,二人中年時在洛陽相見,結為知交,此后長期分別幾乎沒有機會重逢,但兩人的友情卻歷久彌珍,杜甫懷念親友的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寫下了不少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字里行間充滿作為知己對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認知,杜甫在詩中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8.知音故事(短一點)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記不清是那一本書了,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但要比這個要長一些,它的記載是:在山之濱,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與山野樵夫鐘子期相遇,琴韻丁冬聲里,彌漫著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開闊吞吐萬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鐘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聲相和。俞伯牙把鐘子期引為人生知己,因為音乃心之聲,聽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靈魂,這是知音。
后來二人不但是知音,還成了終生摯友,鐘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生不復鼓琴。 ———中國古典文學或傳說中令人神往的故事,這個典故里體現著千百年來人們對那種情誼的渴求——知音。
9.關于知音的故事(簡短的,不要高山流水)
1 。
《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
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藥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
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
竟傾壺飲之。 2 。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后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
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
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
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3。
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筑(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入秦之時,他和荊軻斗酒 ,在易水之賓為他擊筑送行。荊軻死了之后,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縣一個富人的家里當幫傭。
有一次 ,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時有客人擊筑助興。高漸離聽到筑樂,勾起了無線心思,高漸離像其他的仆人評論演奏者技藝的長短 。
此時后來被他的主人聽到之后,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漸離技驚四座 ,不多久,遠近的人都知道宋子縣有這麼一位音樂大師,消息傳到了秦始皇那里 ,於是秦始皇傳他進宮表演。
高漸離依然答應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於是讓人弄瞎他的雙眼,從此放心讓他擊筑。
高漸離的筑,是樂器,也是武器。高漸離在筑的中空灌鉛,使筑既是樂器又成為武器。
在秦王聽擊筑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筑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而以身殉。
4。戰國時北方有名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兩位賢人,二人結義奔楚。
誰知他們長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時,正是風雪隆冬,不僅衣衫單薄,且隨身干糧也只夠一人食用了。在此時刻,左伯桃為了不使兩人都死于凍餓,所以尋機自盡殉義,而將衣著干糧全部留給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勵羊角衰以大事為重,趕快去投奔楚國,一旦壯志得酬,再回來安葬他的尸體也不算遲。
羊角衰為左伯桃的為他而死至為悲痛。后來他果真在楚國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際,羊角衰交未忘記左伯桃的贈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結義兄弟,而且最后也自盡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長相廝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知己的小故事簡短